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古代文化常识(全面)
四书:五经:六艺:八股文:五音:六书(造字法):七声:五射:礼、乐、射、御、书、数。宫、商、角、徵、羽。《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做一个有素养的中国人教学目标: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地理山川官名纪年岁时历法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2.避讳3.谦辞敬辞科举职官人名称谓古代年龄称谓文化典籍九卿三公古诗文集命名例谈天文一、科举制度二、官职制度三、姓名称谓四、天文地理五、纪年纪时六、礼仪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涉及内容一、科举制度1、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类型考场考官考中学生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童生试县试县明:提学官清:各省学政童生案首府试府院试府、州生员(秀才)乡试(秋闱)桂榜省会(三年一次,农历八月)皇帝派遣主考官举人解元会试(春闱)杏榜京城(乡试次年三月)礼部主持贡士会元殿试金榜皇宫(会试同年四月)皇帝进士及第(一甲,3人)状元(鼎元)榜眼探花进士出身(二甲,若干)同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传胪下面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唐太宗贞观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C:“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D:进士即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的人,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答案:D皇帝二、官职制度太尉(军事)丞相(行政)御使大夫(监察)1、政府机构“三公九卿”奉常(宗庙礼仪)郎中令(宫殿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太仆(马政)廷尉(司法审判)典客(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租税钱谷财政收支)少府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下面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答案: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二、官职制度皇帝1、政府机构“三省六部”(隋朝建立)中书省(起草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吏部(主管文职官员)户部(掌管户籍、疆土、田地、财政事宜)礼部(主管典礼、教育、科举之事)兵部(军队、武官选用、训练)刑部(主管刑罚、审核案件)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物)中书令尚书令侍中2、官职变动词语官职变动1.授官:2.升官:3.兼任:4.调官:5.辞官:6.罢官:7.降官:察举征召辟选荐,封赏拜授除,起仕知,补升、迁、超迁、拔、擢、陟、加、晋兼、领、判、摄、行、署、权(代理、暂代)转、调、迁、徙、改、出、入告老、告归、解官、乞骸骨、请老、乞身、致仕、移病、悬车罢、黜、夺、免、“绌”通“黜”贬、谪、放、窜、左迁、左除、左降、左转(1)察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2)征: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3)召: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4)辟: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5)荐: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三国志·魏书·第十三王朗传》授官常见词授官常见词(6)封:孝武西迁,(豆卢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7)拜、除: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8)授:既履中授兵部主事,粤西适溃,窜身蛮獠中十余年,弗得归。《魏叔子文集》(9)仕: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10)知:既擢知宿州,以将母弗起,闭门谢宾客。《魏叔子文集》(11)补:初,以恩补将仕郎,调秀州华亭尉,累官至浙西提刑司干办公事,除明州添差通判。《宋史·赵伯圭传》3.文言传记常见官场作为词汇文言传记常识词汇到任:下车、视事、听事(处理政事)言事:疏、奏、表、谏、白、矫(假托,假传)典劝课按案劾从政构党短收系坐(主持、主管)(鼓励,奖励)(考核、督促)(巡视,巡行)(考察,核实,巡行,巡视)(弹劾,检举)(构害,诬陷)(偏袒,结党)(进谗言,说坏话)(逮捕)(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巡(巡视)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D.卒,“死”的很多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答案:A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姓姓作为一种族号,他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姓的由来已久,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姚等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中就有了姓的分别。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昊是嬴姓,太昊是凤姓。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邓、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氏氏是家族的标记。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如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同样的,出于王室的,便称王孙氏。有些以所居职官为氏,如司马氏、司空氏。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赵氏。不过,最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秦将百里术,字西乞,其孙以西乞为氏。齐文公子字子高,其孙以高为氏。氏和宗法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古人要分立家支,往往就要命氏。必须说明,在先秦时期并不是人人都有姓氏,姓只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有的,如果一个人本来有姓,后来沦落成为卑贱的奴隶之流,姓也就失掉了。至于氏,得自世功官邑,身份低的人自然也无从具有。名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名字是成年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关系:如王绩字无功;管同字异之。字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但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人的名称代号“始生三月而加名”——《周礼》“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礼记》≠名公文场合,自称,蔑称,上对下,长对晚等他人敬称:上对下,下对上,平辈间1.名字号(年号)2、号自号谥号庙号号: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称呼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李白:青莲居士半山王安石:贺知章:四明狂客少陵野老杜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商隐:玉溪生欧阳修:六一居士苏轼:东坡居士黄庭坚:山谷道人秦观:淮海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陆游放翁罗贯中湖海散人陶渊明五柳先生秋瑾鉴湖女侠辛弃疾稼轩梁启超饮冰室主人唐伯虎六如居士张志和烟波钓叟谥号帝王将相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称号。谥法例举:褒扬类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刚强直理曰武贬斥类: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不勤成名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变动民曰躁不悔前过曰戾祜威肆行曰丑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怜悯类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在国遭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慈仁短折曰怀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特征:君王为某某帝,后妃为某某后妃,大臣为评价词。昭德有劳曰昭。屡征杀伐曰庄。安乐抚民曰康。死于原野曰庄。威彊敌德曰武。年中早夭曰悼。慈惠爱民曰文。在国遭忧曰愍。照临四方曰明。不悔前过曰戾。——《逸周书·谥法解》岳飞——先谥“武穆”,后谥“忠武”秦桧——先谥“忠献”,后谥“缪丑”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父亲起的弱冠仪式后起的自己起的古人名字号(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人名称谓(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称康有为为“康南海”)。有几项连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不肖、愚、鄙人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4)敬称。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1)不然,籍何以至此?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2)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如: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称李贺的字)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班固,字孟坚:孟,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曹操,字孟德:孟,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束、退守。刘禹锡,字梦得。“锡”同“赐”,“禹锡”为“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李商隐字“义山”与名呼应。姜夔,字尧章。“夔”是尧的乐官。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1)登东皋以舒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腾蛟起
本文标题:古代文化常识(全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1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