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汇编4篇】
好文供参考!1/18《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汇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汇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选教案【第一篇】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教学重难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学情分析: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十二三岁的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但同时也将面对好文供参考!2/18种种困难。《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学生对新诗的了解可能很少,因而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法指导: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学习准备: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2、认真预习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板书课题好文供参考!3/18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部完成以下问题)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痴想隐秘凝成喧腾一瞬间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仿照示例,用这些词语造句或写段话。示例:喧腾――海在喧腾――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3、请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要求工整、规范、美观。4、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在下面。三、合作探究1、初读,读出音韵美。(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语速、停顿等(2)练习朗读,要求语音正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3)分组读、齐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2、再读,读出形象美。边默读诗歌,边圈点批画,品读诗中的形象,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透过(诗中的某词某句),我读出了一个的‘我’的形象。”好文供参考!4/18示例:透过“我常伏在窗口痴想”,我读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我”。新课标第一网3、三读,读出意蕴美默读全诗,分组探究(1)“我”小时候对“山”和“海”的理解与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联系你的经历说说你对“山那边是海”的理解。(3)你如何理解“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当堂检测1、积累摘录并背诵其中哲理性的句子,并搜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2、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自拟一句座右铭,例:风雨之后便是艳阳天。困难是通往理想的阶梯。反馈矫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痴想铁青凝成一瞬间隐秘扎根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腾喧诱漫藤渲绣3、课外练笔: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好文供参考!5/18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典型习题潮汐(王家新)月光下大海涌起爱的潮汐月亮离地球越近大海越是激荡不息那一层又一层的潮汐呵涌向了海滩苦地寻觅。月亮因羞涩而脸红了——虽然大海并不曾把她的嘴唇轻轻吮吸大海呵只是从月亮的流照那里得到了一种深深的激励那雪白的,爱的潮汐呵一排升腾起来一排又跌落下去——就这样来回往返生生不息可是,要接近月亮却是不可能的——大海知道这个于是把月的倩影默默地带回到海心的深处象为了孕育珍珠的贝壳夹进一粒沙子又旋即紧紧地合闭——只给观潮者留下一个永恒的谜这是沉默又是默许练习: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注音寻觅羞涩吮吸跌落2、诗歌讲究押韵,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好文供参考!6/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们的知识库中,存有很多与大海、月亮相关的诗句,请你各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资源链接:1、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好文供参考!7/18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候。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好文供参考!8/18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教案【第二篇】一、词语积累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依然:依旧。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二、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诱惑(yòu)一瞬间(shùn)隐秘(mì)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和字形四、辨析近义词痴想幻想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好文供参考!9/18指非现实的想法。但词义有所不同。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五、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上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六、文章主旨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七、文章思路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指点唤起“我”的想望。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爬过了那座山,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好文供参考!10/18并以此句引出诗歌第二部分的内容。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诗中已经自然分层。第一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的意思。第二层,作者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越过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奋进,从而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总会成为现实。八、象征手法的运用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理解时要弄清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关键是“海”与“山”,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重重的山”,说明人们起初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失所望,待到认识不断深化了,才能对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九、课后习题答案(一)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二)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表达了“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要追求新的天地的理想。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好文供参考!11/18“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三)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
本文标题:《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58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