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安全文明施工 > [PPT]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案例介绍
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案例介绍抗震鉴定案例介绍案例一(超层结构)工程概况:某小学教学楼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建成于1978年。该教学楼为四层砖混结构房屋,总长46m,宽15m,各层层高均为3.0m,建筑室内外高差为0.6m,教学区建筑总高度为12.6m。教学楼为纵横墙承重,楼、屋盖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圆孔板。内外墙墙厚均为370mm。3000300020006000900090005000900060003000180042003000教学楼结构平面图抗震鉴定结论:该校舍建于20世纪70年代,按A类多层砌体房屋进行鉴定。首先是进行层数的鉴定,8度区重点设防类的多层砌体房屋层数限值为五层,同时该校舍属于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层数限值还应再减去两层,层数的鉴定限值为三层。实际教学楼的层数为四层,因此不能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如要继续作为教学楼使用,应采取改变结构体系的方法进行抗震加固,或折除一层按减少一层后重新进行抗震鉴定。如改为普通办公室使用,能够满足丙类设防对于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限值要求,按丙类设防进行抗震鉴定。案例二工程概况:同案例一,但位于7度设防区层数与总高度鉴定:该教学楼建于20世纪70年代,应按A类房屋进行鉴定。7度区乙类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为六层、19m,该教学楼属于横墙很少房屋,其层数和总高度限值再减两层、6m,即鉴定限值应为四层、13m。教学楼实际的层数和总高度为四层、12.6m,满足鉴定要求。第一级鉴定:⒈外观与内在质量的检查经现场调查,该教学楼砖墙砌筑质量及砂浆较好,承重墙无空臌,无严重酥碱和明显歪闪开裂等现象;未发现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结构构件歪曲、变形、开裂等现象;满足外观与内在质量的鉴定要求。⒉结构体系⑴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砖实心墙承重、装配式楼屋盖校舍的抗震横墙最大间距限值为11m,实际的最大横墙间距为9m,满足刚性体系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限值要求。第一级鉴定:⒉结构体系⑵房屋的高宽比教学楼实际的高宽比为12.6/15.0=0.842.2,高度12.6m房屋平面的最长尺寸46m房屋的高宽比满足鉴定要求。⑶规则性要求该教学楼在平面内基本均匀对称,各层质量相差不大,层高相同,无错层,因此可认为能够满足规则性的要求。该教学楼在尽端设置了楼梯间,不利于抗震,鉴定时应适当提高要求。第一级鉴定:⒊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经现场实测,该教学楼各层墙体的砖强度均为MU10,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一、二层分别为M7.5;三、四层分别为M5,满足《鉴定标准》关于砖强度等级不低于M7.5、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1的要求,且砖强度等级不低于砂浆强度等级。因此,材料实际达的强度等级满足鉴定要求。第一级鉴定:⒋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⑴墙体布置墙体在平面内布置闭合无敞口墙,纵横墙连接处未被烟道、通风道等竖向孔道削弱,满足鉴定要求。⑵构造柱设置经核查,该教学楼未设置构造柱,不满足鉴定要求,因此在第二级鉴定中取体系影响系数0.8。第一级鉴定:⒋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⑶圈梁设置与构造《鉴定标准》规定:7度设防的乙类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砌体房屋,屋盖处所有外墙均应有圈梁,内墙圈梁纵、横向水平间距分虽不大于8m和12m;楼盖处当横墙间距大于8m时每层均应有圈梁,且内墙圈梁间距不应大于12m。经现场核查,该教学楼内外纵横墙均设有圈梁,内横墙上圈梁最大间距为11m,满足鉴定要求。现场核查,该教学楼圈梁闭合,截面高度大于120mm的鉴定要求,圈梁的配筋情况经审阅图纸,满足4φ10的要求。第一级鉴定:⒋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⑷楼、屋盖的连接《鉴定标准》要求:混凝土预制板在墙、梁上的最小支承长度分别为100mm、80mm,审阅图纸,能够满足鉴定要求。⒌局部易损易倒部位该建筑的墙体均为承重墙,经计算,承重门窗间墙的最小距离为1.2m,满足《鉴定标准》1.0m的要求,但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为0.8m,不能满足《鉴定标准》1.0m的要求。其他易损易倒部位基本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第一级鉴定:⒍第一级鉴定中抗震承载力简化计算由于在第一级鉴定中,楼梯间设置不合理,构造柱的设置、承重墙体的局部尺寸不能满足鉴定要求,因此不再进行抗震承载力简化计算的抗震横墙间距与房屋宽度核查。第一级鉴定结论:对该教学楼按层数与总高度、结构体系、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及局部易损易倒部位进行鉴定,该教学楼在楼梯间布置、构造柱的设置位置及承重墙体的局部尺寸不能满足第一级的要求,应进行第二级鉴定,对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进行评定。第二级鉴定:由于在第一级鉴定中,构造柱的设置、局部尺寸构造不满足鉴定要求,因此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计算时:⑴因构造柱设置不满足要求,所有楼层取0.8的体系影响系数。⑵因各层墙体局部尺寸比规定值少20%,各楼层取0.9的局部影响系数;因楼梯间设置在房屋尽端,各楼层取0.8的局部影响系数。综合考虑,局部影响系数取0.8。鉴定结论:按后续使用年限30年进行抗震鉴定,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大于1.0,综合抗震能力满足鉴定要求。案例三工程概况:同案例二,但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B类建筑),在内纵横墙交接处及楼梯间四角均设置了构造柱,其他条件不变。3000300020006000900090005000900060003000180042003000教学楼结构平面图层数与总高度鉴定:7度区乙类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为六层、18m,该教学楼属于横墙很少房屋,其层数和总高度限值再减两层、6m,即鉴定限值应为四层、12m。教学楼实际的层数和总高度为四层、12.6m,层数未超过《鉴定标准》要求,总高度由于室内外高差较大,应允许总高度有所增加,总体上可认为房屋的层数与总高度满足鉴定要求。抗震措施鉴定:⒈外观与内在质量的检查同上一案例,满足外观与内在质量的鉴定要求。⒉结构体系⑴抗震横墙最大间距同上一案例,满足刚性体系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限值要求。⑵房屋高宽比同上一案例,满足鉴定要求。抗震措施鉴定:⒉结构体系⑶规则性要求同例二,基本满足要求,但由于楼梯间设置在房屋尽端,不利于抗震,鉴定时应适当提高要求。⒊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经现场实测,该教学楼各层墙体的砖强度均为MU10,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一、二层分别为M7.5;三、四层分别为M5,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评定为C20,满足《鉴定标准》关于砖强度等级不低于M7.5、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2.5的要求,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15的要求。因此,材料实际达的强度等级满足鉴定要求。抗震措施鉴定:⒋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⑴墙体布置同上一案例,满足鉴定要求。⑵构造柱设置该教学楼属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按增加一层即7度区五层砖砌体房屋的要求进行构造柱设置位置的检查,其设置部位应是外墙四角、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较大洞口两侧。经核查,该教学楼的构造柱设置满足鉴定要求。抗震措施鉴定:⒋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⑶圈梁设置与构造《鉴定标准》规定:7度设防的乙类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砌体房屋,屋盖处的所有墙体均应有圈梁,且内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大于7m;各层楼盖处的外墙与内纵墙应有圈梁,内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7m。经现场核查,该教学楼内外纵横墙均设有圈梁,内横墙上圈梁最大间距为11m,不满足鉴定要求。经核查,该教学楼圈梁闭合,其截面高度大于120mm的鉴定要求,圈梁的配筋情况经审阅图纸,满足最小纵筋4φ10、最大箍筋间距200的要求。抗震措施鉴定:⒋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⑷楼、屋盖及其与墙体的连接重点检查预制构件的支承长度,满足鉴定要求。⒌局部易损易倒部位该教学楼承重门窗间墙的最小距离为1.2m,满足《鉴定标准》1.2m的要求,但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为0.8m,不能满足《鉴定标准》1.5m的要求,且相差较大。其他易损易倒部位基本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抗震验算: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⑴因各楼层内墙圈梁不满足鉴定要求,所有楼层取0.9的体系影响系数。⑵因各层墙体局部尺寸比规定值超过20%,各楼层取0.9的局部影响系数;因楼梯间设置在房屋尽端,各楼层取0.8的局部影响系数。综合考虑,局部影响系数取0.8。鉴定结论:按后续使用年限40年进行抗震鉴定,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大于1.0,综合抗震能力满足鉴定要求。案例四工程概况:7度区四层砖混结构教学楼,层高3m,室内外高差0.5m,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门宽1m、窗宽1.8m,外墙厚370,内墙厚240。该教学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进行了抗震加固,于房屋四角、楼梯间及内外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外加柱。经实测原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1、2层为M2.5,3、4层为M1。360023A6000B1300069900090002400CD楼梯间60002700129000教学楼结构平面图该教学楼建于20世纪70年代,按A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鉴定时尚应考虑20世纪80年代抗震加固对其抗震性能的改善。7度区乙类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为六层、19m,该教学楼属于横墙很少房屋,其层数和总高度限值再减两层、6m,即鉴定限值应为四层、13m。教学楼实际的层数和总高度为四层、12.5m,满足鉴定要求。第一级鉴定:第一级鉴定:抗震承载力简化验算由于该教学楼的结构体系、材料强度、整体性连接构造及局部易损易倒部位均满足鉴定要求,因此在第一级鉴定中可进行抗震横墙间距与房屋宽度限值的核查,以简化抗震承载力验算。360023A6000B1300069900090002400CD楼梯间60002700129000需进行第二级鉴定,但在第二级鉴定时可仅进行横向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的分析。360023A6000B1300069900090002400CD楼梯间60002700129000第二级鉴定:横向楼层抗震能力指数鉴定结论:三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0,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需进行抗震加固案例五(半刚性楼屋盖体系)工程概况:同案例四,但楼屋盖为钢筋混凝土预制长向板,纵墙承重。屋盖处外墙设有圈梁且纵墙圈梁最大间距为6m、横墙圈梁最大间距9m,楼盖处内墙圈梁最大间距9m,圈梁纵筋4φ12。360023A6000B1300069900090002400CD楼梯间60002700129000第一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除各层圈梁横向最大间距外,其他检查项目均满足第一级鉴定要求,因此可进一步进行房屋宽度限值的第一级鉴定。根据上一案例四的计算,房屋宽度满足第一级鉴定的限值要求。第一级鉴定结论:该教学楼仅横向圈梁水平间距不满足鉴定要求,教学楼纵向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可仅进行横向第二级鉴定。第二级鉴定:(横向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360023A6000B1300069900090002400CD楼梯间60002700129000鉴定结论:各层3、6、9、12轴横墙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0,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需进行加固。案例六(柔性楼屋盖体系)工程概况:某学生宿舍楼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建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筑平面为矩形,内廊式建筑。该教学楼为二层砖木结构房屋,各层层高均为3.6m,建筑室内外高差为0.45m。宿舍楼为纵横墙承重,各层外墙及内纵墙厚为370mm,内横墙厚为240m。楼板除卫生间及走道是现浇板外均为木制楼板,屋盖为木制屋架坡屋面。该楼于唐山地震后采用外包构造柱、圈梁和钢拉杆方法进行了抗震加固该教学楼建于五十年代,应按A类建筑进行鉴定。宿舍楼横墙间距均小于4.2m,不属于横墙较少或很少的砌体房屋,根据鉴定标准的要求,其层数限值为五层、总高度限值为16m,实际为二层、总高7.65m,满足层数与总高度的鉴定要求。第一级鉴定:⒈结构体系8度区木楼、屋盖砌体校舍刚性体系的最大横墙间距限值为4m,实际横墙最大间距为3.3m,满足鉴定要求。房屋等效宽度为高度比7.65/13.87=0.55,小于鉴定标准2.2的限值要求。结构平面布置对称,质量、刚度沿高度变化均匀,立面高度无变化,满足规则性的鉴定要求。m87.132.42/)6.2787.126.1477.15(
本文标题:[PPT]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案例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5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