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范文【热选5篇】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范文【热选5篇】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的“红色家书心得体会范文【热选5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浏览本站。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第一篇】《红色家书》共分为反哺义、雎鸠缘、手足亲、舐犊情四部分,收录了五十余封红色家书、三十多个家庭爱党爱国爱家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教育读本。从他们留下的红色家书中,我们获得的不仅是铭记,还有奋进的力量。家书里记载的主要是互报平安、家庭之间的点滴小事,其中穿插着写信人之间思想情感的变化,实实在在,触手可及。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昂扬向上的老照片,让大家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懂得,不论他的岗位多么平凡,每一个牺牲的烈士都是共和国的基石,每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都是祖国建设这部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英雄不是高不可攀,榜样就在身边。其中一个革命者的家书让我影响深刻。刘伯坚,四川平昌人。1922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刘伯坚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3月4日,在江西信丰、会昌交界处与敌作战中负伤,不幸被俘,他在写给兄嫂的家书中说:“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3月21日刘伯坚英勇就义,时年40岁。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舍小家顾大家,他所传达出来的对党和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畏牺牲的奉献精神让我为之动容。作为基层组工干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彰显着党性本色,因而我们必须做绝对忠诚于党的表率。读红色家书,就是要将红色家书读在心里,记在脑中,更要融进自己的血脉,从一封封家书的血肉深情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第二篇】《红色家书》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一封轻盈的家书承载多少深沉的血泪真情。轻展家书,望见时代的烙印深深落在每个读信人的心底。听见囚笼里不屈灵魂的嘶吼,响彻祖国的江河山川。呜呼!江声日夜流,暮色天地愁。从容就义去,浩然震苍穹!历史长河滚滚流,巾帼英雄热血抛。一把铮铮铁骨,一腔深深柔情,当属女子英烈赵一曼。家书读罢,心潮澎湃,悲之壮之,久久难止,多少豪情囚于铁锁,多少壮志燃于刀尖。那令日伪报纸也为之惊叹的红枪白马弄潮儿,那消瘦病弱体躯下燃烧的刚烈英魂。她,一代英雄,敢作敢为,回望历史风云,那个阴晦压抑的封建社会裹脚布与小尖鞋扼杀了多少芳华,腐朽思想和男权主义扼杀了多少女子。是她被当地封建势力恨之入骨却誓死反抗到底。她强撑体力走下病床参加战斗,将性格里的一股倔强,使到极致。世俗恶,桎梏紧,风云涌,铁骨烈,挣脱束缚之勇,令人钦佩。她,巾帼英烈,坚贞不屈。战争岁月凛冽寒冬,她生命垂危,直面恶人严刑拷打,生死之劫,面不改色。目光如火,怒斥敌人,游街示众,一路高歌,沿途群众感动流涕!她的声音,震响大地,她的英姿永不消逝,她呐喊着,她用尽自己的气力嘶吼着: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声彻云霄,令男儿也自惭形秽。彻云天,贯苍穹,撕心肺,赴九泉,视死如归之烈,令人叹之。她,亦惜挚爱,深情满腔,岂能忘,她亦是满腔深情,牵挂挚爱的千千万万母亲之一,明知走向一条黄泉路依然从容坦然,无所畏惧。可千古豪杰难过情字关,落笔是温柔,刚硬亦可融。赴死路上千古,怎未曾内疚于未尽母亲之责,撼之愧之,却从未悔之,这何尝不是大爱!读后感·那是她萦绕心头,关心万分的宁儿,那是她想要温柔保护的亲生骨肉啊,纵有千万难舍,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我亲爱的孩子,此生当永别,永远莫忘,母亲为何而死去。心震颤,万难舍,赴九泉,别挚爱,痛别爱子之大义,令人热泪。掩卷静思,热浪于心头奔涌,红色家书分明是由万千如赵一曼英烈的血泪浸润而成的!这不仅仅是一封封家书,更是整个民族的血泪壮烈记忆,是全中国应当永远铭记的史书。历史长河奔涌不息,多少英雄豪杰,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多少纸短情长,感人大爱。家书之红,是熊熊燃烧的民族团结之火,是千千万万忠贞爱国烈士的鲜血凝结。如今国富力强,和平之花在大地上绽放,昂头向前展望的我们永远不应忘却过去,应该有一颗年轻热血,心系天下的心!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第三篇】——品读《红色家书》有感家书寄语,纸短情长。通读《红色家书》,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革命家从书本走进生活,让历史有血有肉,这是最真实的党史读物,是一种奋斗不息的人生,是最生动的红色教材。一、《红色家书》之明志”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毛泽建就义前的遗书;”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邓贞谦狱中绝笔书。英雄虽逝、浩气长存,为了建设光明、美好、幸福、富强的新中国,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不怕牺牲精神,谱写出一曲曲悲壮的英雄史诗。碧血垂青史,浩气贯长虹,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二、《红色家书》之亲情”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我和你做夫妻是生生世世,在精神,不在形体“---王器民给妻子的遗书;”别让子规口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夏明翰给母亲的信。在亲情与国家之间,无数革命志士选择远离父母妻儿,明知牺牲而无怨无悔地走向战场。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战斗之余,革命者只能将对亲人的思念埋在心头,溢于家书。可以说,革命者最讲亲情,最懂真爱。三、《红色家书》之正己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的殉道者“,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直至牺牲前夕仍然用手中笔顽强地坚持斗争,用《我们临死以前的话》的狱中绝笔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无比美好的”可爱的中国“.四、《红色家书》之教子”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我的孩子要替母亲继续奋斗“---赵一曼就义前给儿子的遗书。赵一曼在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其中包含着作为一名母亲的遗憾,为国牺牲的坚毅不屈,还有对幼小儿子的期望。赵一曼的家书让我们看到,我们不仅应该爱惜千千万万名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和平与稳定的生活,更应该学习这些烈士不屈不挠、爱国为国的至上情怀。是什么让革命先烈们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大义凛然?这都源自对真理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新时代新使命,我们务必要从《红色家书》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珍惜岗位、珍惜时光,完成好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使命,切实将革命先烈矢志奋斗的理想变为更加美好的现实。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第四篇】近日,县审计局积极响应省、市、县委组织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掀起一股“读《红色家书》”的热潮。捧读《红色家书》,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特别其中的一个革命者的家书让人印象深刻。刘伯坚,四川平昌人。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历任西北军冯玉祥部政治部主任、红四军团政治部主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刘伯坚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3月4日,在江西信丰、会昌交界处与敌作战中负伤,不幸被俘,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英勇就义,时年40岁。他在写给兄嫂的家书中说:“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在写下这封信5天后,刘伯坚壮烈牺牲。从这封遗书中可以看到,刘伯坚为了维护党的声誉,希望自己的亲人不要把自己被捕的事扩散出去,一是反映了他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的性格和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二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对亲人与革命伙伴的眷恋与不舍,更体现出一种为坚持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奋勇向前;三是映衬了他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对党和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畏牺牲的奉献精神。被俘期间,刘伯坚怀着对敌人的满腔怒火,在狱中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千古绝唱《带镣行》: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他作为党早期革命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工农齐解放”的理想,献给了所追求和热爱的革命事业。纸短情长,不尽欲言。看到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张张触人泪目的老照片,切身体会到每一个牺牲的烈士都是我们如今幸福生活的基石,每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都是祖国建设这部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是有奉献情怀的伟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切换时空,英雄不是只高不可攀地活在故事和历史中,榜样就在身边,你我皆可。“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我们无论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还是行动上都要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领袖的带领下,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作为一名审计干部,更应该不畏艰险、不畏困难、不畏辛苦,为审计事业奋斗终身。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第五篇】前不久,江西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在井冈山干部学院调研时,向全省党员干部推荐《红色家书》,并号召“每位同志都要认真读一读红色家书”,这是我读《红色家书》的初衷。国将不国,何以为家,在此国难当头之际,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身陷囹圄。《红色家书》,大多是在就义之前,于牢狱中写给父母、妻子儿女、亲友的。人非草木,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即使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同样惦念父母年高却不能长伴膝下,思量妻子芳华却不得不独自撑起一个家,不忍儿女尚幼却要寄人篱下。可为了革命的最后胜利,虽百死犹未悔。“灿英吾爱:亮东奔西走,无家无过,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续余志。亮。”这是郭亮最后的话,把严刑拷打当家常便饭,视死为告老还乡,一纸遗书,寥寥数语而已,然一字一语,先国后家,不禁垂泪,令人敬佩。《红色家书》记录了革命先烈们在面对巨大困难所表现出的决心与笃定。在我党事业的初期,对面数千万倍于己的敌人,那是蜉蝣与天地斗争,然而革命理想高于天,坚信五湖四海的星星之火,终将汇集成莽莽燎原。以身许国的王孝锡是一个,这位25岁的青年,誓将“一腔热血要浇遍地球西东”。以笔墨书报做枪的王器民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在遗书里向妻子高喊“继我志呵!继我志呵!”这一声呐喊,叫醒了妻子,更叫醒了饱受国民党压迫的万万国民。一封家书,代表一个灵魂,更代表一个团体,他们都是共产党人,他们是鲁迅笔下的“大写的人”。读一段家书,思一分社稷,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努力向革命先辈们学习,自觉用红色精神筑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更好为人民服务。
本文标题:红色家书心得体会范文【热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24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