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 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21-2035年)文本37页
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21-2035年)文本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〇二一年八月1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1.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坚持制造业立市,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市。2.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3.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按照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统筹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安全生产关系,实现发展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4.落实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实现工业园区空间集聚和分类指引,保障工业可持续发展空间。5.落实创新发展要求,汇集创新资源要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6.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人、产、城”互动网络系统,统筹配置公共资源,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第2条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制造业立市,突出创新引领,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前瞻性、先导性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优化工业园区布局,谋划新兴产业布局,完善优势产业布局,调整传统产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市域产业分工格局,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2第3条主要规划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2.《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津政发〔2021〕5号)3.《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编)4.《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津政办发〔2021〕23号)5.《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津政发〔2018〕21号)6.《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津政规〔2020〕9号)第4条规划范围、对象和期限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陆域面积。规划对象以制造业为主,并对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出规划引导。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3第一章落实区域战略,明确发展定位与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高天津工业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厚植天津工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第一节工业发展定位与目标第5条总体定位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水平,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和全球产业变革趋势,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打造智能科技产业创新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为引领京津冀、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成制造强市。第6条分阶段目标到2025年,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强化制造业对天津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和全国领先的信创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到2035年,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全球领军企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核心产业竞争力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建成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第7条产业发展指标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4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到203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第8条用地效率指标到2025年,全市工业用地产出效率显著提升;到2035年,全市工业用地产出效率大幅提升。第9条用地规模指标到2025年,工业用地规模不低于720平方公里;到2035年,工业用地规模控制在720平方公里。第二节产业体系与创新布局第10条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重,加快新动能引育,推进增量转型、存量升级。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谋划布局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新一代通信、基因技术、类脑智能、无人驾驶、先进材料、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加快前沿科技探索与应用,推动产业加速变革。深入推进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微信:1115955733送利,,淘宝:建筑后5实现产业跨界融合,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快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转型。第11条集聚创新发展要素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重点产业创新工程,培育“中国信创谷”“北方声谷”“生物制造谷”“细胞谷”、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等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的创新标志区,加快构建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以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为重点的“一主两翼”产业创新格局,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产业高地。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发挥高校院所创新优势,加快培育海河教育园区、天津大学城、团泊高校区、国家大学城等创新研发集聚区,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科技园-生态城等产业创新集群,构建“产-学-研-政-金”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载体对产业支撑作用。依托海河实验室等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依托国家级和市级工业园区,以“园中园”形式,培育和建设若干创新中心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为园区内各企业提供合作发展平台。6第二章塑造开放发展格局,形成各具特色产业分工坚持制造业立市,强化区域协同,优化全市工业发展布局,塑造开放发展网络。鼓励各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第一节构建开放协同的市域产业空间格局第12条布局原则生态优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突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对占用生态空间的工业用地进行整体清退,确保城市生态廊道完整性。产业集聚。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主线,以工业园区为主要空间载体,加快推进全市重点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重点园区向主导产业集聚,打造一批有灵魂的特色主题园区。资源节约。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推进存量工业用地的盘活再利用。产城融合。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产业空间由单一产业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升级,实现生活、生产和生态互动融合发展。区域协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以产业链为纽带和抓手,推动跨区域产业协作、政策协调,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体。第13条总体空间结构落实市域国土空间格局,强化京津冀三地联动发展,形成“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的市域产业空间结构。两带集聚是指依托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临海先进制造产业带,加快产业集聚发展。7进一步强化“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深化与北京的对接合作,探索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与研发机构聚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进京津滨“智造新干线”建设。集聚形成“临海先进制造产业带”。北部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核心,与城市功能相结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南部以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石化产业向南港工业区集聚,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双城优化是指依托津城和滨城,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津城”核心区鼓励发展都市产业,规划布局都市产业园区,避免产业空心化。“滨城”核心区集约节约土地,利用存量空间,加快现有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升配套服务能力,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津城”和“滨城”其他区域以国家级、市级开发区和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新兴产业集聚,严格控制产业类型,提高投资和建设强度。智谷升级是指依托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以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成为“天津智谷”。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控制并逐步缩减工业用地规模,以绿色产业、绿色业态为主导,以创新发展为核心,打造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组团联动是指外围各区以天津未来科技城、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8发区、天津宝坻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市蓟州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为载体,整合联动周边若干园区,形成多个产业组团。发挥临近北京的地缘优势,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京津合作平台建设,形成承接北京、对接河北的重要支点,通过产业转移、对接协作,实现与京、冀协同发展,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第14条区域产业协同构建对接北京、河北的区域产业发展廊道,进一步强化“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强与北京合作联系;提升沿海产业发展带内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对接河北,连接环渤海湾区的“临海先进制造产业带”,构建与海洋生态保护相适应的临海产业发展格局。引导产业向津雄、京蓟、京宝等发展轴线集聚,预留发展空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区域合作示范区。第二节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域产业分工围绕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按照滨海新区各功能区、其他各区不超过4个主导产业的原则,确定各区、功能区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协同联动、集聚发展。同时,鼓励各区立足优势、合理布局,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市域产业分工格局。第15条滨海新区主导产业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等开发区为核心载体,集中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含新能源汽车)、石油化工、航9空航天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5G、核心硬件及基础元器件)、生物医药(生物药、医疗器械与大健康)、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汽车关键零部件)、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高效节能及先进环保装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烯烃综合利用、精细化工、能源储备)、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化学药)。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安全软件与服务、芯片及核心硬件、智能安防、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新能源(风电、动力电池、光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超导材料)。天津港保税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人工智能)、装备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食品加工、机器人、车用氢能)、航空航天(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药)。第16条津城核心区(六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文化创意、工程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都市型产业,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高技术服务和都市产业聚集区。和平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高技术服务业。河东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光伏)、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技术服务微信:1115955733送利,,淘宝:建筑后10业。河西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设计产业(工程设计、工业设计)、高技术服务业。南开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高技术服务业。河北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创意(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红桥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创意(数字文化创意)、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第17条环城四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软件、集成电路、智能网联车、智
本文标题: 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21-2035年)文本37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54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