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18
ICS11.020C59W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16—2018代替WS216—2008登革热诊断Diagnosisfordenguefever2018-03-06发布2018-08-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WS216—2018I目次前言................................................................................II1范围..............................................................................12术语和定义........................................................................13诊断依据..........................................................................14诊断原则..........................................................................25诊断..............................................................................26鉴别诊断..........................................................................2附录A(规范性附录)登革热血清学检测方法............................................3附录B(规范性附录)登革热病原学检测方法...........................................10附录C(资料性附录)登革热的鉴别诊断...............................................16附录D(资料性附录)登革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18参考文献............................................................................21WS216—2018II前言本标准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WS216—2008《登革热诊断标准》。本标准与WS216—200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适用范围(见第1章,2008年版的第1章);——术语和定义删除了束臂试验,增加了重症登革热和NS1抗原(见第2章,2008年版的第2章);——修改了临床表现(见第3章,2008年版的3.2);——修改了实验室检查(见第3章,2008年版的3.3);——删除了“血液浓缩;低白蛋白血症”指标(见2008年版的3.3.3);——增加了“发病5d内的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阳性”指标(见第3章,2008年版的3.3);——修改了疑似病例(见第5章,2008年版的5.1);——修改了临床诊断病例(见第5章,2008年版的5.2);——修改了确诊病例(见第5章,2008年版的5.3);——增加了重症病例(见第5章,2008年版的的5.4);——调整了附录A和附录B的顺序;——附录A中增加了“酶联免疫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方法,删除了原有的“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登革病毒血凝抑制抗体”方法(见附录A和附录B,2008年版的附录A和附录B);——修改了附录D中内容,将原有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改为“重症登革热”,将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和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的预警指征纳入(见附录D,第5章,2008年版的附录D)。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剑峰、张复春、王世文、殷文武、李建东、李兴旺、秦成峰、王建、吴德、邓爱萍。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WS216—2001;——WS216—2008。WS216—20181登革热诊断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登革热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于登革热病例的诊断。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重症登革热severedengue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严重脏器损伤等。2.2NS1抗原NS1antigen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中的一种糖蛋白,其大量存在于感染细胞的表面,可作为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d内,曾经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曾出现过登革热病例。3.2临床表现3.2.1急性起病,突发高热,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常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3.2.2皮疹:于病程第3天~第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d~5d。3.2.3出血倾向:部分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3.2.4严重出血:皮下血肿,肉眼血尿,消化道、胸腹腔、阴道、颅内等部位出血。3.2.5严重脏器损伤:急性心肌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肝损伤、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表现。WS216—201823.2.6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s、脉搏细弱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不到等。3.3实验室检查3.3.1白细胞计数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3.3.2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见附录A中A.1、A.2)。3.3.3发病5d内的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阳性(见A.3)。3.3.4登革病毒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或阳转(见A.4、A.5)。3.3.5从急性期病人血液、脑脊液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见附录B中B.1、B.2)。3.3.6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出登革病毒核酸(见B.3、B.4)。4诊断原则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证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5诊断5.1疑似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疑似病例:a)符合3.1,并同时符合3.2.1。b)同时符合3.2.1、3.3.1。5.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a)符合5.1a),并同时符合3.2.2、3.2.3中任一项和3.3.1。b)符合5.1,并同时符合3.3.2、3.3.3中任一项。5.3确诊病例符合5.1或5.2,并同时符合3.3.4、3.3.5、3.3.6中任一项可诊断为确诊病例。5.4重症登革热符合5.2或5.3,并同时符合3.2.4、3.2.5、3.2.6中任一项可诊断重症登革热。6鉴别诊断登革热应与麻疹、风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相鉴别;重症登革热应与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等相鉴别。参见附录C与附录D。WS216—20183AA附录A(规范性附录)登革热血清学检测方法A.1应用IgM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ac-ELISA)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A.1.1原理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利用抗人μ链单克隆抗体捕获待检测血清中的IgM,再加入特异性抗原和相应酶标单克隆抗体,加底物显色。显色程度与特异性IgM抗体含量呈正相关。A.1.2材料和试剂所需材料和试剂如下:a)洗板机、酶标仪、恒温温箱或水浴箱(37℃±2℃);b)10μL~100μL可调移液器、10mL吸管;c)稀释血清用的试管、吸水纸;d)蒸馏水或去离子水;e)登革病毒IgM抗体捕捉ELISA诊断试剂盒。A.1.3检测方法具体步骤如下:a)在一系列试管中,将阴、阳性对照血清,临界值较准血清和待检血清稀释成1∶100;b)吸取所需量的纯化登革病毒抗原和等体积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单克隆抗体至另一干净的玻璃瓶或试管中,混匀后置室温作用1h;c)混合好标记单克隆抗体和抗原后,在10min内各吸取100μL稀释好的病人标本和对照血清至测试板上相应的微孔中,37℃作用1h;d)弃血清,用洗涤液重复洗涤6次,吸水纸上扣干,分别加100μL上述作用好的登革病毒抗原和酶标单克隆抗体复合物,37℃作用1h;e)弃登革病毒抗原和酶标单克隆抗体复合物,用洗涤液重复洗涤6次,吸水纸上扣干,每孔加入100μL的TMB(四甲基联苯胺),室温作用10min充分显现蓝色后,每孔加入100μL的终止液,混匀;f)在30min内于450nm波长处读取每孔的吸光度。A.1.4结果判断A.1.4.1酶标仪读数结果判断判断标准为:在NC/CO<1且PC/CO>1的情况下,若S/CO<0.9,则结果为阴性,若S/CO>1.1,则结果为阳性,若S/CO=0.9~1.1,则标本需重做。注:S为待检血清的吸光度;NC为阴性对照血清的吸光度;PC为阳性对照血清的吸光度;CO为临界较准血清的吸光度平均值。A.1.4.2目测法WS216—20184未加终止液前,在阳性对照血清为深蓝色、阴性对照血清为无色的情况下,若样品孔的颜色比临界较准血清孔深者为阳性,样品孔的颜色比临界较准血清孔浅者为阴性。A.1.5意义IgM抗体阳性,表示患者新近感染登革病毒,适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A.2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A.2.1原理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纯化的登革病毒基因工程表达抗原包被塑料板,与稀释的待检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其中血清IgM部分又与后加入的酶标记的抗人IgM结合,通过酶与底物的作用产生可见的颜色反应,显色程度与特异性IgM抗体含量呈正相关。A.2.2材料和试剂所需材料和试剂如下:a)洗板机、酶标仪、恒温温箱或水浴箱(37℃±2℃);b)10μL~100μL可调移液器、10mL吸管;c)稀释血清用的试管、吸水纸;d)蒸馏水或去离子水;e)登革病毒IgM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A.2.3检测步骤具体步骤如下:a)将检测血清用样品稀释液做1∶50稀释。(先将10μL血清加入到90μL的样品稀释液中混匀,再将1∶10的稀释血清用样品稀释液做1∶5稀释充分混匀。标本稀释后应在2h内使用。)b)将浓缩洗涤液加入720mL(96T)蒸馏水中混匀备用。c)取出已包被板,加入已稀释血清100μL/孔,同时设阴、阳性对照及空白对照各2孔(阴、阳性对照孔分别直接加入相应对照血清100μL/孔,空白对照加入洗涤液100μL/孔),振荡均匀后,于37℃水浴箱温育40min。d)温育后,甩去板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1min后甩干,重复洗涤5次,扣干。e)加入酶标记物50μL/孔(空白孔不加),振荡均匀后,于37℃水浴箱温育30min。f)温育后,甩去板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1min后甩干,重复洗涤5次,扣干。g)每孔加入底物A、B液各50μL,37℃避光显色10min,再加入终止液50μL/孔,于450nm测OD值。A.2.4结果判断临界值(cut-off)=0.2+阴性对照均值(N<0.05时,按0.05计算)。样品OD值大于临界值为阳性,样品OD值小于临界值为阴性。样品OD值在临界值正负10%范围内为可疑,建议用其他方法复试。A.2.5意义IgM抗体阳性,表示患者新近感染登革病毒,适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WS216—20185A.3酶联免疫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方法A.3.1原理在微孔条上预包被登革病毒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可与登革热病例血清中的登
本文标题: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1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38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