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教学设计的心得【热选4篇】
1/18教学设计的心得【热选4篇】教学设计的心得【第一篇】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身心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时为了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开放性、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主题单元设计可以帮助我清晰地解析主题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归纳学习内容。它可以:1、帮助我指导学生仔细读单元主题,带着单元主题走进每个环节。2、老师在指导学习每个环节时,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从模块中构建思路。3、学完内容要进行梳理总结时,围绕单元主题,抓住内容引导学生巩固与综合运用。4、同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构建创新思维模式,为学生学习、研究及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此次的学习,我了解了单元学习规划的重要性,使我2/18对如何利用好本资源,做个优秀的引导者更有信心了。单元教学设计心得(2):1.什么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单元的教学。这里的单元是一个教学主题,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所组成。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节课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其知识、方法、态度等内容也集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板块,不能简单理解为单元就是“教材的单元”。一个教学单元应该有多大,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要根据目标、内容、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确定。2.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目前,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大多拘泥于单课时内容的就课论课,一方面缺少了整体上的把握,另一方面对各种教学要素的选择和应用缺乏回旋余地。因此,“单元教学”跟传统的单课时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系统教学,后者是先分散后总结式的教学。化学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科学素养提升的多个侧面。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当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难3/18以分割地融合于一体的。但是,就一堂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又有一个更需要突出什么目标的问题。有的课程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那种将三维目标不加分析机械地套用在每一堂课上的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的。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们整合于统一的教学过程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基本单位不应当是一节课,而应该是一个单元。3.如何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吃透教材,构建单元主题教材作为构成教学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教和学生必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但在课程改革中,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不能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必须从三维目标的实现的根本立场上去认识和建构教学的单元。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从教材中的单元走出来,将其转化、重组或重新建构适宜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单元,“用教材去教”。如沪教版教材中第二章有关常见的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学习,由于气体性质与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关系非常密切,制法中的收集方法的选择、生成气体的检验等内容的学习都需要考虑气体的性质,因此考虑构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为单元主题学习也就顺理成章,围绕这个主题把整个单元的各项目标加以整合,再分别把教学目标分配到4/18各课时中,逐一落实,各个突破,就能达到“每课有得,所得不同”的目的。围绕主题,制定单元设计一个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呈现、识记或操练,它应该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并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计。下面是笔者对“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为主题的单元设计:主题名称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是九年级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为了达到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材选取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和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的素材,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又由于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与气体的性质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可按如下的教学思路完成本单元的教学:氧气的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样学生先知道气体性质可为学习制法作知识储备,先初步了解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到最终掌握、熟练应用制法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单元整体目标分析1、掌握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及用途;2、掌握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方法;5/183、掌握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中装置的设计、气体的收集、验证和验满的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5、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及严谨的工作作风。教学课时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第1课时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1、教师利用设问、实验及影像资料等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2、教师演示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要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3、学习氧气的用途时,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第2课时6/181、通过对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学习,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通过对kmno4跟h2o2和mno2制取氧气的对比,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设计发生装置的一般思路;3、懂得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性质的关系4、学生熟悉基本实验技能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探究用kmno4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及操作注意事项→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检验氧气。探究h2o2生成氧气的条件,同时引导学生从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两方面与kmno4生成氧气对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第3课时1、使学生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碳2、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同时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观点。教学思路:问题情景:自然界里二氧化碳总在不断地消耗、生成。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变化吗?归纳小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对7/18自然和人类的影响。提出问题: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山谷被当地人称为“死亡之谷”。当人们牵着小狗穿越山谷时,小狗便会莫名死亡,而人却无妨。当人蹲下去想要抱起小狗时,便也会倒地身亡。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探究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分析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联系已学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交流讨论:二氧化碳与人健康的关系。第4课时1、能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设计实验;2、理解为什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石灰石或x石与稀盐酸;3、能根据药品与反应原理设计发生装置;能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验证及验满的方法;4、学生自己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5、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及热爱科学的精神。1、回忆并写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讨论有哪些方法能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演示石灰石与稀盐酸、石灰石与稀硫酸及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通过分析讨论确定药品;3、引导学生设计发生装置、收集、验证及验满的方法;4、学生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完成各项操作。8/184.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体会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单元教学的着眼点是“单元”。从教学内容看,单元教学以一个“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强调从单元这个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从教学目标看,单元教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落实问题逐步得以实现。从教学方法看,单元教学不是对单元内各课题平均使用力量,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有一定思维梯度的科学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避免了传统课时教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有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对化学教师而言,显然单元教学设计比传统的单课时教学设计更具有挑战性,通过单元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从单课时的微观范畴转向更为宽阔的单元宏观范畴,能够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利于使宏观层面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又能使单元内的课时教学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的心得【第二篇】一、巧聚智慧集体备好课,做到整体与个体结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聚大家智慧进行集体备课,更能备出完整实用的课。首先,进9/18行集体讨论研究,对每个单元主题内容、每1篇章以及与其相关联的课外文章都进行整合研究,结合单元前面的“导读”内容,确定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学情等,进行整合连贯,把握主攻方向,然后设计出单元整体教学教案。如小学五年级语文s版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多彩的民族”,除了课本列举的课文外,还可以整合《泼水节》《眼镜蛇王的传说》。其次,根据一个单元目标教学,结合学生听说读写练习设计“单元学案”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然后,着眼于各班实际情况,以体现从扶到放,由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以知识为起点到以能力为终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能动性,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实事求是地充分利用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必要的调整。这样,集体备课既体现整体性,又有个性差异;既有明确的目标性,又有个性难点突破性;既体现教师整体智慧,又发挥教师队伍团结协作的功能,有利于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依大纲要求,做到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统一课堂教学目标应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抓住了课程标准,自然纲举目张;课堂教学目标体现在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并能运用知识的能力。尽管教材只是个例子,但我们还是要抓住课本以及课外知识。每个单元前的导读,则是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目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以及单元里的百花园训练内容,是更细更实的学习目标,是实施重点学习目标的扩充和延伸。这些既定的目标,为单元整体目标教学提供了量化依据,10/18我们据此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坚持依大纲要求,紧扣课文中具体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度,既是在大纲统帅下的目标,又是符合课本要求的目标,把“教与学”落到实处,通过一个个单元的目标教学,收到一个个单元教学目标应有的效果,并一步步达到大纲规定的总体目标的要求,实现目标统一。三、优化课堂教学,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乏味。单元整体教学要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体现语文教学的能动性、阶段性、层次性、方向性和创造性,很难想象用那种单一不变的课型模式完成单元整体目标教学的任务。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根据目标统筹考虑“教与学”“讲与练”“读与写”等方面,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走向教材,内化教材,运用教材,在有限的时间里起到内化、处理信息的能力。四、连贯知识结构,做到提高动脑能力和自学能力单元教学要从整体上考虑教学设计,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照顾教学环节的衔接,注重知识的连贯与概括,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从而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动脑能力和自学能力。如小学五年级语文S版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名著之旅”。这一组反映中外优秀文化的课文,篇篇都是世界级文学大师的经典之作,《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
本文标题:教学设计的心得【热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23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