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5.2 土壤同步练习(2)(解析版)
第五章植被和土壤第二节土壤同步练习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据此完成下题。1.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答案】D【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2.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答案】C【解析】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较稳定。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3.图示区域()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答案】A【解析】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读风化作用强弱与气候相关示意图,回答5~6题。5.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①到②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D.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答案】B【解析】从①到②,由干到湿,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A项错误;从②到③,由热到冷,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B项正确;从③到④,由湿到干,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增强,C项错误;从④到①,由冷到热,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增强,D项错误。6.①处地表的土地景观特征最可能是()A.红土B.沙土C.黄土D.黑土【答案】B【解析】①处土地景观的特征是在“干”“热”的条件下形成,最有可能是沙土,故B项正确。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左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右图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答案】C【解析】从右图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答案】B【解析】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9.土壤在水力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印度东北部降水多,西北部降水少;半岛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下图为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说明图中甲、乙两地土壤侵蚀强度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自然原因。(2)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和丙地土壤侵蚀的差异并阐述判断理由。(3)分析印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土壤侵蚀。【答案】(1)差异:甲地侵蚀强度大于乙地;甲地侵蚀强度空间变化大于乙地。原因:甲地降水强度大于乙地;甲地地势起伏大于乙地。(2)差异:甲地以水力侵蚀为主,丙地以风力侵蚀为主。理由:甲地降水多,地表径流丰富,以流水作用为主;丙地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以风力作用为主。(3)修建梯田(或“坡面蓄水工程、截流防冲工程”),拦蓄雨水;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缓风速,减轻对土壤的侵蚀;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抗蚀、渗透、蓄水能力;采用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保护地面,减缓径流,增强土壤抗蚀能力。
本文标题:5.2 土壤同步练习(2)(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73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