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小学语文教案集聚7篇课文【汇编4篇】
参考资料,不熬夜1/20小学语文教案集聚7篇课文【汇编4篇】【预览】此例优秀文档“小学语文教案集聚7篇课文【汇编4篇】”是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小学语文教案集合7篇课文【第一篇】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3、掌握背诵的方法。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目标1目标2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参考资料,不熬夜2/20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⑶掌握背诵的方法。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1、听课文录音。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指名读。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参考资料,不熬夜3/20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指点名读。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参考资料,不熬夜4/20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齐读句子。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出示练习: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齐读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齐读参考资料,不熬夜5/20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2————二段3————三段4、5———四段6————五段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2、齐读课文例句。3、补充句子完整。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参考资料,不熬夜6/20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看远处的景物。烟雾影响视线。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5、口头造句。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第2句:向下望。第3、4句:向前望。第5句:向东远眺。自由分层练习背诵。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10、颐和园长廊:长、美、奇、佛香阁、排云殿参考资料,不熬夜7/20万寿山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小学语文教案集合7篇课文【第二篇】《郑和远航》是1篇寓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文章。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些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走进郑和远航这一伟大事件,让课堂充满浓烈的语文味。感知郑和的勇往直前、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追求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参考资料,不熬夜8/20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一、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出示20xx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2、出示课题郑和远航简介郑和的生平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理解生字新词参考资料,不熬夜9/20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4)交流阅读收获。(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参考资料,不熬夜10/20(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四、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五、板书设计: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扬帆启航人多人山人海(宝船)船大雄伟壮观船队浩浩荡荡小学语文教案集合7篇课文【第三篇】参考资料,不熬夜11/20教材分析:《金蝉脱壳》这课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吸引着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动物的世界,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从而萌生出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金蝉脱壳的文字的同时获得心灵的震撼!文本的脉络很清晰,整个脱壳过程可以分为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脱壳时,蝉身体各部位分先后出来,顺序是背头脚尾,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后作者又详写的变化最大的是翅膀和颜色。教学时,我们可以紧紧抓住“金蝉是怎样脱壳”的这一条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脑中清楚地映出没有脱壳的蝉是什么样子――“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没着柿子树往上爬。”然后重点感知蝉是怎样脱壳的,感受脱壳的顺序。脱壳后的蝉又是什么样子。通过抓住具体的描写,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在让学生了解感知了蝉虫脱壳的情景过程时,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观察习作方法和观察品质,激发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学情分析:初秋季节蝉的叫声仍不绝于耳,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鸣叫实在是司空见惯,但极少有同学对“金蝉脱壳”的过程进行仔细观察,教学时教师要通过探究研读、观看画面、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文本,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之处。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跳出文本,学会仔细观察周参考资料,不熬夜12/20围事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认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2.学习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学习明白“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是课文重点段的浓缩,与下文形成对应关系。通过抓重点句“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把握重点段的学习。4.通过对重点段的学习,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每一过程的特点。5.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训练,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6.学会在领悟课文内容,了解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掌握关键词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熟读成诵。7.学习作者观察细致的好习惯,描述细致的表达方式,培养观察能力。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划出陌生字词,能结合课文自学。参考资料,不熬夜13/203、初步感知文本的结构,理解课文的内容。4、指导学生写字,完成习字作业。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引入诗文,揭示课题:1、同学们,前不久我们学习了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诗《所见》,内容谁记得?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原本还一路高歌的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呢,哈哈,没想到那只蝉竟有这样大的吸引力!今天我们要学习1篇课文你会发现蝉何止是有吸引力!板书课题2、读题谁能把读题目念准确?(提醒:“壳”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课题中读qiao,在课文其他句子中读ke。)咱们这个课题其实也是一个成语,你在哪里曾用过或者见过这个成语?(《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它一般用来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教案集聚7篇课文【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17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