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11T 934-2012 儿童福利机构婴幼儿早期发展干预技术规范
ICS03.120A00备案号:36108-2013DB11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934—2012儿童福利机构婴幼儿早期发展干预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sofInfantEarlyDevelopmentInterventionatChildWelfareInstitutions2012-12-12发布2013-04-01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1/T934—2012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体要求...........................................................................14.1环境要求.......................................................................14.2设施设备配置...................................................................14.3人员要求.......................................................................24.4安全要求.......................................................................25早期发展、干预技术要求.............................................................25.1流程...........................................................................25.2评估...........................................................................25.3训练计划.......................................................................35.4促进与干预的内容、方法.........................................................36质量控制………………………………………………………………………………………………….4附录A(规范性附录)报告与记录......................................................5附录B(规范性附录)早期发展训练表..................................................9参考文献.............................................................................12DB11/T934—2012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北京市民政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北京市民政局组织实施。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管理处、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北京市社会福利管理处、北京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军、李绍纯、梁树、贠根华、杨会英、彭嘉琳、张凤良、巩桂双、杜海燕、王玉萍、赵珺、赵勤。DB11/T934—20121儿童福利机构婴幼儿早期发展干预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儿童福利机构婴幼儿早期发展干预的总体要求、技术要求与质量控制。本标准适用于儿童福利机构0~3岁婴幼儿的早期发展干预,其他相关机构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11/T788儿童福利机构儿童成长档案记录与管理3术语和定义DB11/T78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早期发展干预EarlyDevelopmentIntervention针对0~3岁年龄段婴幼儿身心特点,因地制宜创造适宜的环境,有组织、有目的开展教育训练活动,通过特殊教育措施进行科学的干预,促使其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性达到健康完美的状态,使发展偏离正常儿童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4总体要求4.1环境要求4.1.1环境应整洁,设施设备布局应符合儿童早期发展与干预评估及训练的需要。4.1.2评估场所应安静、无干扰,空气清新无异味、光线明亮、温度、湿度适宜。4.1.3训练场所应空气清新无异味、光线明亮、温度、湿度适宜。4.2设施设备配置4.2.1宜配备抚触、主/被动操室,触觉、大运动活动室,运动协调训练室,认知、精细动作训练室,生活能力训练室,评估室和室外活动场所。4.2.2抚触、主/被动操室面积宜为15平方米~20平方米,应配备抚触台、抚触椅、音像设备、台面调试温度等设备。4.2.3触觉、大运动活动室面积宜为40平方米~50平方米,应配备扶走爬行通道、触觉垫、运动垫、大笼球、楔形板、站立板等。4.2.4运动协调训练室面积不宜小于50平方米,应配备触觉垫、平衡板、秋千、滑梯、蹦床、楼梯、球篮、球类、呼拉圈、彩虹伞及各种音乐器具,音响设备等。4.2.5认知、精细动作训练室面积不宜小于25平方米,应配备适合儿童的桌、椅及认知、精细触觉、视觉、听觉玩具等。DB11/T934—201224.2.6生活能力训练室面积不宜小于15平方米,应配备适合婴幼儿就餐的桌椅等。4.2.7评估室面积不宜小于15平方米,应配备智力和体格测试设备,档案柜等。4.2.8室外活动场所应有沙坑、滑梯、转椅、蹦床等活动设施,还应配备儿童用户外活动车。4.3人员要求4.3.1训练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4.3.2训练人员应包括教师、护士、孤残儿童护理员,根据训练内容和参训儿童数量合理配备。4.4安全要求4.4.1场所地面应防滑、防水、有弹性,墙壁边角处应做钝化处理。4.4.2器具及家具应符合卫生、安全要求,家具无锐角。4.4.3训练及外出活动时应将儿童控制在训练人员视线之内,及时清点人数。4.4.4评估、训练过程中应观察儿童精神状态、面色变化,发现异常应停止评估和训练,并采取相应措施。4.4.5训练人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自我保护。5早期发展、干预技术要求5.1流程早期发展与干预流程见图1。图1早期发展与干预流程图5.2评估5.2.1基本要求DB11/T934—201235.2.1.1初始评估应对儿童体格发育、神经精神发育进行全面评估,训练中效果和终末效果评估项目参照儿童体格发育、神经精神发育评估对应项比对评估。此后,应定期对儿童进行体格、智力、神经系统的发育及训练效果对比,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和修改训练计划,出具评估报告。5.2.1.2训练前应了解儿童发育水平和发育存在的问题;训练中应了解儿童对训练计划的适应性,及时调整训练计划;训练后应了解训练效果,制定下一阶段训练项目及计划。5.2.2体格发育评估项目及要求5.2.2.1测量身长应使用卧式身长测量仪,脱去儿童鞋帽,摆正身体成仰卧位,一人固定头部,一人固定下肢并测量,两侧刻度相同时再读数,取小数点后一位;12个月以内婴儿每年测量4次、12个月后幼儿每年测量2次,测量后填写附录A中表A.1《体格发育评估表》。5.2.2.2测量体重应使用儿童用体重称,测量前应校正零点,测后减去衣物重量;6个月以内婴儿每月测量1次,7个月~12个月婴儿每2个月测量1次,12个月~36个月幼儿每3个月测量1次,测量后填写附录A中表A.1《体格发育评估表》。5.2.2.3测量头围应使用软皮尺,6个月以内婴儿应仰卧位测量,6个月以上婴儿应坐位测量;测量时皮尺经眉弓上方、枕骨结节绕头一周,前后对准取值,保留小数点后一位;12个月以内婴儿每年测量4次,12个月后幼儿每年测量2次,测量后填写附录A中表A.1《体格发育评估表》。5.2.2.4查看乳牙萌出数目和牙序;12个月以内婴儿每年查看4次,12个月后幼儿每年查看2次,查看后填写附录A中表A.1《体格发育评估表》。5.2.2.5前囟测量应使用直尺,测量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保留小数点后一位;12个月以内婴儿每年测量4次,12个月~24个月幼儿每年测量2次,测量后填写附录A中表A.1《体格发育评估表》。5.2.2.6血色素检测应使用半(全)自动血球分析仪,8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各检测1次,检测报告附在DB11/T788—2011附录A中图A.31上。5.2.3神经精神发育评估项目及要求5.2.3.1儿童智力发育评估宜使用《小儿智力发育筛查表》,定期、连续监测。首次监测前,应先观察1周~2周再进行评估;12个月以内婴儿每3个月监测1次,12个月~36个月幼儿每年监测2次,填写《小儿智力发育筛查表》,出具报告,归入《儿童成长档案》。5.2.3.2智力发育诊断宜使用GESELL量表,首次测查后6个月应再测查1次,并填写记录,归入《儿童成长档案》。5.2.3.3神经运动异常筛查宜使用神经运动异常筛查法,对肌张力异常或姿势异常的儿童进行筛查,首次测查后每3个月~6个月筛查1次,并记录,归入《儿童成长档案》,在训练过程中如异常姿势消失可不再进行此项筛查。5.2.3.4训练前后基本能力评估宜使用教育效果评估法,由训练人员填写附录A中表A.2《儿童接受训练时智力发育水平评价表》和附录A中表A.3《训练效果评价表》,归入《儿童成长档案》。5.3训练计划5.3.1训练人员应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训练长期目标,填写附录A中表A.4《个体训练长期目标表》,归入《儿童成长档案》。5.3.2依据长期目标分解各行为领域的具体训练项目,填写附录A中表A.5《儿童训练项目、行为定位检查及训练记录表》和附录A中表A.6《儿童每周个体训练内容计划表》,归入《儿童成长档案》;依据训练情况,调整目标,完善训练计划。5.4促进与干预的内容、方法DB11/T934—201245.4.1促进5.4.1.1体格发育应通过喂养、按时添加辅食、体格锻炼、生长发育监测方法实施。5.4.1.2心理智力发育应通过感知觉、触觉、大运动、平衡能力、精细动作、语言、认知、情绪发展、习惯培养、交往能力、独立性、生活能力培养和智力发育监测方法实施。5.4.2干预5.4.2.1按婴幼儿发育年龄(0~3个月、4个月~6个月、7个月~9个月、10个月~12个月、12个月~18个月、19个月~24个月、25个月~30个月、31个月~36个月)分段对应附录B中表B.1《早期发展训练表》的内容与要求进行干预训练。5.4.2.2儿童发育落后、异常姿势、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进食习惯的矫正,应通过体格锻炼、感知觉/认知能力、精细动作、语言、大运动、平衡能力、生活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干预训练实施。5.4.3训练形式5.4.3.1个体训练,应采取一对一训练形式,训练时应结合儿童的一日生活,遵循发展促进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原则。5.4.3.2集体训练,6个月~36个月或发育相当于该年龄段的儿童可采用集体教学或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每组宜为5人~6人,亲子游戏每组宜为10
本文标题:DB11T 934-2012 儿童福利机构婴幼儿早期发展干预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250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