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探究报告
关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探究报告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领域,扎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家繁荣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36高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更加激烈,手段更为隐蔽,高校师生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多元的信息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质效,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开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空间,日益完善的规章制度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这些有利因素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多元信息渠道有助于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整体质效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保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引领社会思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世界领域的信息交融更为紧密,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了更多认识世界、了解多元文化的渠道。各种各样的观点、文化和思想得以在虚拟平台中交流和碰撞,使大学生可以从全球范围内的新闻报道、科学研究中获取重要信息,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开阔,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意识形态辨析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而部分西方国家发起“舆论战”,制造“中国威胁论”等行为,也成为直观可感、发人深思的现实案例,高校教师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剖析,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西方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意图和手段,保持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质效。(二)新媒体快速发展有助于开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空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增强了网络主体之间的互动,也加快了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全国5G行业虚拟专网超过1.6万个”“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活跃APP数量达260万款,进一步覆盖网民日常学习、工作、生活”[3],表明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这客观上提高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信息传播效率,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造了新的技术条件和新的发展机遇。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新媒体的信息化、网络化教育模式更加灵活多样,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增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互动性,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和互动,有利于高校教师更加充分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新媒体通过使音频、视频、图文和语言相结合,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内容覆盖面更广,更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从而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综上,新兴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三)党内法规制度和国家法律制度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强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部与外部形势,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党内法规。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4]此外,近年来,我国在网络新媒体治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涵盖了网络新媒体的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等诸多领域,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方法指导,促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法治教育、网络安全教育进一步融合。党内法规制度和国家法律制度协同建构制度规范密网,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推进夯实了制度保障,提供了实践依据和制度遵循。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其中作出了重要的积极贡献。但与此同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不断增加,西方错误思潮的冲击、消极舆论的干扰、组织保障尚不健全等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西方错误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冲击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5]524表明人的思想观念往往生成于具体的、现实的生活实践。随着世界各国在文化及经贸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部分西方国家开始采取“认知作战”、制造网络谣言、雇佣网络“水军”、建立“虚拟社群”等方式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例如,西方某“民主基金会”资助所谓的“无国界记者组织”,长期鼓动国际社会、广告商、新闻工会等恶意制造“中国威胁论”,不间断地为一些反对中国的项目提供大量的资金援助,其目的是支持各类危害中国社会稳定的活动,加快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部分西方国家持续向中国大学生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企图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撕裂大学生的社会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挑战。(二)负面舆论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造成干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促使世界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步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负面舆论的影响,对意识形态问题缺乏理性判断,这也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从国内网络环境来看,一些网民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炒作社会敏感话题,传播虚假信息和谣言,渗透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片面观点和错误立场,放大了网络消极情绪,误导公众认知,破坏社会信任,所引发的一系列网络暴力事件更使网络舆论秩序受到干扰。此外,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88.44%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群人凑热闹所产生的非理性行为。86.07%受访大学生希望对青少年从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独立思考和理性表达能力。”[6]表明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舆论持理性态度,也表明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是在消极舆情的推动下,一些断章取义、扭曲偏激的舆论在网络中不断放大、持续发酵,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遭受严峻挑战。(三)工作保障不健全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受到掣肘目前,部分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缺少与之相匹配的保障。其一,从思想保障来看,主要表现为工作理念与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尚未完全契合。在意识形态教育中,传统思维仍占主导,致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缺少创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更新思想理念已经成为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提。其二,从组织保障来看,存在着组织结构不清晰、责任划分和职责权限不明晰的问题。且校内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作不到位,与主流媒体的合作不充分,校院两级新媒体平台仍须进一步完善。其三,从人才保障来看,部分高校对招才引智工作重视不够,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强教必先强师”,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整体质量是决定意识形态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目前部分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仍缺少充足的教育人才储备,特别是青年一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专业人才稀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成效。(四)缺少充分体现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是综合把握、检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主要方法,但部分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考评办法与考核机制方面还不够健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评价过度量化,对工作开展的实际成效、实施过程、教育对象的学习反馈等评价模糊,评价结果对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运行机制的参考意义不强。一些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评价缺少问题意识,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环节、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现实问题聚焦不够。在评价类型上,还缺乏大学生自评、教师互评以及网络评议等的综合运用,且调研性的社会评价不充分,在评价方式上还有待创新。由于缺少健全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评价机制,导致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向性、针对性不足,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有待增强。三、构建多位一体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针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应充分把握时代机遇,着力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机制、舆情管控机制、工作保障机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从而多位一体地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成效。(一)优化思想引领机制为应对西方错误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冲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高校应优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机制,警惕西方意识形态陷阱,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方向。其一,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学习。习近平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4]他强调:“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7]309基于此,高校应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学习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辨识错误社会思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巩固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其二,要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8]342,并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9]基于此,应增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实现党建工作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融合,强化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三,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创新性、战略性、系统性的意识形态工作思维。应“重新审视意识形态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重要作用”[10],在意识形态安全知识认同转化为政治认同方面加大力度,坚持主渠道和广覆盖并重,将单一的理论教育转变为柔性渗透、平等对话和双向交流。要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话语体系,实现话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使意识形态工作接地气,更加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习惯,从而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二)健全舆情管控机制在网络新媒体舆情危机易发、多发的情况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健全舆情管控机制,净化校园舆论环境,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创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其一,重塑校园新媒体环境,培养网络文明传播者。应围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题,创新设计“净化网络环境大学生在行动”等教育实践活动,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引导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增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深刻认识。与此同时,可以在校园网络中开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签名主题帖”板块,并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多种现象和问题开展“大学生看法调查”等活动,调动大学生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自主性,引导其从意识形态安全出发,加强对复杂社会思潮进行辨析的自觉性,理性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增强对消极舆论的抵御能力。其二,多措并举构建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加强网上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建设。要把网络治理作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中之重,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相融合。应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设计创作“微电影”“微视频”,开展“微宣讲”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此外,要利用AI创作、智能剪辑等技术,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文案、短视频设计,确保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传播符合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要做优属于大学生群体的校内微型媒体,不断积累大学生受众,完善校内各院、各专业的微信公众平台,从而构建起课内外、校内外的多元化意识形态工作网络互动空间。其三,建立校园舆论引领机制。通过新闻跟帖、评论转发、话题设计、网络调查投票等方式,发布权威信息、报道楷模事迹、弘扬中
本文标题:关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探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71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