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11T 1174-2015 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
ICS13.020.01Z06备案号:45108-2015DB11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1174—2015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Ecologicalmonitoringguidelinesforstreamsinmountainousarea2015-01-28发布2015-05-01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1/T1174—2015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生态监测要素.......................................................................25监测点布设.........................................................................26采样...............................................................................27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4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方法........................................6附录B(资料性附录)山区河流生态监测记录表............................................8参考文献.............................................................................12DB11/T1174—2015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实施。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水文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进怀、段淑怀、叶芝菡、陆大明、袁爱萍、李京辉、黄振芳、周嵘、张梅、王奋忠、杨华、王丽、杨元辉、宿敏、杨大杰、钟莉、刘佳璇。DB11/T1174—20151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山区河流生态监测的要素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山区河流的监测与生态恢复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SL219水环境监测规范DB11/T1173-2015山区河流水文地貌评价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山区河流streamsinmountainousarea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上区域的河流。3.2维管束植物vascularplants水域和陆域大型高等植物的总称,包括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3.3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benthicmacroinvertebrates生命周期的全部或至少一段时期聚居于水体底部的大于0.5mm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群。3.4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水中悬浮生活的植物群落,通常指浮游藻类。3.5入侵植物invasionplantsDB11/T1174—20152繁殖力强且易大面积扩散的外来植物物种。3.6保护植物protectedplants分布较局限、居群数量很少,或属于某地特有的植物物种。4生态监测要素4.1生物要素4.1.1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组成与数量。4.1.2维管束植物的组成与数量。4.1.3鱼类的组成与数量。4.1.4浮游植物的组成与数量。4.2水文地貌要素要素内容和监测方法按照DB11/T1173-2015执行。4.3物理化学要素水体物理化学指标状况,包括水温和溶解氧、pH、化学需氧量、营养元素及大量排污入河导致的特定污染物水平状况。5监测点布设5.1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地点应布设在常流水的河段,视径流情况可在自然或较自然河段(人为干扰少)、村庄周边河段(人为干扰多)和治理工程段分别选择。对于下游常年有水的河段应当布设监测点、长期观测。5.2维管束植物:选择典型河段开展监测,视径流情况可在自然或较自然河段、村庄周边河段和治理工程段分别选择。河段长度一般为50m,最长不超过100m。已设置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的点位应同时监测维管束植物。5.3鱼类:应对常年有水的河流开展鱼类监测。监测点应布设在河流中下游,选择人工景观较少的区域。5.4浮游植物:只在湖泊、塘坝或流速缓慢的较大河流中监测,样点布设方法应符合SL219的规定。5.5物理化学要素:监测点布设应有代表性,在空间上应覆盖流域全范围,综合反映流域中自然区域和纳污区域的水质及其变化情况,并按SL219的规定执行。5.6实施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维管束植物监测的点位应同时监测物理化学要素。6采样DB11/T1174—201536.1采样频次与时间6.1.1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每年监测1次,在夏季、河道低水位条件下进行,采样时间距离最后一场洪水(重现期最少为2年)至少4个星期以上。6.1.2维管束植物:每年监测1次,在植物主要生长季节(5月至9月)开展。6.1.3鱼类:2年监测1次,每6年为1个监测周期,在水温超过5℃的季节开展,宜在晚夏或初秋。6.1.4浮游植物:每年采样6次,每个季节2次,冬季不采样。6.1.5物理化学要素:一年至少采样4次,按季采集,汛期可适当加测。6.2采样方法6.2.1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采样方法与要求。6.2.1.1可涉水的河流(深泓水深小于1.5m):对河段划分断面,采用D形网自下游向上游逐断面采集,汇总为一个样本,样本用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储存,使用75%的乙醇固定。采样方法参见附录A。6.2.1.2不可涉水的河流(深泓水深大于1.5m):用彼得逊或Ekman-Birge等采泥器采样,每个样点采2个平行样,用0.5mm铜筛筛除淤泥后,收集底栖动物样本,样本用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储存,使用75%的乙醇固定。6.2.1.3现场记录采样点环境条件,填写附录B表B.1。6.2.2维管束植物的采样方法与要求。6.2.2.1在典型河段设置1-3个样带,样带应垂直于河流流向,宽度5m-10m。通过踏查方式实施快速调查,调查水面宽、河岸带宽、植被组分结构等,填写附录B表B.2。6.2.2.2在样带内开展样方调查。样方布设于河道范围内,包括水体、水陆交错带及其他受河流水文影响的区域。样方布设参见图1。每个样带布设3-6个样方,沿河床往两岸分布,水文影响范围较大的河流,样方数量相应增加。图1样方布设示意图注:该图中样方的数量与布设点位为示意,实际调查中应根据植被分布情况确定。DB11/T1174—201546.2.2.3样方面积推荐:a)大型水生植物:挺水植物一般为2m×2m,挺水植物植被稀疏的群落可为5m×5m或10m×10m,沉水植物0.5m×0.5m;b)陆生植物:乔木10m×10m,灌木样方2m×2m,草本样方1m×1m。6.2.3鱼类的采样方法与要求。6.2.3.1应采用网捕法采集样品,网目大小不超过10mm-12mm,有渔民的地方,应同时从渔民渔获物中获取相应样品。6.2.3.2现场记录采样点环境条件,填写附录B表B.3。6.2.4浮游植物的采样方法与要求。6.2.4.1定性样品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定量样品使用采水器采集,采集后使用鲁哥氏液固定。具体要求应符合SL219。6.2.4.2现场记录采样点环境条件,填写附录B表B.4。6.2.5物理化学要素。水样采集和保存应符合SL219。7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7.1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和称量。宜鉴定到种,至少鉴定到属,识别各种类的耐污性,填写附录B表B.5。7.2维管束植物:对样方内植物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并测量高度和盖度。鉴定到种,填写附录B表B.6。7.3鱼类:对样品现场鉴定、计数和称量。不能现场鉴定种类的样品,应使用照相机拍照或用75%乙醇保存,送与专家鉴定。现场拍照、记录完成后将鱼重新放回河中。填写附录B表B.7。7.4浮游植物:对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计数。将样品沉淀和浓缩后采用显微鉴定计数法,鉴定到属。记录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优势种群和密度,填写附录B表B.8。7.5物理化学要素:监测水质物理化学指标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总氮和总磷等,特定污染物视实地排污情况确定监测项目,分析方法应符合SL219。填写附录B表B.9。8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编8.1数据处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宜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按公式(1)计算。()()Si=1H=lniinNnN-∑………………………………(1)式中:DB11/T1174—20155S——样品种类数,单位为种(种);ni——样品中的第i种生物的个体数,单位为个(个);N——样品中生物总个体数,单位为个(个)。8.2资料整编整编成果包括:a)监测情况说明。b)监测点位分布图。c)监测成果表,包括附录B中表B.1~表B.9。DB11/T1174—20156A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方法A.1采样地点确定后,记录采样点基本信息。A.2视条件决定采样河段长度。若平均水面宽10m,应调查250m长的河段;若平均水面宽10m,应调查150m长的河段。A.3从河段下游端开始,每隔15m建立一采样断面(平均水面宽10m的,隔25m建立断面),向上游一共建立11个断面(见图A.1)。A.4在每个断面上采集底栖样本,采样点逐断面按左、中、右(分别位于断面位置的25%,50%和75%处)的顺序(见图A.1),从下游往上游采集。9123456781011×××××××××××150m或250m图A.1河段采样路线图说明:1——1~11为断面编号;2——×为采样点。A.5采用尺寸为0.3m×0.3m、孔径为0.5mm的D形网(见图A.2)采集样本。将网置于水中并与水流方向垂直,网口与水流方向相对。若水流足够大,则在水中充分展开D形网采集样本。DB11/T1174—20157图A.2D形网A.6采集网前0.3m×0.3m样方的底栖动物。先把样方中蚌、贝等有机体捡入网中;而后用手摩擦石块(大于高尔夫球大小的),使石块附着物顺水流入网中(见图A.3a),而后将摩擦过的石块置于样方外。A.7若石块不能够移出河底,就地摩擦它以松散化表面粘结的底栖动物。用脚使劲搅动样方内剩余的河底细颗粒底质,同时不断的拉动网前样方内的河床底质30秒钟,将底栖动物驱逐入网(见图A.3b)。若采样点植被覆盖密集、占据采样空间,用D形网在0.09m2样方范围内的植被间穿扫采集30秒。图A.3底栖动物采集方法A.830秒后,将网面向上游迅速上提、移出水面,使得采集到的生物落回网底。A.9若流速、流量不足以使用D形网,在采样点位置上用手工方式采集0.3m×0.3m样方的底质30秒,而后戴手套搅混底质,用500-μ的网筛筛出底栖动物。A.10集中各横断面采集的样本汇总为一个样本,倒入装清水的白瓷盘,在野外挑捡所有个体,用75%的乙醇固定。a)用手摩擦石块b)用脚搅动底质DB11/T1174—20158附录B(资料性附录)山区
本文标题:DB11T 1174-2015 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23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