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初一语文修辞手法提纲
济宁七中初一语文——修辞知识专题讲解(整理人:窦春辉)一、什么是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而采取的有一定表达效果的语言方式。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常用的修辞方法1、比喻:比喻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1)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组成。(2)构成比喻的条件: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非同类事物。②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③喻体必须为人们所熟悉。④比喻必须注意感情色彩。(3)比喻的辨析:有些带有“比喻词”的句子并不是比喻句。例如:①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同类比较)②这天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测)③每当看到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少年时代。(表示回忆或想象)④这样的事情很多,像……(表示举例)(4)比喻的种类。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例如: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空中,好像在天上搭起了一座长长的、弯弯的彩桥。再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②暗喻:本体、喻体全出现,中间用“是”、“成为”、“变成”等带有判断性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例如: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再如:这里是花的海洋。③借喻:就是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可以说是喻体、本体二者合二为一。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因此,使用借喻的句子显得精炼、含蓄。例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再如:天上张着灰色的幔。(「灰色的幔」是喻体。本体是「黑云」,但不写出来。)(5)比喻修辞的作用:比喻可使深刻的事理变得浅显,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生疏的事物变成熟悉。总之,它可以化深为浅,使文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6)比喻的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2、拟人: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有两种类型:①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例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②人直接同事物对话。例如:啊!遵义,光荣的山城,我要尽情把你称赞——。当年,革命面临历史的岔路口,是你,目送党奔向新的路程?(1)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的特点和区别:比喻句,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拟人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一定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是否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2)拟人的作用:用拟人化手法,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感情,富有强烈的感染力。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感情,突出事情的某一特点,有意将其作扩大或缩小描写。夸张虽然是对某一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写,但不是无原则地夸大或缩小,它和说大话、说假话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是艺术地扩大或缩小,要有艺术性。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1)运用夸张要注意: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从真情实感出发,用得合乎情理,合乎分寸。②要明确,显豁,不要使人误认为是事实。③要注意文体的要求,在说明文中,是不宜用夸张的。(2)夸张的类型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母亲已经哭得再哭不出声,几天间老了几十年。(何继青《哭歌》)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瑞雪兆丰年。看着这漫天飘舞的雪花,大家已经看到了来年的好收成。(3)比喻、比拟和夸张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例如:飞流直下几千里,疑是银河落九天。(4)夸张的作用:能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还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叫排比。例如: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再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排比应注意】:①注意各句间的关系,如时间的先后、范围大小、程度轻重,加以合理安排。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拼凑词句,牵强附会。【排比的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5、设问:设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后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例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再如:你们的主要对手是谁呢?是你们自己,首先要战胜自己。【常见用法】:①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②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③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注意事项】:①设问是自问自答。要求问句和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②设问句应用在描写、议论、抒情的前面,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③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需要强调时,就不要问。【表达作用及答题规范】:①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xxx情感并引起听者的深思②引出下文6、反问:反问又叫反诘,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例如:难道我不够格当皇帝吗?再如: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人从小到大,哪一个没挨过母亲的巴掌呢?难道做儿女的能因此记恨?【种类】(1)问而无答的反问:这是反问的主要形式,它又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①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②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2)问而有答的反问。例如:敢于这样做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设问和反问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7、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或者段落。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种类】①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②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作用】:①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②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反复和排比的区别】: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例如:(1)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侧重点就是“终于自由啦”,所以此句的修辞手法为反复。(2)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莫泊桑《项链》)这句含有相同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解”“爱”和“娶”,所以该句为排比。①构成的因素不同。反复,是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重复。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排比,是结构相似、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例如:“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②数量不同。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如上例“盼望着,盼望着”。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如上例“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③修辞的效果不同。反复,所用的词语往往在表达时带有关键性质的,是需要予以强调和突出的。排比,则是利用语句的节奏感,音律美,作透彻的阐述或强烈的抒情,以产生语意贯通、气势刚劲的修辞效果。④有时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例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这个排比句,描写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其中“它”也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8、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例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作用】①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②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9、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例如:公共汽车上,一个红领巾主动给刚上车的老大爷让座。再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10、顶针:又名顶真,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再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11、引用:又称“用典”、“引语”、“事类”、“用事”、“援引”等,就是把名言、史实、资料或诗词、典故、熟语有选择地组织到文章或讲话里。根据从不同角度来分类的情况,引用可以分为很多种。如果所引的语句是古代经典或典故,可以称为“用典”。【种类】分两种: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又名明引。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间接引用,又名暗引。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引用的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2、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例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作用】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
本文标题:初一语文修辞手法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5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