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 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文本41页)
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目录一、“十三五”回顾1(一)发展现状1(二)存在问题5二、面临形势7三、总体要求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1四、发展重点12(一)先进金属材料12(二)碳基新材料15(三)生物基新材料17(四)半导体材料18(五)纤维新材料20(六)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21(七)前沿新材料23五、主要任务25(一)实施新材料重大技术突破工程26(二)实施新材料创新生态构建工程28(三)实施新材料产业能力提升工程31(四)实施新材料企业主体培育工程33(五)实施新材料集聚集群发展工程35(六)实施新材料重大项目建设工程37(七)实施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工程39(八)实施新材料标准引领和服务支撑工程41六、保障措施42(一)加强组织保障42(二)加大财税支持43(三)加强金融创新43(四)做好规划评估44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专篇46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为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我省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大省、强省,培育转型升级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微信:1115955733送福利,,淘宝搜店铺名:建筑后浪一、“十三五”回顾(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断成长,一批产业集群正在孕育形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实现稳步提升。截至2019年年底,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分类,我省新材料产业涉及36个大类、79种小类,拥有规上企业150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部分行业领域居全国甚至全球领先地位。2019年全省不锈钢产量43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5%,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高品质特殊钢在高铁、核电等多个领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耐热钢、造币钢、车轴钢等21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19年,全省原镁产量11.71万吨,占全国的14%,镁合金产能约22万吨,占全国的18.31%,位居全国第二位。我省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单晶衬底材料年销售3万余片,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达50%以上。钕铁硼永磁材料产能约2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以上。我省超细煅烧高岭土总产能为94万吨,实际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17%左右。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山西钢科碳材料公司开展高强中模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研究,突破了国产T800级碳纤维关键制备技术以及T1000级碳纤维实验室制备技术,基本实现百吨级稳定生产,主体力学性能达到日本东丽公司同类产品水平。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掌握了石墨烯等储能材料规模化生产核心技术,实现了在电动汽车、道钉灯和无人机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构建了“料—材—器—用”产业化链条。太钢集团拥有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近800项,其中近100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9年“跨海大桥用双相不锈钢钢筋及应用技术开发”项目获国家冶金科技成果一等奖。“宽幅超薄不锈精密带钢关键工艺技术及系列产品”荣获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金晖兆隆PBAT生物降解塑料和改性塑料产业规模和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被工信部评为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产品。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集SiC单晶工艺研究与设备研究于一体的研制生产单位,研发的4寸高纯半绝缘4H-SiC单晶衬底材料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潞安化工集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中科院上海高研院等单位合作,研发突破了费托合成蜡、聚烯烃弹性体、茂金属PAO等核心关键生产技术,其中CTL全合成基础油、高端合成蜡打破国外垄断。创新平台数量大幅增加。目前,我省新材料领域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行业技术中心、行业联盟、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92个。其中,太钢集团拥有国内唯一的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引进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团队开展碳基半导体和碳基薄膜电子技术研究,山西国控集团引进中国工程院卢秉恒院士成立院士工作站着力攻关3D打印技术,潞安化工集团和山西煤化所共建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新材料集团”)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山西省气凝胶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晋投玄武岩公司引进中国工程院周丰峻院士成立山西省玄武岩纤维技术应用院士工作站,山西综改示范区引进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桑涛博士创立了山西生物质新材料研究院,锦波生物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了复旦—锦波功能蛋白联合研发中心,中铝山西新材料公司与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组建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山西分院。这些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有效增强了我省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发展能力。微信:1115955733送福利,,淘宝搜店铺名:建筑后浪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全省初步形成一批有一定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整体呈现出集群式发展态势。先进金属材料领域,形成以吕梁、运城为核心的铝镁合金材料基地,以太原、运城为核心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基地,以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的太原不锈钢新型材料基地,以临汾曲沃冶金生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特种金属材料基地。半导体领域,形成以山西综改示范区、忻州为主体的半导体新材料基地。碳基新材料领域,形成以吕梁、长治、晋城为重点的高端碳基材料基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形成以朔州高岭土、阳泉耐火材料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全省涌现了太钢集团、潞安化工集团、华阳新材料集团、银光华盛公司等一批骨干新材料企业,培育了烁科晶体、兰花科创、晋投玄武岩、三元炭素等在全国同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企业。康镁科技、晋坤矿产品等17家新材料企业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步形成了大型骨干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我省全面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推开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打造“六最”营商环境,为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我省先后出台了《山西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山西省支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山西省新材料领域千亿级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机制实施方案》等政策。其中,《山西省支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产业集群发展、创新能力提升、龙头企业培育、融资税费支持、人才引进培养等5个方面出台27条支持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机制实施方案》通过创新电力交易机制,对用电电压等级110千伏及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企业,实现终端电价0.3元/千瓦时的用电支持。通过全方位政策支持,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二)存在问题总体来看,我省新材料产业整体实力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很多领域还处于起步或追赶状态。产业技术水平亟待升级,高端供给能力急需增强,产业链条配套尚需完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还需加强。产业规模亟待提升。全省先进金属材料以钢铁材料为主,2020年入选民营企业500强的材料企业均为钢铁企业,其他产业相对规模较小。碳基新材料产业点多面小,尚属点状突破、加速成长阶段。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刚刚起步,企业数量较少,部分大型项目尚未投产,产业整体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目前,我省新材料领域仅有太钢不锈等6家主板上市企业和新成新材、兰花纳米等8户“新三板”挂牌企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我省新材料产业总体呈现“先进基础材料单一、关键战略材料薄弱、前沿新材料短缺”的特点,产品结构主要以中低端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先进钢铁材料产品除太钢集团的高品质不锈钢外,其他企业主要以建筑用棒线材产品为主,中厚板、管材、型材等产品占比较低。铝基材料产品呈现氧化铝多、电解铝少、深加工弱的窘态。镁基材料产品多以镁锭、镁合金为主,仅有银光华盛、同誉金属等少数企业开发生产镁合金轮毂及各类挤压构件型材等产品。碳基新材料高端产品仍处于产业化初始阶段,高强高模碳纤维、聚酰胺66等产品仍面临国际贸易和技术壁垒。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全省新材料产业资源性特征明显,主要以基础材料或中间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太钢不锈钢产品省内加工转化不足60万吨。永磁材料产业链前端在国内属“领跑”阶段,但后端高附加值应用领域还处于“跟跑”阶段。半导体材料方面,省内没有与碳化硅衬底材料相关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企业,下游产业链配套不足,产业化能力受到制约。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据统计,材料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势高校在我省布局稀缺,省内仅有1家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家中科院重点实验室。部分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目标,重生产轻研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在中部六省排名均靠后。高端炭材料、茂金属聚乙烯等产品尚未突破进口替代瓶颈。生物基新材料低成本产业化技术仍未突破,与传统规模化生产的石化材料相比,竞争力不足。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我省新材料领域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交叉复合型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全省仅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有材料与科学工程教学专业,材料基础研究力量薄弱,本地人才培育能力欠缺。同时,新材料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存在一定脱节,省内缺少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公司和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微信:1115955733送福利,,淘宝搜店铺名:建筑后浪二、面临形势当今新材料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加快,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一系列因素,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带来深刻影响。随着全球新材料产业的迅猛发展,2019年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已突破2.82万亿美元,且高端材料技术壁垒日趋呈现,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凭借技术研发、资金、人才等优势,以技术、专利等作为壁垒,已逐步在大多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垄断态势,成为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而我国与俄、韩等国仅占据第二梯队,在关键核心技术、中间品和专用装备等诸多方面仍受制于人。从国内看,新材料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等方面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日益壮大。特殊钢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领域具有全国比较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原始创新能力尤显不足,部分核心关键技术还处于空白。在当前加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拉动长板,加紧锻造“杀手锏”技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抗风险能力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省内看,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提出了“六新”要求,新材料产业处于“六新”突破的重要位置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环节,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我省大力实施优势转换战略,推动煤炭优势转化为电力优势、电力优势转化为电价优势,最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户终端电价降至0.3元/千瓦时的优惠政策,将对新材料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省承接新材料重大转移转化项目迎来爆发式增长和大幅度提升的重要机遇。同时,面临全国各地新材料产业呈现百舸争流、竞相发展态势,国内新材料产业的技术、资金、项目、人才
本文标题: 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文本41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54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