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旧约》文学对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东方文学西方书面文学的两在源头之一一、古代希伯来文化(一)犹太民族“流浪的民族”:古代希伯来民族悲喜交加的历史与命运“宗教的民族”:“上帝的选民”与悖逆上帝的人“智慧的民族”:犹太民族的崇智主义与崇智行为钱:一言难尽的“犹太神话”(二)、古希伯来史略希伯来人属于闪族的一支,发祥于阿拉伯半岛南部。三次大规模的迁徙。前3千纪末,他们从阿拉伯半岛向北移民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乌尔城一带。前1800年左右,在始祖亚伯拉罕的带领下迁入古代迦南(巴勒斯坦)地区前1700年,迁徙埃及(歌珊)前13世纪中叶,民族英雄摩西率希伯来人逃出埃及,占领了迦南大部分地区并定居。约200年的“士师”时期对抗非利士人北部:以色列部落联盟南部:犹太部落联盟前11世纪下半叶,建立统一的奴隶制王国第一任国王扫罗第二任国王大卫第三任国王所罗门第一圣殿前586年,巴比伦囚徒事件公元135年,古代历史结束(三)犹太教: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亚卫是犹太教所崇奉的唯一的真神,他是最高的超自然实体,集创造、保护、毁灭功能于一身,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坚定不移的上帝信仰把犹太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历史与现实、观念与实践等等,都统纳到“上帝决定论”的神学框架之中。(四)、古希伯来民族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表现•1、美学思想:古代希伯来民族的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上帝为美、以上帝的创造活动为美、以上帝看着是“好的”创造物为美三个方面,涉及到崇高、和谐、抽象、神秘、恐惧、理性之美、感性之美、美即真、美即善等美学范畴和观念体系。古代希伯来民族以上帝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与犹太教教义及伦理道德内容的反对偶像崇拜,共同导致了犹太艺术形成摈弃具象写实、注重内在情感、意象思维与抽象主义相结合的传统精神,犹太艺术不是再现的艺术,而是表现的艺术,象征型艺术。古代犹太民族在语言、音乐等内在主情的抽象艺术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而绘画、雕塑、建筑等直观造型艺术却黯然失色,戏剧舞台艺术甚至是一片空白。(杨建《古代希伯来民族的美学思想及艺术表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第22~26页)•2、犹太艺术(语言艺术、音乐、造型艺术)大卫之星大卫星(即六芒星,又名大卫之盾、所罗门封印、犹太星),是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的标志。以色列建国后将大卫星放在以色列国旗上,因此大卫星也成为了以色列的象征。“哭墙”:哭墙又称西墙,是犹太教的一个圣迹。它位于耶路撒冷东区老城的东部。墙长48米,高约19米,由12层大石块砌成。哭墙是犹太教圣殿两度修建、两度被毁的痕迹,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犹太教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例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对于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旧城中最神圣的地方莫过于3千多年以前、由所罗门所建造供奉十诫法柜的圣殿,圣殿曾先后被巴比伦和罗马人摧毁,现在唯一仅存的只有外墙残垣。其中西面一侧的墙最底层基石是希律王时期所造,山面岩块则是拜占庭和回教所加盖的。西墙原文是Occidental,意即欧洲之墙,公元初时,欧洲人认为耶路撒冷是欧洲的尽头,而这面墙就是欧亚分界线了。长久以来,流放至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会回到这面象征犹太信仰和苦难的墙前低声祈祷,为缅怀昔日民族光荣和历史沧桑而悲恸,长而久之便被称作哭墙。哭墙高约20公尺、长50公尺,中间屏风相隔,祈祷时男女有别进入广场墙前,男士必须戴上传统帽子,如果没有帽子,入口处亦备有纸帽供应。许多徘徊不去的祈祷者,或以手抚墙面、或背诵经文、或将写着祈祷字句的纸条塞入墙壁石缝间。历经千年的风雨和朝圣者的抚触,哭墙石头也泛泛发光,如泣如诉一般。生命树七烛灯台据记载此烛台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点燃祭坛的物件,烛台两边饰以橄揽枝,象征犹太人对和平的渴望。二、古代希伯来文学•《旧约》•《次经》•《伪经》•《塔木德》•《死海古卷》《旧约》(39卷)《旧约》的结构及基本内容(四分法):1、律法书(“摩西五经”)5卷:《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2、历史书10卷:《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帖记》、《尼希米记》3、先知书15卷:《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4、诗文集9卷:抒情诗:《诗篇》、《耶利米哀歌》、《雅歌》哲理诗:《箴言》、《传道书》、《约伯记》小说:《路德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1、上帝创世(一)、神话上帝形象:1、他至高无上,具有神性;2、他超然于万物而威严无比;3、他超然于宇宙而驾驭整个宇宙宇宙;4、他既是个造物主,赋予万物以生命,又是一个艺术家,赋予万物以美的形式。同时他还是他所创造的万物的哺育者。上帝按自己形体容貌造人,从反面印证了人是自己的形象创造神的。故事中“人要管理…...”的表述,奠定了人的权威地位,并暗示出上帝创造物之间是存在等级的。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2、伊甸乐园禁果树的意象首先,禁果树很显然是上帝有意为人所设置的,因为它能使人不仅在口头上向上帝表现敬爱与感激之情。还使人有机会付诸于行动。第二,禁果树表明:上帝所创造的宇宙,是受法律制约的,宇宙的运行不但要遵守某种自然法则,而且还要遵守一定的道德律法和精神律法;第三、上帝安排禁果树,在完美无瑕的世界中为人类留下了一种潜在的犯错误的可能性,从而决定了人类在其生活中的最根本事情就是作出道德是非的选择。人类堕落首先,它是一个悲剧故事,记录了人如何从幸福的天堂坠入到悲苦的尘世的衰落过程;其次,它又是一个诱惑的故事,讲述诱惑因素如何把纯洁的人类引向罪恶;第三,它还是一个开端的故事,描写了主人公刚刚从最初的纯真美好的状态走向罪恶;三个故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又集中表现在一段简短的故事中,这是这个故事艺术性的一个特点。上帝对蛇的诅咒:这是是整个圣经文学的意义中心。从此,拉开了《圣经》巨大而浩瀚的情节序幕。从此,善与恶,上帝于撒旦之间便展开了无休止的道德冲突和斗争。而且,这一诅咒是具象征意义的。即拯救人类便成了人类堕落故事的新的表现形式,在伊甸园中上帝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防止人再去吃生命树上的果子以免人类堕入永无休止的苦难之中。方舟救渡人类再造3、洪水方舟义人挪亚:时年600岁。方舟:长133米,宽22米,高13米。(38038立方米)神话来源于古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大洪水神话。这一故事讲神是公益的神对于义人必加褒奖,恶人必加惩罚,神是爱人类的,人是神的儿子,神希望犯错误的人能回心转意.人的不完美源于始祖,人只能无限趋于完美,4、巴别塔“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人不该有非分之想说明人自身的能力智慧是有限的,人不应狂妄自大自傲,蔑视同类,应该有所畏惧。(二)、“出埃及史诗”:——民族英雄史诗《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有关摩西的内容提炼组合而成以上四部加《创世纪》就构成“摩西五经”1、情节:摩西率希伯来人逃出埃及,摩西十诫•第一诫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第三诫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第四诫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8-11节)•第五诫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第六诫不可杀人。•第七诫不可奸淫。•第八诫不可偷盗。•第九诫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第十诫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17节)史诗记录了以色列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以反奴役、反压迫的鲜明主题讴歌了民族的解放,整个出埃及的经历在以色列民族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精神文化方面构成了直到今天以色列人所拥有的心理情结:即由一个成为奴隶的民族转变为挣脱锁链奔向自由民族的情结,可以说,没有出埃及,就没有后来的以色列民族。2、摩西形象:圣哲——犹太历史上第一位先知宗教立法者——犹太教创始人以色列的开国英雄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演说家埃及法老的宫中生活了四十年,受到充分的文、史、军、政等方面的教育米甸岳父的家里过了四十年流放生活,接受了生产和宗教方面的教育率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在旷野彷徨、战斗四十年,享年一百二十岁整个经历具有传奇、理想化的色彩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拯救民族脱苦难而献身精神一方面,摩西是一个具有传奇经历的民族领袖形象一方面,摩西又是一个由崇高的形象逐渐走向苍白的虚无的形象灰姑娘的故事母题:出身卑贱——个人奋斗——成功出身高贵——落难——磨练奋斗——成功(三)、英雄故事1、力士参孙2、大卫大卫加冕参孙受骗(四)、抒情诗1、《诗篇》2、《耶利米哀歌》3、《雅歌》(五)、哲理诗1、《约伯记》2、《传道书》3、《箴言》三、“两希”文学之文化内核的异质与互补(一)、古希腊—罗马文学与人的自然原欲(世俗人本意识)1、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西方古典人本主义的原始形态。2、个体生命意志与欲望的放纵,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古希腊神话和史诗中关于“爱欲”的描写。3、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人智的崇尚上。古罗马文化拥有更强的理性精神。(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与人的理性本质(宗教人本意识)1、希伯来人强调对人对上帝的服从,尊重精神与灵魂,主张人的理性抑制原始欲望,轻视人的现世生命价值与意义,重来世天国的幸福与永恒。2、摩西的丰功伟绩,俨然是上帝的神力在他身上的显现。3、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表现的对上帝的崇拜,一方面表现出人对人性本质之追寻趋于理性的和精神的境界,这是人对自身理解上的一种进步与升华。另一方面,对上帝的崇拜又表现了人对自身之原始生命力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一种压制,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种萎缩,是对古希腊—罗马式的世俗人本意识的一种排斥。(三)、“两希”传统的对立与互补1、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各自以人性中的原欲与理性为基点,从而相互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古希腊—罗马文化中被张扬的人之原欲,恰恰是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中被极力限制的人之“原罪”。2、人类历史的发展,始终要求人在无穷的原欲与高贵的理性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个体发展的欲求要合乎人类整体发展的普遍性制约,否则,必然带来社会的混乱甚至人类的自我毁灭。(四)、从耶稣与普罗米修斯看“两希”文学之异质与互补1、共同点——圣者,殉道者;富有自我牺牲和献身精神。2、普罗米修斯常常被人们阐释为反专制暴政的象征。他的反抗发自个人的意志,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显示出人的精神之独立与主题性,体现出希腊式的自由精神。3、耶稣言行的力量源泉似乎都来自于上帝,在精神实质上,他是上帝意志的传达者,是最接近上帝的人。作为人,耶稣的形象因此丧失了独立性和主体性。4、普罗米修斯式对人类的关怀是现实性和世俗性的,耶稣式对人类的关怀是终极性和超验性的。这是两种异质文化价值观念对人的现实生命的双向认同。因为,无论是现实关怀还是终极关怀,都是合人性、合人道的。本讲思考题•1、名词解释:•逐出伊甸乐园•力士参孙•2、简答:《雅歌》表现的爱情
本文标题:古代希伯来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6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