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同志们:现代化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促进作用,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不争事实。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继中国梦理念之后,提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动力的又一原创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不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量,更离不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与本质联系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提出对新的历史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何影响?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形态?借此机会,我将围绕上述问题,与同志们共同探讨,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新的视野。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旨内涵与民族性特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国家发展的伟大奇迹。伟大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强大动力的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现代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通行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将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并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之中。(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旨内涵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指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发展为先进的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表征为工业化及相应的城市化。尽管基于不同的视角,人们对现代化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对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各国或地区通过社会转型走向发达过程的这一本质的理解已为众人所接受。现代化对人类社会的效应是双重性的,一方面现代化带来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社会现代化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但另一方面现代化也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现代化问题”,主要包括拜金主义盛行与传统价值丧失、人的活动片面化、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盛行与资源危机加深等问题。我国属于现代化后发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快速现代化产生的问题与原有社会问题相互纠结,出现了有着本土特征的一些问题,如:部分道德失范、贫富两极分化、生活方式畸形、腐败现象严重、拜金主义滋长与人文精神失落等。对我国现代化问题的反思,不应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阻力,而应积极应对,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增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党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本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既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的反映,也是对我国现代化问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为了谁”“是什么”及其“如何推进”等本质问题的科学阐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现代化理念与特殊国情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的个性特征,是基于中国国情,并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习近平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模式,对其内涵的理解,既要考虑全球现代化的背景,更应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其一,中国式现代化符合现代化的普遍规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不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作为一种由传统向先进社会制度结构的变革,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并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进步,也是迄今为止最为理性的大规模的社会行为,现代化由一些共同要素所构成,既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也涵盖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与更复杂、多样化的职业结构,现代化过程既包括物质、结构和观念等方面静态的“现代”状态,又包括动态的“化”的过程。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最大优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体现在制度层面,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是西方现代化的根基,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执政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深刻阐释。(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特征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现代化极大地释放了人的创造能量,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拓展了人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构建了更广阔的人类发展平台。中国式现代化在促进我国人与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的同时,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力。基于全球化视角,现代化的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体现着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因此,在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作用时,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全球化影响及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世界现代化发展价值取向、发展基本条件和途径等方面的共性,又要从中华民族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中国特色。现代化是迄今最为理性的大规模社会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显著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的基础是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主要是由我国多民族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文化特色所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的独特性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都是长期发展的积淀,并成为后来发展的基础。基于历史发展脉络,不同国家由于所处地缘环境及其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必然会形成特有的社会历史与现实条件,并成为不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的根基,其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被动现代化时期,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转折点,在极大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巩固了资本主义在各国的统治地位,也开启了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侵略、殖民与掠夺,而此时的中国还沉浸在闭关锁国的昏睡中,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与封建制度的腐朽堕落,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外因与内因,此阶段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是停滞的、被动的。其二,主动现代化时期,面对旧中国错失工业革命发展机遇所遭受的历史耻辱,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从根本上终止了中国在世界体系中极速衰落的颓势,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由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向,将建立独立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其三,拓展现代化时期,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历史性的创新与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与重大原则,并以创新的理论体系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拓展了现代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由于现代化的同质性,全球化下的大多数国家都要走上相同或相似的道路,其经济、社会面貌、社会体制均趋于相似性,但与其他社会因素相比,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其差异不仅表现在程度上,更体现在内容与样式上,甚至是本质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历史实践特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佳结合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起点与动力之源。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与根基性表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制高点上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既是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在民族复兴视域中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论域中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态,将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性表达提供新的思路。(一)民族复兴视域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中国历经深重灾难的砥砺,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之初就一直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并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坚强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1943年毛泽东思想被正式提出,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的新境界,他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不同时期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提供了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各族人民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族人民主体意识的激发,激励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复兴伟业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与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各民族人民的努力奋斗,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衡量民族工作好坏的标准。民族团结源于全体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认同,如果缺乏认同,那么各民族之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帮助各族人民在心理上、情感上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其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使所有成员都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就必须引领他们以超越性的“认同”奔向共同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充分发挥其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及其民族工作的价值引领。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民族成员的共同愿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实现民族团结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体现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更应体现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可以使各民族凝心聚力,通过“五个认同”根基性表达的利益性诠释,提升民族成员共享的价值意旨,将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跃迁成为现实。(二)时代论域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性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力,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其实现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和凝心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体意识强调主体认同的身份归宿感,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个体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稳定的社会历史联系和共同文化纽带。指涉多元族群在交融生活实践中所逐渐内生且不断聚合的共识性价值与共鸣性情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历史形塑的精神引领与民族国家价值诉求的社会表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国
本文标题: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876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