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产品内分工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分析
产品内分工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分析作者:钟升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卢冲产品内分工、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2009全球化的悖论之一就是“地方”概念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由此引发对全球价值链环境下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的讨论。地方产业集群是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强调同一产业内部的关联与互动;全球价值链及其治理模式分析强调国际地域分工中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而全球化必然造成企业为了追逐更低成本,维护自己当前优势,提高生产和协作效率,使得分工的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产品内分工。这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本文首先运用产品内分工理论对产业集群中主导企业进行分析,结合主导企业的销售模式将主导企业划分为国内产品内分工和国际产品内分工两种形式,并分别用微笑和苦笑曲线对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加以刻画。然后依据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地方产业集群所处价值链的类型,进入壁垒,治理模式,建立了地方产业集群中主导企业所处链条的利益分配数理模型,指出影响利益分配的四种因素及其影响效果。通过对台湾自行车产业集群的经典案例的研究,指出其对目前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启示,然后具体到国内福建晋江鞋业集群,利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微笑曲线和苦笑曲线提出晋江鞋业集群中不同主导企业升级的可能路径。通过对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理论的分析,指出了影响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因素:第一,规模经济,尤其是最低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市场结构,进而影响利益分配;第二,要素的稀缺性,主要是技术的稀缺性,生产环节上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往往较少,导致了这些企业在收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各环节企业核心能力的不同,对整个链条的影响也不同,必然导致收益分配以占据链条核心位置的企业为主导;第四,其它进入壁垒,包括设计标准、非贸易壁垒等,有可能导致企业为嵌入全球价值链被低端锁定。通过对台湾自行车产业集群和福建晋江鞋业集群的案例分析,本文分析认为:第一,我国传统产业的集群在全球价值链所处的近况与台湾产业集群上世纪70-90年的情形类似,四阶段式的升级对于传统制造业是可能的;第二,具体到我国制造业集群,由于其不同的产品内分工形式,在集群升级路径的选择上要区别对待。基于前面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提出政府应该在产品标准设计、打造产业研发平台和管制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等方面做出调整。2.学位论文王灶金产品内分工发展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2008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之一是产品内分工的兴起和发展,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生产和贸易格局的变化,也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本文以“如何在产品内分工发展的背景下发展我国加工贸易”为论题,依次论述了“产品内分工发展对世界生产和贸易的影响”、“产品内分工发展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关系”、“产品内分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产品内分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产品内分工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对策”五个小问题。讨论“产品内分工发展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问题的意义在于:明确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使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有的放矢,适应国际分工新的发展形势。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在产品内分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的战略目标是提高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水平,控制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②我国加工贸易主要以低技术劳动力要素参与产品内分工,在产品内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环节;以加工贸易形式参与产品内分工对国内其他企业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弱,国内经济从产品内分工中获益少。③产品内分工发展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思路为:增强产品内分工发展的经济基础;以动态比较优势为指导,提升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要素等级;推动加工贸易朝价值链上游延伸,增加加工环节的技术和知识含量;提高国内采购比率,扩大加工贸易的带动和辐射效应。3.期刊论文李玉红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国际外包-商场现代化2006,(13)第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出现重大变化.国际分工已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阶段,而在于产品的整个价值链,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变为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变化的经营环境,对全球生产体系、公司组织结构和经营投资战略加以调整,出现国际外包现象.本文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国际外包行为.4.学位论文李湘黔中国贸易悖论与产品内分工2006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人所共知,但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也显而易见,其中,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并不伴随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并未带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显著改善,就是两个突出的问题。理性的思考使我们发现,无论是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还是存在的问题,都是由我国贸易发展的模式和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的。产品结构的演进、加工贸易的发展、贸易主体的变化,与我国在当今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体系中地位有关;而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频发的贸易摩擦、持续恶化的贸易条件,则与我国加工贸易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有关。对此,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因此,引入一种新的框架或工具来分析和解读中国贸易发展中“量大力小”、“量增价减”现象,从而实现中国贸易方式的转变,就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产品内分工(intm叩roductspecialization)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它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在空间上分布并展开到不同国家去进行,形成了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这种分工体系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影响了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贸易条件和贸易方式。因此,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特别是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课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全新的视角深入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产品内分工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构建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推动中国贸易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迁,实现中国贸易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目的。首先,本文从对“贸易大国”冷静思考入手,提出中国贸易发展中的一个一障论”(paradox)—“两个似乎不相关”:一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似乎与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不相关;二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似乎与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不相关。由此引出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思路。并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对中国贸易发展中这种有悖于传统贸易理论的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接着,从分工与贸易的理论基石一比较优势入手,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内在机理及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揭示了产品内分工在当代发展的主要根源,探讨了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贸易模式。本文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不断演进中被赋予新的特征。虽然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被视为产业间分工的理论依据,但对于产品内分工,比较优势原则依然适用。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在不同的价值链上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工序或环节。通过建立产品内分工模型发现,比较优势仍然是推进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和源泉,规模经济是产品内分工的根本动因,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世界贸易体制改革及制度创新,是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条件。然后,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出发,对我国贸易发展中的“障论”作进一步的实证分析。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很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释这中国贸易发展的“二律背反”现象,而当我们把分析的视角从产业间分工与产业内贸易推进到产品内分工的是时候,就会发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主要是基于产品内分工体系中加工贸易的扩张;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主要是基于全球价值链中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工序环节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提高。也就是说,当我们引入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和分析框架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障论”后面的深层原因,也能弄清楚中国贸易发展中表面上似乎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是由国际分工的内在必然性所决定的。最后,提出了构建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努力实现价值链攀升的新思维和新思路。本文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一体化的国际分工新体系,选择适当的贸易模式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产品内分工既为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在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入点,也给我国通过产品内分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要构建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首先要立足现实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恰当环节,正确定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区段;其次,要着眼动态比较优势,在充分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参与产品内分工,提升我国在价值链中的区段,实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中的区段升级;再次,优化价值链治理,推动中国贸易向价值链高端跃迁,促进中国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和贸易结构转换,实现贸易结构的“蛙跳”(1eapingfrog)升级;第四,应以加工贸易升级为切入点,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产品分工的主要形式,发展加工贸易与其说是中国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不如说是中国融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的必然形式和内在要求。5.学位论文张路路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美贸易利益研究2006产品内分工的日益深入,使得传统的以贸易量为评判标准的贸易利益评价指标已经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关系。相反,贸易附加值指标对于衡量一国在垂直分工中的实际得利,要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产品内分工通过要素禀赋和技术进步两个渠道作用于一国贸易利益。实证检验表明要素结构变动对贸易利益有正的影响,但剔除资本投入的技术进步对贸易利益的影响是负面的,而这是由当前我国技术转化能力不强和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决定的。随着产品内分工比重的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国在对美贸易中虽然赢得了巨额顺差,但实际获益并不多,存在着高顺差和低附加值并存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由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所处的低端位置所决定的。但当中国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扩展时,必然触动美国在这些环节的既得利益,而这正是美国频频挑起贸易争端的根源所在。对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避免国际贸易摩擦三者之间的利益权衡,本文认为:利用产品内分工的要素流动效应,逐步改善我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利用技术模仿,以FDI带动对国外技术的引进;以要素禀赋为基础融入全球价值链,逐步提高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区段地位;通过价值链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加粗,实现出口结构的改善,避免贸易摩擦。这才是当前我国提升产业结构、实现出口贸易的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化的更为稳妥的路径选择。6.学位论文刘刚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2006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企业都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全球性的竞争。各国企业站在全球战略高度,在全球配置资源,面向全球销售产品。形成了新的全球经济体系。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际分工的形式不断深化:从产业分工到产品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以前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都由一个国家的一家企业就可以完成;而现在这些环节却由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企业分别来完成,形成了产品内部的纵向分工形式,这种分工形式称为全球价值链。各国家的企业通过众多的全球价值链相互连接起来,然后通过上下游产业关系将不同的全球价值链连接起来共同组成了新的全球经济体系。以前的产品内分工主要讨论的是生产领域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而全球价值链理论讨论的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内的不同环节的分工,即将研究开发和销售服务等环节都纳入讨论的框架,因为各环节都对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热点。研究内容涉及到全球价值链的形成、运作、变迁和利益分配等。对全球价值链进行研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可以了解全球经济发展新的模式、国际分工新的形式;其次,了解不同企业在全球价值链
本文标题:产品内分工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