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4篇】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4篇】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制作完整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目标明确、内容完整、结构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资源充足、评价与反馈准确及时、与课程标准和学生需求相匹配等。经过栏目网友的精制“曹刿论战教案【精选4篇】”必将让您受益终身,如果您对某个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先查阅本文!曹刿论战教案篇【第一篇】教学目标1、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有利的战机,就能以弱胜强的道理。2、学习精心剪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3、背诵全文。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1听写生词:伐、勺、弗、帛、轼、靡。2指名背诵第一、二段。2、讲读第三段。第三段写论战,分两层。第一层(“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第二层(“对曰……故逐之。”)曹刿总结、议论这次战争取胜的原因,点明了题意。3、进行第二步教学:导思(领悟)。1古人纪录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提示: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处处落在曹刿的“谋”字和“论”字上。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庄公的“浅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做比较。3鲁国以弱胜强的契机在于曹刿的善于把握战机上。你能从理论上探知曹刿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吗?提示:一个出色的人才,应当具备德、识、才、学几方面的条件。4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提示:本文的重点是写“论战”,所以三次对话,写得详细,战争过程写得略。曹刿论战教案篇【第二篇】1、本文重点在“论”,在于庄公与曹刿的“问对”,但因历史久远,谈话中涉及的许多字词及字词背后的含义、文化意蕴学生已经不太了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接下来,老师先讲解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和重点字词,有疑问的学生先分组讨论、讨论不得查阅参考书、实在不理解再提问老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背景知识: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贵族家里有许多奴隶,当时诸侯国没有常备军,一旦开战,由各将领将家丁、奴隶、平民组织起来作为军队,用战车进行作战,战车上由一人驾车,称为“御”,两人执长矛作战。打仗时,通常是双方排好阵,称为“对阵”,“阵”字常写作“陈”字。擂鼓,表明作战开始,战车向前冲杀;鸣金,即撤兵,收缩队伍。打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大事,开战之前,必定会祭祀宗庙,求得祖宗、神灵的保佑,仪式很隆重,由国君亲自祭祀天地、祖宗,献上猪头、牛头、羊头等最好的祭品,称之为“牺牲”,作战胜利后,战利品除了国君拿一部分,大部分奖赏给将领们,士卒们往往所得甚少。这里,将文中重点字词贯穿于春秋时期的作战方式及文化背景来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对探析文言字词和古代文化的兴趣。讲解完毕后,再播放一个春秋战国时期作战的视频,ppt呈现一张战车图,标出“轼”、“辙”的部位及战车上作战人员分配,让学生对“牺牲”“轼”“辙”“御”“帛”等字词有准确的理解。这也是对前面所学重点字词的一个巩固。2、先前学生已经明白了本文的重点在“论”字上,教师将文中两人“问对”的语句重新编排投影呈现出来,让学生先分角色朗读这两段,再试着翻译文中两人对答的话,注意人物语气。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这两段文字是本文的重点,更是关于“论”的战争思想的体现。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这两段文字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思考:从两人战前、战后的对答中,你能看出二人思想区别何在吗?这一问题是试图让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感悟文字背后的内容。以言品文,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理解曹刿通过逐步否定庄公的回答“民弗从也”“神弗福也”及“故克之”“故逐之”引导他明白“取信于民,人心向背对于战争的决定作用”以及“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至此,本课教学完成了对史传所告诉后人的关于战争的战略与战术思想。曹刿论战教案篇【第三篇】(一)导入新课:回顾历时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习积极性。(二)朗读课文:课前预习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谈论,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既发表见解看法,又获取多方面信息,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把重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例如:重点实词:“专”、“加”、“信”、“孚”、“情”、“属”、“作”、“盈”、“靡”等字的含义;通假字:“徧”;古今异义词:“牺牲”、“狱”、“可以”、“虽”、“再”;词类活用:“鼓”、“福”;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虚词:“之”、“以”的用法。)(四)理清结构、明确主题: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见板书)2、文题是曹刿论战,但论战前还有一大段“请见”内容的叙述,在这一个部分里,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眼。学生自主讨论,明确本文文眼,即:“鄙”和“远谋”。(提示学生文眼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3、接下来曹刿是如何论战的?庄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刿又做了什么判断?(见板书)这些问题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分析课文内容,为以后做好阅读题打下基础。4、第二部分中,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是一笔带过的,而与文眼有关的描写曹刿和庄公指挥作战的内容却作为详写,让学生讨论得出:文眼在这个部分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见板书)5、第三个部分用了两个发语词“夫”,给我们分析了作战中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分别是什么?(见板书)6、为什么战前准备、战后分析取胜原因要作为详写?而战争过程要略写呢?学生明确:围绕全文文眼的部分应该作为详写内容,与之无关的叙述就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即文章内容剪裁得当。7、拓展升华:这样的剪裁方式给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呢?学生可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曹刿论战教案篇【第四篇】教学目标1、解题,了解《左传》。2、疏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之、其”的用法,以及理解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教学过程1、题解。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使学生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和“长勺之战”的发生背景。本文是以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贯穿全文的。2、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正音辨字1正音(出示幻灯片)2辨字(出示幻灯片)3、讲读课文的第一、二段。1第一段写备战,可分三层开头三句为第一层。开门见山点出了战争的时间、性质、鲁庄公的态度和曹刿的反应。接着三句为第二层。这里插入乡人与曹刿的问答,表现了曹刿卓越的见识,果敢的行为。下面是第三层。第三层写了曹刿与鲁庄公三次对答。曹刿对鲁庄公的三条迎战依据的态度是:“必以分人”、“必以信”与人民利益无关,“必以情”对人民有好处。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接着,由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并概括段意: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2第二段写作战,可分三层。第一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说明在鲁国方面,打的是防御战。第二层(“公将鼓之。……齐师败绩。”)以上说明曹刿选择反攻的有利时机。第三层(“公将驰之……遂逐齐师。”)这里写曹刿选择追击的有利时机。接着由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并概括段意: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这一段写长勺之战的经过。通过“鼓”、“驰”两件事,两个“未可”、“可矣”,就生动地刻画出鲁庄公急躁冒进的情态和曹刿的从容不迫。
本文标题:曹刿论战教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86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