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每次从济民广场经过-看到张寿镛先生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每次从济民广场经过,看到张寿镛先生清瘦的面庞上从容、坚毅和智慧的神采,总会想起1925年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和先生当年兴学报国的满腔赤诚;或者漫步光华园,看到郁郁葱葱的“V”形铁树,总会感叹1939年谢霖先生亲手种下这棵象征抗战必胜的希望之树时的艰难与坚定;回溯校史关键节点,1952年,彭迪先先生受命组建四川财经学院,百川汇海、精英荟萃、蔚为大观;1985年,学校更名西南财经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划归教育部直属;2012年,提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90年来,伴随着民族的觉醒、自强与崛起,从黄浦江畔到浣花溪边,从奠基光华到创业柳林,从百废待兴到生机勃勃,其间历经多少艰难险阻,有过多少分合起伏,经过多少绝处逢生,却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对于一个有数千年文字可考的文明古国而言,也许90年只是其漫长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而言,却浓缩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变迁,而这个世纪正是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一个世纪。在实现民族复兴这场永不停息的接力奔跑中,西财书写了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永不褪色的传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2012年4月受命担任西财校长,我先后登门拜访过许多老领导、老教授,也细细搜读过许多西财学者的动人故事。《资本论》的翻译者陈豹隐先生,中国会计师制度创始人谢霖先生,中国第一部货币信用教材《货币信用论大纲》的撰写者彭迪先先生,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的开拓者汤象龙先生,“国家分配论”的创立者许廷星先生,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研究的先驱者刘诗白先生,人口经济学的先行者吴忠观先生,建立货币银行学理论新体系的曾康霖先生,还有胡适、周有光、钱钟书、徐志摩、叶圣陶……无论是在民不聊生的烽火岁月还是在黑白颠倒的动乱年代,无论个人穷与达、宠与辱,他们始终胸怀国家民族,始终坦荡从容,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些字字珠玑的学术成果,更有坚定的爱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不避逆境高扬生命的精神和熠熠生辉的高尚人格。他们中的许多人,颠沛流离却矢志不渝,学贯中西却谦逊包容,历经劫难却淡定超然,他们的名字连同其著述成为西财学术史上的座座高峰。几年来,我曾多次表示,大学当以大师铸魂、以经典传世。没有一批传世经典,没有众多学术大师,任何大学都只能是空洞抽象的符号。90年来,西财还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师,他们淡泊名利,诲人不倦,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学校那份朴素真挚的热爱,那种追求卓越忘我工作的内在品质,以及那种清醒的使命意识与奉献精神。我想,好大学是因为有好教授,好教授只会受聘于好大学,好大学和好教授方能吸引好学生,这是办好大学的基本逻辑,我们要基于这一基本逻辑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安排。这些理念既体现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也已经被熔炼进了学校章程。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在每年开学毕业等重要典礼,或校园偶遇,或交流座谈,同学们亲切地与我打招呼,分享感悟或建言献策,常常让我非常感动。大学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地方,是新思想的摇篮,是探索者的乐园;青年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是无数有志青年的加入才让西财气韵生动,生生不息,永远年轻。“格致诚正”乃光华大学校训,这四个字浓缩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传统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格致诚正”是要通过大学教育让学生获得个人良好修为,从而自然延伸到“修齐治平”。当年,张寿镛先生在办学实践中特别强调学生的精神建设,他曾自豪地说:“光华之精神,首重心理建设。毕业学生大都于人格上尚未能完全无缺,老夫是要居些功的。至于学业上全在教师,亦在学生自己,而光华能师生合作,故精神上极表圆满。”90年来,西财吸引着无数有志青年在这里求知、明理、修德,在这里积蓄、延伸;激励着他们顽强拼搏,砥砺奋进,聚沙成塔,创造了西财的高度;鼓舞着他们无论远处江湖还是高居庙堂,始终心系天下苍生,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永不停息的努力。图书馆旁的《大爱碑记》镌刻着西财人在山崩地裂时的主动担当;驰骋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校友演绎着西财学子勇立时代潮头当仁不让的济民情怀。他们,让西财的天空群星璀璨!回望西财90年来兴学报国的历程,不得不让人悄然动容寂然凝虑……古今中外,不少大学校址多次迁移,多数大楼坍塌更替,甚至一度中断办学,但依然延续不息,红红火火,原因何在?1933年,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就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在题为《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的精彩演讲中说:“追求德国大学本质的意志就是追求科学的意志,就是追求德国民族历史精神使命的意志,因为这个民族正是通过自己的国家认识自己。”海德格尔没有强调大学作为一个组织机构的功能性价值,而是把德国大学的本质与科学精神和德国民族历史精神使命联系在一起,其思考发人深省。因而,大学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体现为对民族精神文化血脉的延续,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承担,对人类自身和未知世界的执着探究,寄之于无形。这种精神,存在于西财人的血脉中、气质里,这正是西财跨越90年历史长河行且益坚的根源所在。追溯西财精神之源流,1935年,光华大学建校十周年之际,张寿镛先生对“光华精神”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论述:光华之精神,一在为革命而先导之义勇,二在顺世界潮流之科学,三在具王阳明致良知之心理,四在拥精神毅力之团结。因而,对西财人来说,“光华”两个字,不只是牵连着我们的过去,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或者代表着延续至今的那些地名、建筑名、道路名等,更是实实在在地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是我们大学精神的起点和重要内涵。90年来,西财求是鼎新兼容并包,把兴学报国的家国情怀熔炼成“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并不断赋予更为丰富深邃的内涵。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大学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西财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其价值何在?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些关涉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值得我们西财的每一位成员去深思和追问。我以为,未来,西财人应做到:继承大学的优秀传统。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繁盛时期产生的最重要的组织之一,自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公元1088年)诞生以来,在900多年的历史中,大学形成了自身古老而厚重的传统,如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学、通才教育等,这些传统是世界大学共有的价值基础,继承这些优秀传统就是守住了大学存在的根本。一是大学的共有传统,如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等。哥伦比亚大学校长鲍林格表示,哥伦比亚大学坚决维护学术尊严和言论自由,并且致力于确定一个强有力的原则来保障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学术自由……在我国,蔡元培先生说:“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因而,在北大校园,有陈独秀、胡适等激进的维新派,也有林纾、黄侃、刘师培及留着长辫的辜鸿铭等保守人士。二是大学的独有传统。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大学都有其自身的优秀传统。对于中国的大学而言,这些传统也许历史并不悠久,但已沉淀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在西财90年的办学历程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比如矢志不渝的坚韧,开放包容的胸怀,教授们视学术为基本生存方式,以真正解决了多少人类自身发展及未知世界中的问题作为办学质量终极评价标准,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是大学、更是西财安身立命之本,我们要用心体会悉心守护。弘扬大学的现代精神。即使追溯到开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1898年清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由此可见,中国现代大学从诞生之时起就融入了复兴民族的道义担当和融贯中西的现代精神。甚至可以说,中国大学的现代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具有互为依托的同构关系。大学的现代精神实质就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吸纳与创新的精神。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所说:“大学永恒的传统应该是我们要永远年轻,永远要承诺不断更新自我。”鲁迅曾说,“北大是常为新的。”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之所以能够延续近千年而不呈颓势,其根本在于保持了革故鼎新、因时而变的现代精神,包括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等。一是人文情怀。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对人的价值、尊严的关怀、对不同个体命运的关切与维护、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是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大学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个群体。我们不仅要特别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融共通,还需要崇尚并塑造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容忍人的差异性,尊重人的个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既要正视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也要倾听不同个体的声音。因而,大学要在广开言路中汇集智慧,在民主讨论中达成共识,在相互交流中凝聚人心;要让师生有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有表达意志的畅通渠道,有维护权利的制度保障。只有不把不同个性的人进行简单的规整打包,管理才可能真正做到民主化、精细化与人性化。二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批评意识和创新能力。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但是哈佛人从未停止对社会的批判及对自我的反思。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CatharineDrewGilpinFaust)表示,我们必须将自己置于不断质疑这种令人不舒服的状态,使自己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地相信:还有更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了解、更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讲授、更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理解。创新者,民族进步之灵魂、国家兴旺之动力。大学通过创新知识和学术思想去影响社会,去发现和解决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而这正是世界的希望之源。我想,在长达90年的办学实践中,正是因为西财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并且始终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寻求主动变革,在批判中创新,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断地为自身注入现代精神,才实现了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成就西财的至善未来。现实总是蕴含在历史之中,我们总是从历史中去了解我们的现在和未来。1945年6月,在光华大学成立20周年之际,张寿镛先生在病榻上含笑勉励前来看望他的师生说,“复兴中华,复兴光华”,正是这八个字,道出了先生二十年执着以求的梦想、追求和全部的努力。回望90年来西财走过的道路,有助于看清楚我们来自哪里,将走向何方。如此,两个要件必不可少。一是共同愿景。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愿景、目标和实践战略。在我心中,未来西财,应该是为社会培养卓越经济管理人才的西财;未来的西财,是以不竭的学术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西财;未来的西财,是在开放包容中广泛吸纳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并不断创新的西财;未来的西财,是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迈向新的高度的西财。这是我们的愿景,也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行动计划。近年来,从2006年学校第十一届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2009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明确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到2012年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从最早提出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人才强校之路、改革创新之路、国际化之路)到第十二次党代会形成以“坚持内涵发展,实施核心战略,构建支撑体系,加强党的建设”的完整战略体系;从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到着力构建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完整体系……可以说,学校经过近年来的持续探索与艰辛实践,解决了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体现了学校对高等教育及自身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映了西财人追求卓越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和经世济民的使命情怀。大学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大学的卓越成就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卓越。中华民族要实现真正崛起与长期繁荣,必须构建一个面向未来、海纳百川、永无停滞的自主创新体系,催生更多优秀文明成果,培养更多社会精英,而大学责无旁贷。西财将致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标题: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每次从济民广场经过-看到张寿镛先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7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