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在水资源管理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在水资源管理专题会议上的讲话刚才,省水利厅汇报了全省水资源管理总体情况,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作了补充汇报,大家也都谈了很好的意见。我们今天开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上来,分析研判当前形势,明确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我认为对甘肃来讲,就是要做好五篇水文章。第一篇文章,要知水情。“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甘肃,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2013年,总书记考察引洮一期工程建设时指出,“缺水干旱是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个重要难题”,指示甘肃要把引洮工程“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2019年,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甘肃缺水问题比较突出,要重视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总书记这里讲的饮水安全,是关系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大水利概念,总书记之所以如此重视,实在是因为水对甘肃太重要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最近我翻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历史上中央也十分重视甘肃缺水问题。1993年8月,宋平同志考察引大工程时指出,兰州市的发展寄托在秦王川,水到之后不仅可以发展农业,还可以发展工业,成为兰州市的卫星城,也是永登县的一块宝地,在秦王川搞一块工业开发区,办一些像样的工厂。同年9月,宋平同志考察景电二期工程时指出,这里过去全是沙丘,现在却变了个样,景电二期工程是一个好工程,搞成了子子孙孙受益。1994年8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同志考察甘肃重点水利工程时指出,引洮方案是可行的,我赞成引洮工程上马,未来的洮河引水洞子究竟搞多大,是需要有点远见的,眼光要长远一点。1995年1月,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同志考察引大入秦工程时称赞,在崇山峻岭中建设引大工程艰苦非凡,不亲眼看很难相信,可以说是人间奇迹。1995年7月,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考察引大入秦工程时指出,引来大通水,润泽秦王川。从这些历史资料可以看出,中央历来都很重视甘肃的缺水问题。我前段时间到国家有关部委汇报时说了两句话,就是甘肃因生态脆弱而贫困,因水资源短缺而掉队。实际上研究甘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的发展史,自199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每年都由书记或省长主持召开一次水务工作会,因为水兴则省兴,水兴则万物兴。我们的水情怎么样?我总结了4句话:一是总量不足与分布不均并存。我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居全国倒数第4位。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100m3,仅为全国人均(2078m3)的1/2,亩均占有量367m3,不到全国亩均占有量(1870m3)的1/4。根据省水安全保障规划预测,2035年全省需水量将增加到134.7亿立方米,缺水23.1亿立方米,缺水率达17.2%。同时,水资源在全省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大气环流,使得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2%,湿润半湿润区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28%,降水量最为丰沛的陇南市和降水较少的酒泉市年降水量相差了514毫米,庆阳、平凉、天水三市人均水资源量仅310m3,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3。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局地暴洪时段集中,阶段性旱情此起彼伏,“旱涝并存、旱重于涝”的特点较为明显。二是工程缺水与资源缺水并存。我省特殊的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不利于开展大规模水库建设,加上建设水利工程对中央投资依赖很大,受财力制约,省里大部分项目都存在骨干工程“直肠子”、配套工程“有残疾”、没“水盆子”等问题,“最后一公里”没打通,像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中的农业配套工程进展缓慢,还有些已建的工程因缺乏用水户导致效益发挥不充分,这些都造成了工程性缺水。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79毫米,是全国平均降水量的44%,这种先天不足又造成资源缺水。三是无水可用与有水难用并存。一方面就是我前边讲的,水资源总体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造成了无水可用。另一方面用水指标不足又导致有水难用,国务院办公厅《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确定我省2020、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总量分别为114.15亿m3、125.63亿m3,目前用水已近113亿m3,用水总量指标捉襟见肘。“87分水方案”分配我省地表水耗水指标30.4亿m3,人均156m3,仅为全流域人均水平的一半,而且已基本用完。四是有土无水与有水无土并存。我省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量仅占21%,但却集中了全省66%的灌溉面积,水少地多,像河西内陆河流域实际拥有耕地1905万亩,其中水田2万亩,水浇地1646万亩,旱地257万亩,数百万亩耕地无水可灌。陇南等地水量相对充沛,却又多为山地丘陵,水多地少,又容易造成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省内黄河支流大部分地区属黄土沟壑梁峁,水土流失严重区,林草覆盖度低,水土保持能力差,像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压力就很大。还有,之前发生的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探矿、采矿活动,造成保护区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另外,像我们邻省宁夏等地水比地高,便于灌溉,用水成本低,而我们正好相反,地比水高,灌溉难度很大。总之,就是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第二篇文章,要量水行。就是要坚决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按照总书记“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要求,根据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城、地、人、产的规模、结构、布局,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今年9月,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在“四水四定”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创造性落实好。以水定城方面。从正向看,要以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科学设定城市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强化城镇开发边界管控,优化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城市集约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1993年7月,我国第一个节水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报告就诞生在金昌市。2002年3月,水利部85号文件就作出了关于开展张掖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工作的批复。2002年6月,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同志考察河西地区水利工作时指出,首先要改变干部的思想观念,要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能不能建设高效节水型社会,是关系到甘肃河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保持一定的地下水位,在人工绿洲和沙漠之间保持一个天然绿洲和荒漠植被的过渡带,才能有效避免城市绿洲直接面对沙漠。这方面甘肃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实实在在取得了一些成效。从反向看,要严防城市建设片面追求规模和“摊大饼”式无序蔓延,积极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当然在创建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不能靠“注水成绩”来评个虚假头衔,这种事情千万要不得,必须做到名实相符。以水定地方面。要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粮食安全,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适水种植,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扩大低耗水高耐旱作物种植,因地制宜推行轮作休耕。这里边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地下水超采问题,这次生态环保督察第一批曝光的5个典型案例,就有张掖市黑河流域违规取水建设人工水面、地下水超采治理不力等问题。还有前段时间石羊河的事,也涉及到民勤盆地地下水超采及地下水水位下降,必须引起高度警醒。这些地区要禁止新增开采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已经开采的要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努力实现全面禁采。以水定人方面。一个地方的人口规模要以水而定,与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不能超过环境容量。这方面与以水定城、以水定产息息相关,因为城和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口规模,只有三者联动,才能实现以水定人。最近看到一个新闻,标题是“全球第一个‘断水’的城市:干旱长达3年,400万人没水喝!”说的是非洲最热门的旅游胜地南非开普敦,因为长期干旱和人口超载,现在很多居民家的水龙头已被关停,居民用水要到指定的地点限量接水。还有很多国内我们原以为不缺水的大城市如今也在“喊渴”,这种现象发人深省、值得警醒,我们甘肃在这方面更应该高度警觉。以水定产方面。要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约束,根据可用水量,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和规模,加快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我们本来就极度缺水,绝不能放任高耗水产业发展,要拉起高压线,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取水许可,引导取水许可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低耗水高产出产业倾斜。像这次反映石羊河问题的材料中就指出“节水资金被逆向用于耗水项目建设”,这就是在发展产业的时候考虑不周全,没有做到以水定产。早在1992年8月,省政府就在武威召开全省灌区节水工作会议,提出降低灌溉定额、扩大灌溉效益、发展节水农业等措施。1998年8月,全省节水灌溉工作会议在敦煌召开,提出了“三化一加快”,即自流灌区和大中型提灌区达到常规节水化,小提灌和井灌区实现管道输水田间节水化,设施农业实现喷滴微灌化,加快旱作农业区以集雨节灌为主的水利建设。2007年10月,全国水资源工作暨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张掖召开,提出了包括“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公众参与、配水到户、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这一套机制很完善很到位,可以看出来那时候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像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被国家通报时指出的,“当地在祁连山区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高强度开发水电项目”。这些都是典型的反面案例,各方面要以案为戒、牢记教训、警钟长鸣。第三篇文章,要解水难。如何解水难?就是四个字:“开源节流”。开源开什么源?一是开指标之源。积极跟踪研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调整最新进展,争取“87分水方案”调整向我省倾斜,恳请水利部和黄委会增加我省取水指标,为今后发展留出更大空间。同时千方百计向国家相关部委汇报,积极反映我省诉求,配合国家推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增加甘肃黄河干流取水指标,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甘肃缺水问题。二是开投资之源。1994年11月,省政府召开水利工作会议,提出了“三个一”的运作模式,即在建一个、收尾一个、准备一个。这是模式是很好的,值得我们借鉴。对当前而言,就是要持续深化甘肃南水北调西线水资源需求及配套工程体系等研究,结合黑山峡开发提出更有利我省的细化方案,争取西线调水进入玛曲县贾曲后,过水面积更大、滞留时间更长,并力争向河西走廊延伸,为我省增加更多投资、享受更大红利。另外,对我们正在实施的一些重大水利工程,要加快前期工作,争取中央投资的同时加大地方配套投资力度,让源头活水通到“最后一公里”,特别是景电二期增效、引大入秦延伸增效等工程。三是开效益之源。省里有些供水工程不能达产运行,像引洮二期配套城乡供水项目、农业灌溉项目进展缓慢。要认真落实去年初省政府出台的《甘肃水利“四抓一打通”实施方案》,针对这种工程供水区域内的“伪缺水”现象,创造性拿出一些务实管用的办法,抓紧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工程效益。四是开再生之源。就是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源,坚持以需定供、分质用水、就近利用,推进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国土绿化、生态补水等。要选择一些市县开展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因地制宜建设集中或分布式污水收集再生设施,提高再生水利用率。节流如何节?就是要“节”尽所能,“管”住点滴。一是运用新技术。围绕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智慧节水灌溉、水肥高效利用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生产,大力发展节水服务产业,提高节水产品供给能力。采用政策补贴等方式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特种行业低耗水、循环用水等技术工艺,推广使用节水型产品。全面推进智慧节水,强化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节水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让节水更加精准有效。二是打造新模式。要积极借鉴、大胆探索一批节水新模式。比如上海最近开始试点的效益分享型的全新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就是由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户签订合同,负担节水改造和管理等服务成本,等到节水服务企业按约实现节水效果后,从用水户省下的水费中
本文标题:在水资源管理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32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