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试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3篇
1/45试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3篇试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方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都反复强调要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学界从不同角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学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内涵的理解尚存有模糊之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及其关联性的阐释尚有歧义,这影响到人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认知和推进工作。因此,廓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是全面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前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究竟何时被提出?何时成为科学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科学地解答以上问题,无论对于理2/45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是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语词到概念“中华民族”及由其衍生出的一系列相关词语和概念,是随着人们对近代民族概念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得以产生的,它们的内涵呈现出动态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由中华民族衍生出的众多词语和概念之一。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华民族形成时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词语,近年来这一词语被社会大众和学界广泛使用,并逐步形成科学概念。从学术史视角看,考古学家夏鼐1962年发表的《新中国的考古学》文章,较早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现今全国的少数民族还很多,他们虽和汉族不同,但各兄弟民族的祖先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与汉族的祖先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今日大家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此后近50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共同体”词语多次出现在学者的表述中。1986年,历史学家黎澍提出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主要是依靠暴力和战争征服形式完成的观点,而周维衍以中国历史事实论证指出,和平方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主要方式和常态,战争仅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扩大起催化作用。1988年费孝通先生基于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的视角,研究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及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和统一体的观点,蕴涵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意。1992年欧潮泉指3/45出,我国学界使用的“民族共同体”一词,最初从俄文翻译而来,可分为单一民族共同体和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同体。2011年,《史学月刊》杂志第4期创办专栏“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笔谈,发表罗福惠的论文《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演进》和彭南生的论文《辛亥遗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新开端》。同年,胡俊修、李美佳发表《建国以来的辛亥革命纪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为视角》一文。以上文章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题目,并论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问题,这样,“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上升为学术专有名词,并凝炼成为文章题目,但这仅仅作为表述性名词,尚不具有对象性研究和系统性分析的概念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内涵丰富和外延稳定的概念,引起学界和理论界广泛关注,是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述之后。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首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表述,在当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完整地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涵义。一般意义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是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形成的,并进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话语体系。依据一些学者的看法,一个词语被定义为基本概念,应满足或基本满足四个条件:一是该词语在长期的话语变迁中积淀下来,具有表述其过去事实和将来展望的功能;二是该词语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由部分学者使用的学术话语到被普通公众接受和广泛使用;三4/45是该词语在革命一类的活动中具有社会动员的政治作用;四是该词语最后被凝练成忠实遵守的准则,在政治活动中表达出合法性的政治愿望。从上述对概念的规范性要求检视,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阐释,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内容和理论内涵,经主流媒体宣传和学界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学术话语上升为政治话语,逐步形成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体系,加大了这个概念在社会传播的效能和民众认知深度,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大众化、规范化和政治化过程,成为学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议题。近年来,***的系列讲话、国务院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等不同的政治文本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表述、强调和解读,强化了这一概念的社会传播效能和民众认可程度。2018年3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述载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清晰表达了“中华民族”作为宪法关系主体的政治定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法理基础。(二)中华民族就概念结构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中华民族”和“共同体”两个概念整合而成。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言,“中华民族”和“共同体”是两个具有很强区别度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又有密切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的统合性概念。理论上讲,单一民族人群可凭籍共同的血缘、语言、地域、5/45习俗和信仰等因素组成民族共同体,由单一民族建立的民族国家,是经典民族主义理论设想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共同体。纵观世界各国的现实,当今近200个国家中几乎没有这样的国家结构,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数量不等的民族或族群,历史、语言、文化、宗教、移民的多样性,造成一国之内不同的民族基于建构并建设现代国家的需要,形成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由此,统合一国之内所有民族,凝炼成全体公民的国家形态民族,成为许多国家从传统转向现代转型的必然要求。20世纪初年,建立现代国家的时代需要促成了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中华民族是取得国家形式的政治共同体,是中国的国家民族,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中华民族的定义:“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总人口万(2005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种界定产生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具有他国国籍的海外华人、华侨是否属于中华民族的成员呢?青觉教授认为:“从国籍确定性上,唯有国家主权内的中国人可以持续承担起中华民族的称谓,因而已入他国国籍的海外华人就不再具备这种特性。”也就是说,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人,才属于中华民族的成员。周平教授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全体中国人组成的族体单位,即人群共同体,支撑现代中国的大厦,关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关乎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6/45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概念与西方学者和斯大林所界定的“民族”概念,应该是有所不同的。西方民族概念基于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强调在共同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有共同的血缘、地域、文化、语言、习俗、信仰等特征的人群共同体。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四要素”说,丰富了民族的基本含义,但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并不完全相符。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基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现实需要,以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为基础,建构中华民族观念和理论,使中华民族从自在阶段走向自觉阶段,同时每一个中国人开始具有新的民族身份——中华民族成员。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了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同时也确定每个中国人的民族成分和中华民族成员的双重身份,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族化”的表现,其结果形成了当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术语或概念:“中华民族”“中国56个民族”“少数民族”“汉族”“满族”,等等。在当代中国官方话语和学术话语体系中,上述概念的内涵和层次有明显的差异。中国56个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单元,是历史性民族,强调各民族内部人群共同的血缘、语言、习俗、信仰、地域等因素,是基于人类学民族学视角的认知和界定,具有西方学界和斯大林对民族概念界定的基本特征,类似于当今人们对族群或种族的界说。中华民族是现代公民以国家主权为核心凝聚而成的政治共同体,具有国家形态的政治性民族,直接对应民族国家建立和建设问题。中华民族概念超越了人类学意义上7/45注重血缘的民族概念和理论,是偏重政治性的国家民族,类似于美利坚民族、巴西民族等。(三)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构成的民族共同体,当下是指新中国建立后识别的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民族共同体,它不同于汉、满、蒙等单一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而是中国的国家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由“中华民族”和“共同体”两个概念组成的复合概念。“共同体”是西方学界提出的一个分析性概念,其内涵丰富但颇有争议,在政治学、民族学、社会性、哲学等学科领域广泛使用。在不同学科和语境下,“共同体”衍生出多种含义,可指任何形式的聚合群体,“为共同体寻找一个清晰的定义,实在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随着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共同发展的需要,共同体成为连结民族国家发展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纽带。从民族学和政治学的视角看,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有其独特之处。安德森提出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的观点,把民族问题和共同体理论联结起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从共同体与社会相区别的角度分析共同体的特征,指出共同体不是聚合体而是一种有机整体。齐格蒙特·鲍曼认为,社会中在种族、身份、地位、观念、任务等方面具有共同或相似特征的人群,结成的各种层次的组织中,民族共同体属于高层次的政治组织。上述观点在中华民族语境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包括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等具体类型。8/45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民族学人类学语境中使用的术语,强调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处于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和凝聚状态。“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心概念,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不是联合体,凸显了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单元的存在方式和状态,即中国56个民族融入共同体并依赖共同体而存在发展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可理解为以共同体形式生存发展的中华民族,这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静态的一般性描述。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特定含义和意义。它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命运与共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强调共同繁荣发展。从政治动员意义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凝聚人心、汇集中华儿女力量和智慧,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号召作用。从民族团结进步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进步的必要前提。从国家现代化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现代国家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二者在内涵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性,有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互用。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具有国家意涵,是国家建设的主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这方面二者具有高度的重合性。事实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带有描述叙事色彩的9/45概念,为表达丰富的意涵,常常在其后加上尾缀。比如,“中华民族”后加上“精神”“文化”“伟大复兴”“认同”“凝聚力”等词语,所形成的新概念就表达了与“中华民族”不同的意涵。因为加上尾缀之后所构成的概念是一个偏正结构,新概念的中心语落在尾缀上,“中华民族”反而成为一个定语,起修饰和限定作用。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来说,“共同体”是中心语或中心概念,“中华民族”从范围、内容和属性方面限制中心概念“共同体”。从概念内涵角度讲,“中华民族”本身就是民族共同体,为什么后面还要加上“共同体”概念呢?事实上,这绝不是语意重复。“中华民族”后加“共同体”所构成的新概念,虽然与“中华民族”内涵近似
本文标题:试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229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