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13)土壤1.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下面三道题。(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A.东北平原B.江南丘陵C.青藏高原D.河西走廊(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变化C.过度的农业活动D.土壤肥力变化(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A.土壤肥力提高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土壤厚度增大2.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下图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杌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道题。(1)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A.土壤酸化B.土壤沙化C.土壤盐碱化D.土壤有机质减少(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A.采用滴灌技术B.适量掺沙改造C.增施速效肥料D.及时深耕土壤(3)该大棚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C.黄淮海平原D.塔里木盆地3.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三道题。(1)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2)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多B.蒸发较大C.气温较高D.枯枝落叶较多(3)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土壤温度较高B.土壤湿度较大C.土壤含水量较高D.枯枝落叶量较多4.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和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的密度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下图为甘肃秦王川地区不同绿色覆盖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道题。(1)4-7月间,该地表层土壤盐分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地上生物量增加,根系吸收盐分多B.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水盐上升C.大气降水增多,淋溶作用强D.灌溉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2)若该地单一种植春小麦,春小麦收获后(7月底),导致该地土地表层盐分变化的主要气候原因是()A.光照强B.温差大C.天气炎热D.多大风天气(3)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A.增加绿色覆盖密度,防风固沙B.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C.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多种经营D.延长绿色覆盖时间,减轻表土盐碱化5.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道题。(1)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A.生物B.气候C.地形D.成土母质(2)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6.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7.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___层和_____层。(1)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植物D.地形(3)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草原土壤出现的地区是()A.内蒙古地区B.江南地区C.潘帕斯地区D.华北地区(4)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B;(2)C;(3)C解析:(1)从材料“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可知,该地位于南方地区,因为我国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所以选B。(2)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尖锐,过度的农业活动是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C对;气候变异、地表形态变化、土壤肥力变化均不是主要原因,A、B、D错。(3)读图可知,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含水率下降,植被保持水土功能下降,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厚度变薄,土壤肥力下降,A、B、D错。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的降低,将使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C对。2.答案:(1)A;(2)D;(3)C解析:(1)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减小到小于7,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选A。(2)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来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故选D。(3)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表层土壤(0~20cm)刚耕作1年时呈碱性,说明当地土壤呈碱性,可能位于北方地区,排除A、B。读图可知,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而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土有机质含量低,排除D,故选C。3.答案:(1)C;(2)A;(3)D解析:(1)根据图示曲线,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成正相关,枯枝落叶季节变化较小。夏季,气温高,土壤温度高,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因此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7—8月,C对。其他时段土壤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小,A、B、D错。(2)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对。蒸发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东西坡的气温、枯枝落叶差异不大,C、D错。(3)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天然林中的枯枝落叶量较多,人工林有人工管理,落叶量少,D对。天然林与人工林在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方面差异小,A、B、C错。4.答案:(1)B;(2)C;(3)D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4—7月间,该地表层土壤盐分变小,地上生物根系不吸收盐分,A错;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水盐上升,B对;甘肃降水量较少,淋溶作用不强,C错;灌溉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容易导致盐分增加,D错。(2)春小麦收获后(7月底),小麦遮阴作用消失,土壤裸露,而此时气温较高,蒸发强烈,土壤返盐,选C。(3)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可以增加绿色覆盖密度,但生态效益不是防风固沙,A错;结合材料可知,该地采取此套种模式不是为了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B错;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多种经营,但这不是生态效益,C错;延长绿色覆盖时间,减轻蒸发量,减轻表层土壤盐碱化,D对。5.答案:(1)D;(2)C解析:(1)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的风化产物。它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故D项正确。(2)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故C正确。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故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故B错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逐渐变薄,故D错误。6.答案:(1).B;(2).B解析:(1).根据图示源于土壤湿度增大,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则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源于蒸腾作用加强,可使土壤湿度增大,则导致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2).在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水分条件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该图显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7.答案:(1)腐殖质层;淋溶层;(2)A;(3)AC;(4)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解析:(1)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2)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3)内蒙古和潘帕斯是世界著名的草原区。(4)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74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