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宣传讲座【范例4篇】
1/1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宣传讲座【范例4篇】【范文参考】此篇精选办公资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宣传讲座【范例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供您写作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使用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宣传讲座【第一篇】针对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日趋严重的形式及前期学校内外发生偶发事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学生。xx校在学校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在讲座中,以详实、生动的案例为全体学生讲述了我国现行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学生遇到违法之事该如何保护自己、正当防卫等法制知识,并且重点讲解了中小学生如何才能做好知法、守法、懂法、远离网络诱惑,善辨良莠,立志成才。这次法制讲座在同学们的心中燃起了一盏明亮的灯,使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这次的讲座让参与的同学明白了人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制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宣传讲座【第二篇】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和探讨一下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问题,希望通过本次的讲座,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如何预防自我犯罪,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1、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对自己的所有行为均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八种行为负刑事责任,对其他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对自己的所有犯罪行为均负刑事责任。因此,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指的是14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作案动机单纯、盲目、初犯、偶犯多。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绝大多数犯罪都是临时起意,盲目为之,往往因一句话,一件事就可以诱发犯罪,在作案时通常无明确分工,主次难分,且大多数是共同犯罪、共同分赃。2、未成年人犯罪涉财案件居多。其主要原因就是未成年人经常上网,喝酒及抽烟等,没有收入就出去盗、抢。而且团伙犯罪率很高。3/113、连续多次作案增多。由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罪责感弱化,加之社会管理秩序方面存在的缺陷,未成年人初次作案得手后,犯罪心理不断强化,增强了犯罪成功的信心,产生了连续作案的欲望。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受好逸恶劳的腐朽思想的侵蚀,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青少年罪犯在犯罪前大多数无视自己的经济条件,经常出入酒店、舞厅、卡拉OK厅、抽好烟,喝名酒,穿高级服装,以吃喝玩乐为最大追求,以高消费显示自己的派头。这些人一旦手头拮据,便实施盗窃、抢劫。2、法制观念淡薄。犯罪的青少年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平时不学法,法的意识在他们头脑中几乎全无,往往在行动中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甚至犯了严重罪行还全然不知。3、判别是非能力差。青少年阅历浅,涉世不深,思想单纯,一旦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就会是非不辩,良莠不分,走上犯罪的道路。4、好奇、好胜,寻求刺激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也使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青春期后未成年人精力充沛,对丰富而复杂的大千世界觉得神奇、陌生、新鲜,充满着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对什么事都想去试一试,有时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不顾后果而冒险。未成年人情绪不稳定,易于冲动,情绪化、情感化浓厚,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在争强好胜、不满、报复等心理支配下,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4、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1、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未成年人犯罪都有哪些前期征兆呢?1、对学习不感兴趣;2、对事物的兴趣开始变化,劳动懒散,上课思想不集中,而对武打、言情和低级庸俗甚至黄色的录像、书刊和光盘甚感兴趣;3、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厌恶学校生活,如果与校外的不法分子或无业人员有了联系,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回家;4、对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帮助表示反感,甚至怀有敌意,恶语顶撞;5、对遵守纪律、要求进步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和打击,同情和包庇甚至效仿有劣迹或不法行为的人,把反社会的人格或行为当作是“勇敢”的表现;6、道德品质起了变化,如从诚实变成爱撒谎,爱说空话、大话、假话,从斯文变成野蛮,喜欢逞能,从文明礼貌变成口吐秽言、动作粗野;5/117、结交不三不四的人,或与校外的流失生和有前科的人结交,或拉帮结伙聚在一起甩扑克打麻将,或三五成群出入公共场所,惹是生非,遇事便大打出手,惟恐天下不乱;8、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染上了一些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喝酒等。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偷钱,在游戏厅,网吧过夜现象)。2、携带管理刀具(如带匕首等)。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别人索要财物(在学生身上发生非常多,以大欺小)。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会变成违法犯罪事实。五、未成年人应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全社会开展综合治理,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在重视从外部条件作好各方面预防犯罪工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未成年人自身在预防和抵制犯罪方面的作用。一个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归根结底,主要还是由其自己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决定的,即使是未成年人,也不能忽视其自身的决定作用。所谓犯罪的自我防范是指个人为减少被害的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0条的规定,未成人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未成年人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这是对犯罪进行自我预防的基本条件。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尊重社会公德,比如敬老爱幼、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财物、以及在公共场所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些道德准则等等。一个人如果从7/11小养成良好的品行,就比较容易能够抵制各种不良思潮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和诱惑,这是自身预防犯罪的重要基础。2、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这是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人格培养,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自尊”,主要是讲自我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珍重自己的品行。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人格和品行没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就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容易随波逐流、沾染上不良行为。所以,“自尊”反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品格。“自律”,主要是指自己能够控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放任自流、随着性子来。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道理是会讲的,也知道做什么不对,但是一遇到实际问题,自己约束不了自己,缺乏自律,以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自己能管得住自己,做到自律,对防止一个人犯错误,对减少、杜绝违法犯罪行为是十分重要的。“自强”,是指积极要求进步,无论在学习上、品行上,都有进取心,不甘于落后,这是一个人进步的动力。3、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4、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未成年孩子对犯罪的自我防范,除以上讲的,还必须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根据实践经验,建议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时候,切切要记住两点:第一、同学们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第二、如果同学们发现自己正在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校、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的报告。不要盲目行事,如现在一些中学发生的学生之间打架事件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据调查,一些学生被同学殴打后并不是向家长或学校汇报,而是自己作主到外面找人来报复,要知道报复伤人也是违法的,情节严重还要构成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宣传讲座【第三篇】9/11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平安社会建设。11月18日,团县委联合县检察院前往任集中心学校开展以“携法同行走好青春第一步”为主题的预防青少年犯罪主题讲座,县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张溪溪现场为同学们授课。学校师生共计1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讲座中,张溪溪通过向学生们讲解一件件真实的案例,深刻地剖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类型、原因、对策等,起到以案释法、以法论事的作用。其次,张溪溪还向同学们讲解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刑事责任年龄划分标准,以及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等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思维”看问题。通过与学生之间有趣的互动,让枯燥的法治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使法律意识“润物细无声”地走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法律知识教育,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收到了良好的法律宣传效果。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大家深刻体会到了解法律知识、敬畏法律尊严、遵守法律规定的重要性。当遇到侵害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今后要做一个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普法的好少年。这场生动有趣的普法讲座在同学们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颗法治的种子,对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青春第一步起到有效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濉溪平安建设贡献力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宣传讲座【第四篇】_街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紧紧围绕“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条主线,成立了“预防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的职能,切实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并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和活动,为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健全机构、完善机制,深入探索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规律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分发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_上半年组织召开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组会议,研究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新特点,对全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加强了各单位的联系,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从街道团委到各基层团支部都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针对各社区、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计划措施,深入细致,实事求是的开展工作
本文标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宣传讲座【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38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