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备课教案精编3篇
好文档,供参考1/15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备课教案精编3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备课教案精编3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故乡》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材分析:1.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2.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设想: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好文档,供参考2/15用。第一课时我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课型: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线索,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二。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新课2.关于小说常识的知识了解3.关于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三。结合问题,了解性阅读全文。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母亲——我——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好文档,供参考3/15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环境: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3.比较本文与其他小说的异同。(本文的情节相对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为主。)4.文章所写的“故乡”跨越的时间长度?(20年)从时间概念上看,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为几段?(主要可能有2种意见:(1)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2)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故乡。2种意见都正确,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阅读课文。(一)记忆中的故乡1.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记忆里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好文档,供参考4/15背……有闰土月夜刺猹的鲜活画面,也有雪地捕鸟的无穷乐趣,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寂静而富有动感。记忆里的故乡有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小英雄闰土,有“终日坐着”,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杨二嫂。2.结合具体的语段,对人物形象作简要的分析(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分析)3.结合写作的背景,讨论记忆中的故乡是否真实存在。(言之有理)参考:可能存在。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虽然经济落后,思想愚昧,但是人民生活较为安定。辛亥革命在推翻了中国2000年的封建统治的同时,给人民带来的是国无君,民无主的现实,直接造成了帝国主义的长驱直入,百姓承受着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导致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日益贫困,直至破产。据此,记忆中那美丽的故乡可能确实存在。并不存在。原因是:根据鲁迅的《社戏》以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看,“我”童年以及少年时期的生活图景都是非常美好的,因为那时的“我”是纯真的、自然的,那时的伙伴也是纯真的、自然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用封建礼法关系组织起来的,而是用心灵的自然需求联系起来的。比如《社戏》中并不好看的“社戏”和并不好吃的罗汉豆由于童真童趣却好文档,供参考5/15变得最好的戏和豆。由此来看,“我”回忆中的“故乡”虽然美好,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因此,这样美好的“故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二)现实中的故乡1.现实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分析:这正是一幅萧索、荒寂的现实的深冬画面。这里通过时令、天气、风声、天色,勾画出萧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经是草木凋零,萧条冷落,“深冬”则更显萧索、荒寂。一个“又”字意思更进一层。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写出光线的阴沉、昏暗,气氛的凄冷、寒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横”指不整齐,了无生气;“几个”指零零落落,孤孤单单。“活气”指活泼、生动的气氛,“没有一些活气”可见其荒凉、死气沉沉。整个画面透出荒凉、死寂、了无生机。这幅图画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样的画面给“冒了严寒”急于回乡的“我”以内心的重创,“禁不好文档,供参考6/15住”则暗含了从美丽的回忆跌落到现实的变化过程。“悲凉”点出见到故乡时的心境。(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分析: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败。“许多”、“枯”、“断茎”、“抖”几个词就勾画出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写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的凄凉心情。2..现实中故乡的人物有着怎样的生活现状?(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分析)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语言: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神情:他只是摇头、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欢喜——凄凉——恭敬总结:肖像描写反映了家境,家境又折射出社会现实。神态描写简洁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把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刻画得形象、逼真。语言描写可见其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不仅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好文档,供参考7/15杨二嫂:外貌:“瘦”,高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语言: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讨东西、逢迎、造谣,冷笑说动作:两手搭在髀间、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带走了总结:外貌描写表现她家庭生活的贫困,语言描写体现其泼悍、放肆、自私,动作描写表现其泼悍、刻薄、自私、卑劣、贪小便宜的小市民习气。3.造成人物命运如此悲惨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和写作背景)参考:(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2)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三)总结对比的作用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物的变化,色调的对比,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环境的对比,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社会现实。人物的前后对比,既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好文档,供参考8/15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变化说明了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杨二嫂和闰土2个人物也形成了对比,文中用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五。布置作业1.背诵文中关于闰土外貌描写的三个语段。2.理解阅读全文,探求本文的主旨。《语文天地九》教学设计2《语文天地九》教学设计习作目标:1.设计一件别出心裁的礼物,自拟题目。2.学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掌握记叙文的基本要素。3.有礼物可能有动人的故事。4.学习在记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5.学习细节描写。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好文档,供参考9/15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每一份礼物都代表一份祝福,有的礼物可能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这节课,就选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事写下来。二、自学指导11.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小组讨论)。2.小组内归纳习作要求。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先学后教)1.小组讨论自学指导第1、2小题。2.后教。⑴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⑵教师小结。送礼物或接受礼物的起因、经过、结果要写清楚,详略分明。写出自己在送礼物或接受礼物时的心理活动。适当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人物性格。调动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写出生动、有个性的作文。四、出示自学指导(二)选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事写下来。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第二次先学后教)先学。学生写作,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好文档,供参考10/15后教。教师针对习作中的问题指导。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会赏析佳作,修改习作。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课件学习目标。2.指名学生朗读学习目标。三、佳作赏析评议,欣赏佳作。1.教师选用1篇习作(投影仪出示)。⑴指名读习作。⑵围绕以下几点小组评议。语句是否通畅;是否以写事为主,并且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内容是否具体;是否重点写出接受礼物或送礼物的经过?2.后教。⑴全班交流,评议习作。⑵交流:如何修改这篇习作?四、自读,修改病文。(第二次先学后教)1.先学。⑴学生自由读习作。好文档,供参考11/15⑵学生按要求修改习作。⑶学生交流修改后的句段。2.后教。⑴针对学生修改的情况,教师讲评。⑵教师小结。五、比较修改前后的习作,体会修改的好处。六、总结:文章不厌百回改,多修改会出好文章。七、作业:阅读课外的优秀作文,学习赏析。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3《屈原(节选)》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代表作:好文档,供参考12/15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高潮。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tíng)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好文档,供参考13/15罪孽(niè)鞺鞳(tāngtà)徘徊(páihuái)稽首(qǐ)睥睨(pì)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鞭挞:鞭打。比喻抨击。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2.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
本文标题: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备课教案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17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