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党课讲稿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
党课讲稿: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本课时间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本课目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特征,把握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现实逻辑,在真抓实干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蓬勃新动能。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又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2023年9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是“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9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末,多家平台盘点年度十大流行语、热词,“新质生产力”均在其列,甚至居于榜首。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也迅速引起理论界和政策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如何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如何利用好新质生产力来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蓬勃新动能,是理论和实践必须回答的问题。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特征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和传统概念中的生产力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有着怎样的具体表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示要求,首先要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特征。(一)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生产力”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其基本含义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的关系,它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要素:一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二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由此可见,生产力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三个更为基本的要素:劳动者、科学技术、劳动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运用于人类的生产,通过对生产力各个要素的作用,促进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何为“新质生产力”?《辞海》对“新”字的解释为初次出现的,与“旧”相对,此外还有一种含义,为“改旧”或“更新”之意。据此来看,所谓“新质”,就是在本质上与原来截然不同的性质。由此,推演出“新质生产力”的含义:与原来性质截然不同的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与原来截然不同的劳动者、科学技术和劳动工具。这里的劳动者当然是指掌握现代科技技能、具有高水平人力资本积累的现代生产者;这里的科学技術是指能够极大增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新知识、新技巧、新工艺、新方法;而劳动工具则是指能够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新机器、新设备等。当然,“新质生产力”的这三大要素,起主导作用的是科学技术,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赖劳动者本身,科学技术的运用必须要有劳动工具的参与。(二)科学技术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领了一轮产业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力量格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在这一变局中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刻调整,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深刻转变。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颠覆性技术突破,正在酝酿诞生一批未来产业;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多领域技术融合创新;新兴科技不断赋能传统产业,推动机械工程、服装设计、汽车制造等行业焕发新的生机,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新科技催生新产业,新产业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这是新质生产力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纵观人类生产力发展历史,科学技术始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进而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角逐点。从逻辑层面来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一致的。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或者说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竞争。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态的“新”,而质态取决于在生产力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各生产要素。但新质生产力又不仅仅指科技生产力,它有更丰富的内涵。科技生产力强调的是,相较于其他要素,科技这一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起主要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以科技为引领,全面推动各生产要素的创新,最终实现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水平的跃迁。显然,新质生产力“新”在依靠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科学技术,依靠掌握了现代科技技能、具有更高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者,依靠能够显著提高生产力的新机器、新设备。当前,综合具备这些特征的生产力,正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命健康、航空航天、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这些产业将会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现实逻辑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其中,科技、人才、产业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显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我国科技、人才、产业等方面的发展,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在经历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在过去10多年里,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11.3%提升到2022年的18%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如安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为首位产业,江苏围绕生产母机、生物医药等项目进行技术攻关,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动湖北制造业迈上新台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提供了强劲的动能。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等。(二)科技创新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近年来,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充分认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增强我国发展竞争力和持续力的决定性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这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三)高素质人才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提升的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世界产业能力竞争、高科技能力竞争、市场能力竞争空前激烈,国际形势也更加复杂,而应对这一系列时代挑战的决定性力量就是人才的力量。人才能够组织大生产、物流网,能够引领前沿科技突破。在新科学、新技术革命、新型城市化、新全球格局出现的条件下,人才的竞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向高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生活的新标准进行冲刺的阶段,要想实现新质生产力新的跃升,人才为本、人才驱动、人才引领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跨越发展,依靠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接继奋斗;中国企业也是在人才的带领下,完成产业升级,实现跨国经营。跨越发展的每一步,都与人才密不可分。我们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中华大地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沃土。(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抓手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基础,产业革命反过来又促进科技革命的演化。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研范式发生重大变化,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多个前沿技术领域交叉融合,发生多点突破、齐头并进的链式变革。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精度不断深入,由此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各国竞相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围绕未来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该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的综合竞争力。2022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产值规模达到21.3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央企的上市公司总利润为1267亿元,营业收入为1.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和2.2%;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工程机械出口额达4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创下历史新高。此外,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我们必须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才有可能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当前,我们需要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市场化全链条各环节,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汇聚蓬勃动能。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我们始终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概而言之,就是必须科学谋划好科技、人才、產业等领域的政策选择,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一)加快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战略规划统筹,对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等作出科学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加大统筹力度;加强科技资金、人才队伍、科研基础设施的统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加强科技政策统筹,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细化实化为具体政策举措,形成系统完整的科技政策体系。要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更大范围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科技基础。2022年2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64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