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0-1-1缅泰皇家珠宝版权所有1玉器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主要的玉料有石英岩、软玉、岫玉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新石器时代玉琮(良渚文化)三叉形器(良渚文化)新石器时代玉龙(红山文化)鸟嘴玉龙(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玉猪龙(红山文化)玉箍形器(红山文化)商代玉器商代晚期到战国玉器的选材以新疆和田玉和其他玉石并用,和田玉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gui)、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商代玉器玉簋(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跪坐玉人商代玉器殷墟妇好墓玉熊殷墟妇好墓玉凤俏色玉鳖商代晚期玉象商代晚期两周玉器西周玉器有如下几点主要特征:强调对象的主要特征并加以夸张;以片状平面玉雕为主;造型单纯简练;用线遒劲流畅,生动自然。总体来说,西周玉器给人以简洁明快、潇洒飘逸的美感。春秋战国(东周),王室衰微,诸侯逐鹿,思想上诸子学说争鸣,社会变革加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君子比德于玉”,提出玉含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德,将君子、玉、德三者联系在一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如果说原始社会后期玉被神化,奴隶社会玉被等级化,到春秋时期则玉被道德化、人格化。两周玉器春秋玉器早期仍继承西周作工而有所变化,但其典型风格是器型小巧、纹饰细密,盛行夔龙首纹、涡纹等,浅隐起为主。战国玉器以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所出为代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精湛。纹饰以云纹为主,采用隐起、镂空、阴线、单面或双面雕等多种工艺技法。综观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的中原玉器,与西周相比判然有别,其器型变为华丽繁缛,在装饰上肢解整体,将其局部加以抽象化,演变为细密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金缕”玉璜(曾侯乙墓)凤鸟形玉佩(三门峡虢guo国墓)龙形玉佩三组。造型、玉质各不相同,通体阴刻卷云纹。缀玉覆面。(西周玉器)出土于墓主人头部,由79件形制各异的玉件组成。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出土。汉代玉器汉代到明代玉料以和田玉为主,另外也有独山玉、岫玉的使用,和田玉多为诸侯用,独山玉、岫玉多为民间使用;汉代玉器遍布全国。考古出土的比较有影响的有: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山东巨野昌邑哀王墓、江苏徐州楚王墓、广州南越王墓。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玉、岫岩玉和部分蓝田玉。主要有以下特点:1)丧葬玉是汉代玉器中较有特色的品种;2)玉印比较流行;3)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工艺水平的是各种陈设玉;4)雕工上:雕刻手法多样,精雕细琢;5)纹饰上:出现了异兽灵物图纹金缕玉衣(西汉中期)(河北满城陵山二号墓)圆雕跪姿舞人(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玉仙人奔马(西汉)(陕西咸阳汉元帝遗址)玉蝉汉代玉龙螭纹洗汉代青白玉辟邪汉代唐代玉器唐代玉器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的,由汉代玉器的延续,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孕育,逐渐趋向写实,呈现出一种饱满、健康、蓬勃向上的力量。玉器的品种和数量与汉代相比,礼仪用玉和殉葬用玉大大减少,精品极少见到。饰玉方面:新增玉带、玉飞天。陈设及实用玉器:新增玉佛像、玉观音、玉人、子母狮、玉笔山等,玉鱼、玉龟、玉器皿、玉梳背等。纹饰及图案脱胎换骨,出现全新的纹饰及图案:造型及工艺:造型及图案多写实,题材广泛;器表用大量阴刻线表现细部特征;有强烈的雕塑感。玉飞天唐代玉器玉鸟衔花佩唐代玉器玉饮酒胡人纹带板唐代玉器玉花卉纹梳背唐代玉器宋代玉器宋代玉器有如下特点:1)主要品种有仿古玉器皿、玉剑饰、玉礼器、实用玉文具、玉器皿、玉动物、玉带钩、带纹、嵌片、玉坠。2)花纹、装饰题材主要有:花鸟组合,单一的花、鸟、鱼、龟图案,各种动物如螭、龙等图案,纹饰有卷草纹、水波纹等,人物以执花童子最为多见。宋代玉器双鹤衔草佩青玉双鹤佩宋代玉器玉举莲花童子宋代玉器玉鱼莲坠宋代玉器玉孔雀衔花饰宋代玉佩宋代辽、金、元时期玉器辽金元玉器在继承唐宋玉器的基础上表现出民族化、地域化、生活化的独特风格。1)玉材:辽代玉器绝大部分采用新疆和田玉制作,玉材以和田羊脂白玉为主,兼用和田青玉、青白玉及少量玛瑙。2)工艺:从工艺特色看,辽代玉器继承了唐代以来的制玉传统,因材施艺,设计巧妙,加工精细。全面应用了唐代的园雕、镂雕、片雕、浅浮雕、俏色等琢玉工艺和用阴刻线表达细部特征的表现手法。3)造型:在造型上辽代玉器造型不拘一格,神态自然,创作题材选自常见事物,写实性很强,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价值。辽、金、元三个朝代,玉器风格主要表现在:其一,玉器种类的一致性。以装饰性玉器为主,观赏陈设器、礼仪器、动物器、文房器、实用器为辅的种类内容是共同的特点,重视装饰玉器的造型、纹饰、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其二,工艺方法的一致性。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玉器加工工艺上反映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表现出北方琢玉,刀法简洁大方,粗犷刚劲有力,生动传神。并以多层镂雕玉器为主,具有代表性、民族风格的是“春水玉”和“秋山玉”。其三,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辽金元玉器总体艺术风格密实紧凑,刚劲俊伟,沉稳浑朴,蕴含一种精神力量。“形式简练者,内容复杂”。春水玉佩金代春水玉佩元代金·青白玉镂雕春水玉佩金·青白玉镂雕秋山玉嵌饰元代渎山大玉海(酒瓮)玉海东青啄雁饰金代明代玉器明代玉器明代玉器在工艺上大体可分两种类型。陈设品、实用器皿及一部分佩饰。其造型厚重、稳定,器壁较厚,装饰手法也比较单纯、雕琢纹饰粗率,阴线纹“入刀”深重,虽朴厚明快,但失于粗糙。因而有“糙大明”的谑称。明代玉器的纹饰和装饰手法,前期受花鸟画和织绣品,雕漆等工艺品种的影响,流行花鸟图案的折枝花卉的造型。明代玉器装饰的另一特点是纹饰多取写实手法表现,注重纹饰形象的细部刻划;治玉特别重视作品的完整性;即使小件玉作,凡外露部位大多要作整形及抛光处理。明代玉器工艺成就的代表首推子冈玉。玉人物龙纹磬,明中期玉组佩,明晚期玉八出戟方觚,明代玉双管式笔插,明代“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明代玉八仙纹执壶,明代清代玉器清代:和田玉占垄断地位,其次是岫玉、独山玉,但到了清末,翡翠大量涌入,和田玉逐渐变少。1)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2)清代玉器在制作上重视选料,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3)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镞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和田青玉大禹治水山子,故宫博物院藏和田青玉会昌九老图山子,故宫博物院藏白玉羊首耳瓶,清代青玉双连尊,清代玛瑙桃椿双孔花插清中期故宫博物院藏翠雕人物山水图山子清中期故宫博物院藏近现代玉器中国玉雕技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探索与积累,在北京、扬州、上海、天津、广州、南京等地,相继成立了玉雕工场、工厂,并形成了“北派”、“扬派”、“海派”、“南派”等四大流派。1、北派:京、津、辽宁—带玉雕工艺大师形成的雕琢风格,以北京的“四怪一魔”最为杰出。2、扬派:扬州地区玉雕所表现的独特工艺。“扬派”玉雕讲究章法,工艺精湛,造型古雅秀丽,尤以山子雕最具特色,碧玉山子《聚珍图》、白玉《大千佛国图》、《五塔》等,都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3、海派: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玉雕艺术风格,“海派”以器皿(以仿青铜器为主)之精致、人物动物造型之生动传神为特色,雕琢细腻,造型严谨,庄重古雅。代表人物———“炉瓶王”孙天仪、周寿海,“三绝”魏正荣,“南玉一怪”刘纪松等人的玉雕,更是海内外艺术爱好者、收藏家众口交誉的珍品。4、南派:广东、福建一带的玉雕。由于长期受竹木牙雕工艺和东南亚文化影响,在镂空雕、多层玉球和高档翡翠首饰的雕琢上,也独树一帜,造型丰满,呼应传神,工艺玲珑,形成“南派”艺术风格。红珊瑚六臂佛玛瑙玉器绿松石武当朝圣图玛瑙虾盘古代制玉工艺制玉领域最大的变化是制玉工具的进步。过去靠双脚不断地登踏制造动力,现在换成了电动马达,过去切磨工具一分钟转几百转,现在一分钟能上万转。手工制玉虽更温润但其费时费力是难以想象的。故宫博物院玉器馆有《制玉图》一套,是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玉作图》,共12副。制玉图风格写实,记录描绘出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绘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一、捣沙和研浆在这图里,站着的玉工用手拿着杵,一下一下的用杵去捣,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好像炒菜锅样的大筛子,筛子的底有细洞,可以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可以把石沙按照颗粒大小分类。院子里还有木桶、木盆和毛刷,是将筛好的沙再用水泡着,泥巴之类的杂质就会随着水漂流出去了。经过捣沙和研浆的程序,就可以得到颗粒均匀的石沙。这些沙是用来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所以就叫做「解玉沙」、「磨玉沙」。二、开玉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开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别的石头削掉。在这张图里,有两个玉工,坐在大树下的凳子上,两人之间用木架架起了一个大玉璞。他们个拿着「大法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的拉着这个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只是一条钢丝。钢丝是割不动玉的,所以在树之上挂着一个茶壶,壶底有洞,壶里庄的是黑石沙和水。混着黑石沙的水滴,一滴一滴的滴下来,滴到玉璞上,增加了大法条锯的锋利度。这样来回的摩擦和切割,才能把玉皮子切掉。三、扎碢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粗具雏形。玉工坐在「旋车」前,旋车上架着的工具,结构颇复杂。这组工具适用长木棍(又叫木轴)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钢盘,这个钢盘就叫做「扎锅」。钢盘的周缘很薄,像刀口一样非常锋利。木轴上缠绕着两根绳子,绳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这两片木板叫做「登板」。操作的时候,玉工的两只脚轮流踏着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旋转。玉工用左手托拿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刃边。桌子的一端放着一个盛了水和红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浇在玉料上。坚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转而锋利的扎边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块或方条。四、冲碢利用「冲碢」这种工具,把方块或方条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份,「冲」成圆。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又叫做冲碢),配着和了水的红沙,慢慢冲去玉块上的方角。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五、磨碢利用「磨碢」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锅」有些相似。但扎锅是薄而锐利的,而磨锅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六、掏堂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出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梃」。此时就得由最富经验的老师傅振锤取出玉梃,因为如果力道不对,不是玉梃取不出来;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着,再以弯形的扁状的锥头慢慢琢磨,搯空玉器的内膛。七.上花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轧碢,又称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纹。不同的轧碢形式会留下不同的线条。例如,中厚缘锐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线条,往往
本文标题:10加工工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9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