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学习《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范文最新5篇
1/17学习《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范文最新5篇【写作指引】此例精选办公文档“学习《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范文最新5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便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编辑吧!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第一篇】《做最好的老师》是李老师30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帮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首先教师自己要向着做“最好的老师”目标迈进,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呢?李老师在序言中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都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我今天的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读到这里我感触颇深,我不由地想到了自己。因为我也会偶尔想着我和昨天的我做比较,我今天有更细心和耐心地教导我们的学生了吗?我今天带给学生是快乐多一些还是责备多一些呢?读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就是李老师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人,他淡薄名利,才思敏锐、文字功底十分深厚,这与他坚持每天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每天坚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坚持写1教育日记是分不开的。也许我们不会成为“善于思者的专家”,但我们可以努力成为一名好教师,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成为“最好的老师”可能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我相信,所有蓄过的力,都是远行的光,每一天都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向着成为“最好的老师”前进!人说书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正是对李老师教育人生的最好诠释。它展示了李老师教育的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案例。是李老师25年来教育智慧的精华。一句句朴实中浸着诗意的句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炽热的忠诚。“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便是许多从教多年的老师们大概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毕竟谁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李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3/17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的职业中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实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最好”都是相对的,它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一个理想,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又都是无止境的,虽说我们无法做到最好,可我们可以做到更好。只要我们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去争取每一个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融汇在一起时,我们就已经做到了“最好”。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第二篇】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它就是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读完后,我不由地思考,老师和学生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我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看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的收获极大。一、树立威信,是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威信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年轻教师,因为初上岗位,学识和内涵都欠稳重,又对自己情绪的把控能力不完善,加上浅薄的教学经验,年轻教师都很容易走上一个误区——学生对老师没有敬畏感,只有娱乐感。一个没有威信的教师,很难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保持一贯的认真态度。学生天真烂漫,当他们把讲台上的老师完全当做一个同辈分的玩伴时,老师的话和引导就会慢慢失去权威性,从而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这里引用自己的一个教学实例:罗某,天资聪明,反应灵敏,活泼好动,学习成绩一般,上课基本不听课,各科成绩在班上中下水平,该生上课影响其他同学,不服老师管教。一开始接触该生,他会讨好老师,和老师保持亲密关系,可是上课老师的话一个字都不愿意听。原本这个学生可以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却因为教师对学生失去威信,而导致了教育的失效。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在一开始就树立起教师的威信,而又能和孩子们保持和谐关系,平等沟通?如何让学生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育,又能够信服老师?成为我一直以来潜藏在心中的困惑。读完《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后,我理清了思路,找到了符合自己实际的答案和今后的自我成长道路:锻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提升教师的威信度。当代的学生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更新,他们心目中理想教师绝不仅仅是只会教给他们课本知识的教师,而是能让他们感到快乐,感到追求,感到幸福的教师。一个教师应该在精神上征服学生,首先必须让自己的人格魅力足够强大。李老师的这个观点阐述得很好:“那种人格魅力绝不是个人崇拜,而是以善良正直真诚的心让学生佩服。”一个具备优秀人格魅力的教师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甚至感动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学生,这样的教师认为世界上大部分的5/17事物都是美好的。不仅教师自己对生活,对未来抱有希望,同时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会影响自己的学生,让他们积极,阳光,上进。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态度,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教师也是人,只是面对着一群群还没有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来说,身上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在学生面前,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展现自己积极向上,对社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的一面,而消极的行动和言论都应该避开这些单纯、洁白的孩子。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要不断提高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人类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不断磨练意志。其次,教师要具有修身意识,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要有言行一致的人格风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以求真、至善、达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事事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的胸怀,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二、后进生也有明天,也许他们的未来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后进生们虽然没有优秀生的光辉和光彩,但是老师陪伴最多的一定是后进生。从书上,我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心得总结如下:1,家庭的教育方法不当,家长自身的行为不正,父母离异丢孩子产生的心理想法。2,教师的歧视;教师在教学上的失误;多次失败后而产生的自卑感。3,不良朋友的结交;身体状况的原因;智力天生方面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后进学生”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思想道德、文化学习的同一标准,这是许多“后进生”根本没有幸福和充实精神生活的主要原因。平时上课老是坐不住的周同学,每天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因此其他同学对他都冷眼相看,而越是这种偏见,他越是反感周围的孩子,长期这样的恶性循环,根源都在于周同学内心的精神世界出现了极端。我们作为教师,这个时候就一定要站出来,我让周同学每天很早来到教室,陪他一起打扫教室,并且告诉全体同学,周同学每天在帮助大家打扫教室,大家的掌声给了周同学无限的支持和动7/17力,他也从内心里转变了对同学的态度。后进生的转变更多需要我们教师关注的可能不是课本知识主体,而是后进生精神世界的疗伤和修正。在“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的日常教学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教育是一场个人的修行,在教育别人的同时反省自己,警醒自己,比我们优秀的人,比我们还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修炼自己?有人说最好的社交是做最好的自己,我的感悟是,做优秀的教师,先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第三篇】有幸拜读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师》,我感受到一种精神的丰满和充盈。“做最好的老师”这不是狂妄,相反它恰恰反映了李老师多年来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强调的是对自己的不断超越。李镇西老师爱生如子,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他始终不忘教师的主要职责“教书育人”,不管是教书还是育人,都必须以学生为本。读完全书,我也有了一些感悟:严慈相济,做有“爱”的教师。李老师告诉我们:“童心9/17是师爱的源泉”,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但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但他同时也强调“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凡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太过于理解孩子爱玩的天性,而失去了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这种思想行为归根结底是没有意识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应该立足于学生未来一生的长远发展。真正的爱应是严慈相济,“严”为良师,“慈”为益友,严慈相济中,才会有老师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和帮助,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尊敬与信任。学会思考,做“反思型”教师。教育无小事,事事皆科研,李老师非常关注科研课题,他说:“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课题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们遇到的每个难题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李老师认为,师德不仅仅包含着对学生的爱,还要有“爱的智慧”。爱孩子,必然追求尽可能丰富的教育智慧,这能够使一名教师变得聪明起来。我们应做“反思型”教师,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自觉提高,而这个实现途径便是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这四点贯穿于教师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用写作让自己的事业变得美丽,用阅读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充盈。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
本文标题:学习《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范文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34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