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1/6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县域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稳定,但仍存在“体量大、实力弱、结构差、不均衡”等特征,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全省新发展格局。一、现状及问题1.从总量看,县均实力较弱。我省县域面积、人口、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省的*%、*%、*%、*%。县域单元数量仅次于*,县域人口、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前列,但县均经济实力较弱。2022年县均人口、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都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从人均看,低于全国平均数。2019-2022年,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但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的%、%,在全国27个省区(不含直辖市)中,分居第13、16位。其中,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均相当于江浙两省的1/3左右。3.从结构看,产业层次依然较低。全省县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产增加值占比提升较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一、二产业占比依然较高,其中一产占比约为江苏、浙江等省的2倍,二产占比高居全国第8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体现了农业大省、工业大省的省情。2019年,我省有17个县的一产占比超过30%,赤城、沽源甚至超过40%。4.从地域看,发展依旧不平衡。我省县域经济布局有所优化。但受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等影响,县域发展仍不均衡。2022年30强县生产总值是30弱县的倍,最高的*是最低的*的倍;2022年30强县财政收入是30弱县的倍,最高的*是最低的*的倍。5.从城乡看,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我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乡镇发展滞后,影响先进生产要素聚集。一是城镇化水平不高。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50%,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70个县(占县域数量的58%)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足50%,不利于人才、技术、资本、社会服务等要素聚集,影响了新产品、新装备、新知识的形成与积累,也阻碍了县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城镇分布不合理。没有特大城市,大城3/6市稀缺,中小城市结构布局存在问题,但市辖区和县级市数量较少,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等级地位较低,既不利于吸引先进要素,推动大城市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强,也不利于中小城市的传统工业和服务业规模做大。三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2022年,乡村燃气普及率、绿化覆盖率仅为城市的1/3左右;乡村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机构床位数仅为城市的2/3左右;农村低保标准仅为城市低保标准的%。二、对策建议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一)以特色产业为主导,壮大辐射带动强的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壮大县域经济,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培育支柱产业。一是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工程,选择若干家产业关联度高、行业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大、创新能力强的支柱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二是引导特色产业向园区聚集,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园区流动,支持园区建设大数据、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等高新产业项目。三是建立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等创新服务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向特色产业聚集。四是鼓励重点企业与配套企业结成产业联盟,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一批“整机+配套+服务”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二)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优化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供给,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一是整合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借助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担保贷款补贴、产业园区专项债、科技创新券,构建多元化科技支持机制。二是创新科技经费管理方式,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完善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三是打造一支由企业科技特派员、乡镇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特派员组成,面向企业、面向三农的新型科技特派员队伍。四是积极盘活县域存量建设用地,落实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建挂钩政策,充分释放存量土地潜力。五是鼓励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三)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县城城镇化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环节,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一是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县城运行效率。扩大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环境卫生、城市道路、市政管网、排水防涝、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供水、供气管网全覆盖和城镇路面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注重补齐市政公用设施短板,推进市政公用、环境卫生、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二是扩大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全面5/6提升面向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水平和质量。统筹居民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托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场所、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处置能力建设,强化居住区生活设施配套。加大县城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立中小学、公办幼儿园资源供给,确保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的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大职业教育财政投资力度,扩大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强化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三是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村镇,优化小城镇布局,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进一步推进县改区、镇改街、村改居,有序拉大城市框架,推动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立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四是加大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力度。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住房困难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四)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以现代都市型农业为方向,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农村二三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三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放开城区落户条件,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力度,推动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四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五)以深化“放管服”为手段,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形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是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以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破除招投标等领域壁垒。二是严格落实中央及我省出台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制度,简并对企业实施的各类监督检查,减少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企业经营成本,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四是强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各类生产要素投入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标题: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96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