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产业社区探索中国城市产业双升级之路
产业社区:探索中国城市产业双升级之路南方日报南海桂城的产业社区模式为中国破解城市产业双升级探索了一条新路。卢慧明摄南海桂城“产业社区”最核心的意义,是其发展思路跳出了“就产业论产业”的桎梏,转而在城市、环境、产业以及与农村的发展关系中寻求破解之道,同时破解了传统产业粗放发展模式与现代产业体系之间的产业升级矛盾、城市土地的饱和与农村集体土地碎片式开发之间的土地升级矛盾,以及农村简单工业化模式与城乡统筹发展之间的城市升级矛盾传统产业粗放发展模式与现代产业体系矛盾凸显,城市土地的饱和与农村集体土地的碎片式开发矛盾凸显,农村简单工业化模式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矛盾凸显。三大矛盾既分别存在又连环共生,解决之道必然要求一种兼顾城市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总体发展模式的突破从广州市荔湾区芳村驱车往西,不到十分钟就来到南海区桂城街道。这片位于广佛之间的土地,如今是珠三角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2009年,桂城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亿元,税收总额55.8亿元,作为一个镇级行政单位,其主要经济指标甚至高于粤东和粤西个别地级市。就像许多珠三角的专业镇一样,桂城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崛起,得益于传统乡村工业经济的繁荣。但是,以这种方式聚集而起的大量财富,却无法为产业和城市带来本质上的提升。就在全球经济面临着以“绿色”为主题的产业升级浪潮时,一道道被染黑的河涌只能发出无言叹息;数个月后开通的广佛地铁将穿越桂城,但是一座座在农田中矗立而起的厂房,显然与广佛核心区“黄金走廊”的形象相去甚远。桂城所面临的问题,同样是当前珠三角许多地区发展的困惑。而就其根本而言,产业、环境和城市之间的矛盾,某种程度上是连环相扣的,这意味着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之下已经难以取得突破。今年5月11日,桂城启动了“广东金谷·光电产业社区”的建设,首次提出要变乡村工业经济模式为“产业社区”发展模式,试图通过这种新型城市化形态,寻求“产业”和“社区”资源达到开放、融合和共享。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表示,这一模式的突破之处在于,不仅仅注重产业的升级转型,而且还将其与城市升级和城乡统筹结合起来,在开发方式上也破解了土地二元制度所造成的障碍,可望对广东乃至中国其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新鲜经验。城乡发展三大矛盾连环共生平西村,南海第一个亿元村,但是如今村委会和村小组年可支配收入不到4000万,在桂城只能算中下水平。这个位于桂城东部的村庄,以制鞋、玩具为主要产业,在20年前,曾是南海最为风光的村庄之一,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办起了13家集体企业,当时的老村长还被评为全国劳模。90年代初期,村里的制鞋业达到鼎盛,同时为阿迪达斯、锐步等等品牌代工,各种民营小制鞋厂、配件作坊更是遍地开花。何汝海,平西村党支书兼村委会主任,从1993年就开始当村干部,自己也办过鞋厂,见证了平西村最辉煌的岁月。“当时,做一双鞋的利润可以达到50%,一个款式就能做两年。”谈起回忆,何汝海脸上有止不住的怀念。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平西村的发展脚步却逐渐慢了下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规模化取胜的温州鞋业崛起,平西村家庭作坊式的鞋厂因为技术、管理等等原因,逐渐失却优势。而近年来,随着原材料价格攀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升、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等等压力接踵而至,本来已经很微薄的加工利润还在不断收缩。如今走进村口宽阔的平西大道,依然是一片熙熙攘攘,手机店、食肆、日用品店一字排开,往来的村民和工人穿梭其中。但是道路两旁建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低矮的厂房和民居,却已经显得有点破旧杂乱,呈现出缺乏规划的状态。更让村支书何汝海觉得心焦的是,广佛同城化的推动下,这里将由原来的城市边缘变成双城融合的前沿地带,地价升值潜力显而易见。但是多年的经济发展却没有带来乡村形态的提升,并且目前村里不少的土地被征用,可供继续开发的集体建设用地仅剩下不到400亩,发展空间捉襟见肘。假如无法参与城市化的进程,则在今后的竞争中必将被淘汰。与此同时,在平西村的外部,以都市型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城市也面临着扩张难题。从去年开始,桂城将佛山一环沿线约2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规划成“广东都市型产业基地”,但是在基地内部,分属各村委会或村小组的集体土地占78%,所有权的分散增大了土地整合的难度。某种程度上,这也揭示出当前珠三角城市与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传统产业粗放发展模式与现代产业体系矛盾凸显,城市土地的饱和与农村集体土地的碎片式开发矛盾凸显,农村简单工业化模式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矛盾凸显。三大矛盾既分别存在又连环共生,解决之道必然要求一种兼顾城市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总体发展模式的突破。集体土地上建新城政府的介入,得以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基础上,打破以村为单位的土地利用模式,为集体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发展,同时带动园区与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吸引与城市和环境相适应的新型产业进驻,而这些配套设施满足了包括员工和村民的生活需求,使得“产业”和“社区”的资源达到开放、融合和共享就在平西村依然彷徨的时候,一场围绕着产业和城市“双升级”的探索已经在桂城展开。5月11日,“广东金谷·光电产业社区”启动建设,桂城首次明确提出了“产业社区”的发展思路。在启动仪式上,南海区区长区邦敏表示,近几年南海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极限,现在应该向城市、产业、环境三者兼容的方向发展,今后区政府将主导村级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规范化。这也是“产业社区”最核心的意义所在,其发展思路开始跳出了“就产业论产业”的桎梏,转而在城市、环境、产业以及与农村的发展关系中寻求破解之道。按照规划,“金谷”将以全国首家拥有LED芯片设备制造技术的广东昭信集团为龙头,打造一个包含完整LED产业链以及商住功能的光电产业社区,集新光源生产、研发、办公、应用、生活为一体。事实上,类似的模式在桂城已有先例。位于佛山一环边上的瀚天科技城,是村集体开发意愿和政府规划意图对接的成功实践。早在2000年,瀚天所在的北约村就在集体土地上筹建一座科技电子城,随后桂城街道租用该村土地,并重新调整了规划,瀚天科技城得以最终落成投用,目前已经吸引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进驻。政府的介入,得以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基础上,打破以村为单位的土地利用模式,为集体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发展,同时带动园区与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吸引与城市和环境相适应的新型产业进驻。而这些配套设施满足了包括员工和村民的生活需求,使得“产业”和“社区”的资源达到开放、融合和共享。如今,昔日曾被边缘化的北约村已经基本与桂城中心城区融为一体,零乱的旧厂房已不复见,数条公交线路也延伸到村庄内部。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人口素质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周边的村民通过出租高质量公寓、从事高端餐饮和零售,也在地租分红之外开辟了新的收入途径。假如说,“广东金谷·光电产业社区”的发展模式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那么瀚天科技城模式则是以政府为主导。但是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以产业升级为突破口,首先为城市化提供实在的支撑点。在6月9日举行的产业社区战略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陈淮就表示,缺乏产业支撑的城市化,最终只会沦为“空城”、“假城”,但是产业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又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合,才能够留得住人才和资本。这就决定了产业升级和城市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桂城的“产业社区”,则以双管齐下的方式交出了一份答卷。让农村第一次拥有“造血”能力资本得以渗入所有权支离破碎的集体土地,而集体土地的巨大空间也得以对接土地日益枯竭的城市围城,工业经济形成的资本,不仅投入再生产,也得以投入城市发展,在农村形成了制造-服务-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目前,位于桂城的“广东都市型产业基地”经历了一年发展,已吸引到50多亿元的产业资金,搭建起11个科技平台,汇集了近500家科技型企业。值得留意的是,租地模式已经成为桂城推进基地建设的首选。这意味着,资本得以渗入所有权支离破碎的集体土地,而集体土地的巨大空间也得以对接土地日益枯竭的城市围城,工业经济形成的资本,不仅投入再生产,也得以投入城市发展,在农村形成了“制造-服务-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这也意味着,在农村持续了三十余年的“抽血型”发展,将可望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而对于身处其中的村民而言,“造血”还有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在传统的乡村工业的格局中,农村通过收取廉价地租支撑了加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但是却没有改变农民依赖土地的收入结构。而缺少参与城市经济链条的机会和条件,又阻碍了村民素质的提升。产业社区的模式,却展现出了另一种可能性:让村民与他们土地上的产业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系,从单一的拿地租分红,到参与产业、服务产业,不仅仅是收入结构的变化,更是村民进入城市经济链条的标志,是实现人的真正城市化的起点。位于桂城和广州交界处的平东村,也许是南海最早推进“产业社区”模式的地方之一。经历三十年发展,如今这里是国内外重要的玉石玉器交易市场,基本形成了从玉石原料交易到玉器加工、集散、批发、零售、检测的完整产业链。村里大约有40%的村民在从事玉器生意或玉器相关行业,其余的也多是从事于配套服务业。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参与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而获得了离开土地的生存能力,正是进入城市经济体系的首要一步。现在,平东村已经看不出传统乡村的影子。长长的玉器街上,两边都是六七层高、上住下商的楼房。随着往来的客商日益增多,周边的餐饮旅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集齐了天南地北的风味菜式。村里的养老、教育、医保、环境等方面也普遍得到发展,早在2007年就实行了门诊医疗报销,比南海全区早了一年。平东村揭示出了产业社区的基本思路:产业层次的提高,带来现代思想意识的传播,而产业链的完善,为村民提供了进入经济链条的更多可能性。而更重要的是,社区化的组织架构和发展思路,让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建厂房的片面发展模式,还促进了产业带动下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水平乃至生活方式的全面城市化,在“人”的层面上,赋予农村“自我造血”的能力。短评农村城市化:政府从“无为”到“有为”二元土地所有制的限制,当前已经成为珠三角城市空间扩展的一大阻碍。一方面,大量的土地掌握在村集体手中,另一方面,城市的扩展却面临着土地瓶颈。传统的征地模式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也让两者的对接困难重重。正因为如此,如何让农村集体土地的开发与政府全局规划进行对接,是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在“广东都市型产业基地”的建设中,瀚天科技城被视为一个政府和村集体联合开发的完美案例。这个项目的土地为北约村集体所有,早在2000年北约村就计划开发一座电子科技城,但是至2006年却因为村集体资金紧张而搁置。由于该项目与政府规划相符合,随后就由政府租用该村土地,并出资成立天盈都市型产业投资公司,负责瀚天物业的建设、经营和维护。北约村的例子说明,在土地升值的前景诱惑下,村集体对于产业升级是具有内在动力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符合各方利益的模式,让多种资源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交汇,从而迸发出最大能量。瀚天开发的成功经验,则让人对政府在此中的角色定位有了更具体的期待。一言蔽之,政府既要做好协调、规划、引导的职能,又要学会运用市场机制,深度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建设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其中政府对自身定位的权衡把握极为关键。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李贻伟就曾表示,过分迷信市场力量,不利于一个区域的长远发展。政府应该通过合理规划,运用适当的经济调控手段主导区域发展。但是,政府通过规划和经济杠杆来主导区域的发展,不等于要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政府可以重新组建一批公有控股的企业参与市场化行为,但不是要原来国有企业的运作模式,而是“借鉴市场化的管理,公有投资,企业化运营”。果真如此,曾以“无为政府”而名扬天下的南海,是否将走出另一条产业、城市与环境互动发展的新道路来?产业社区五大目标1.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从原来在集体土地上建厂房、发展工业的片面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发展现代产业为动力,带动农村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结构、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全面城市化。2.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从原来“村村点火、
本文标题:产业社区探索中国城市产业双升级之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7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