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社会上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因此,高校应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领头雁”作用,不断优化课堂实践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意义教育事业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起到推进作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关乎民族兴亡。在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以及丰富高校育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蕴含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引领。(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是高校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不能是盲目的认同,而是要有自身正确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高校要不断提升对大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水平,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的自信源泉。高校引导大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在校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全面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能使大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精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团结奋斗、共谋发展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领域都取得不凡的成就,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导致许多大学生被各类网络内容所吸引,如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上的泛娱乐内容导致大学生对事物缺乏深入的思考。在此背景下,高校要提高大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育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在高校传播,能够帮助大学生“知民族根”“守民族魂”,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文脉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四)有利于丰富高校的育人方式高校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目前,部分高校的育人方式还是传统的灌输方式,这种方式难以使大学生产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学生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亲自践行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只有把书本的知识变成实际本领,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鉴古人的教育方式,这能够有效提升育人效果。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面临专业普及面有待拓展、传统文化课程有待完善及宣传力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的作用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一)专业普及面有待扩展高校会定期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以帮助大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但这种学习方式仅停留在表面,专业普及面较窄,无法真正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一部分大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是为了获得活动综测分,其只是象征性地报名参与这些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内涵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学习。此外,在参加完活动后,再花费时间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不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不足。(二)传统文化课程有待完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件的实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但我国大部分高校长期以来重点关注学生的专业教育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课程的设计,没有形成健全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现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课程不能与思政课课程紧密结合。(三)宣传力度有待提高中华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宣传力度不大,高校未能有效利用网络、广播等大众媒体进行宣传,导致大学生还未能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东方特有的气质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精神支撑。尽管如今的大学生自幼开始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但由于受多种文化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认知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途径高校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意识,守正创新,通过构建新时代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创新文化课程,以媒介为平台,借助现有资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内更好地传播。(一)以课程为核心,构建“教”与“学”一体化课堂高校应构建“教”与“学”一体化课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高校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依托现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采取新式授课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高校可以采用“翻转式”课堂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在高校中,思政课教师往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课程的授课主体,学生理论知识听得多、实践得少。学生作为促进未来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责任。因此,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课程的授课主体不应只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成为授课主体。学生通过寻找课程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在课堂上为教师讲、为同学讲,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有利于提升其获取信息的能力。高校采取新式授课方法以及“翻转式”课堂不仅能有效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内的传播,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促使各教育者之间共同制订课程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大纲,确保教育目标高效实现。(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有效提升思政课程连续性高校要根据教育目标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课题组,将民本、诚信、正义等理念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培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有关课程。例如,在传媒专业增设礼乐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开设鉴赏汉服、丝绸文化等课程。同时,高校还可以开设儒家文化、书法、茶艺等选修课程,为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提供学习渠道。在课程内容上,高校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从而提升思政课程的连续性。例如,高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再如,高校还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培育反过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教师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交往观等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这样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还能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高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围绕思想观、道德观、法治观的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其法治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程中融入“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人生观、“私情行而公法毁”的法治观、“不以一眚掩大德的”的处事观等,使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三)以媒介为平台,借助现有媒体资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媒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受到一些不良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利用好自身现有媒体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专栏,提高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率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传统文化》专栏,定期推送文章。高校还可以采用“公众号+小程序”的模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每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推文的左下角(阅读原文)处,插入与本专题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知识;第二,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在小程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闯关问答活动,次日在公众号推文中公布题目的答案。这种“双模式”的结合,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学生只是因为学习而学习,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率。2.借助短视频媒体为师生创造条件,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高校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面向师生开展视频投稿活动,投稿内容包括家乡的文化遗址、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等。师生在剪辑视频过程中,可以添加热门音乐和动漫效果,这样既能增添视频的趣味性,又能让受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高校可以在学校官方短视频账号邀请大学生直播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种直观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实现双向互动交流,还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最后,我国有大量优质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高校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相关纪录片的片段吸引大学生观看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找到了一条适合当下语境的传播形式,进一步拉近了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颖的形式。3.通过现有传统媒体资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广
本文标题: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40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