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景点导游词详细最新4篇
景点导游词详细最新4篇这里是历史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古老的建筑与壮丽的山川交相辉映,游客可在此感受文化的深厚底蕴,欣赏美丽的风景,流连忘返。以下是网友分享的景点导游词详细相关文档,供您借鉴参考!景点导游词详细【第一篇】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很荣幸陪同各位游览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宫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61年,国务院公布沈阳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中心,即沈河区沈阳路。初建时叫“盛京宫惋,清迁都北京后又称”“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并被尊为”国初圣迹”。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建和使用过的宫殿。清世祖福临也在这里继位称帝,改元”顺治”,并于当年入关,统治全中国。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11次“东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驻跸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并有所扩建。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也是清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今天,故宫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各式建筑90余座,房屋300多间,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沈阳故宫按其自然布局和建筑先后,可分为三路,即东路、中路、西路。东路建筑以大政殿为主体,辅以十王亭及銮驾库,是故宫的早期建筑,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所建;中路建筑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内宫阙,以崇政殿为主体,包括大清门、凤凰楼、清宁宫等建筑,主要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所建;西路建筑以文溯阁为主体,包括戏台、嘉荫堂和仰熙斋等,建于清乾隆年间,即1781年至1782年。嘉庆时期,沈阳故宫又有部分增建和扩建,以后经屡次维修,始成今日之规模,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好,大家请跟我一起走进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中路】我们首先参观中路建筑。中路建筑自成体系,三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这些建筑虽然保持了满族建筑的特色,但受汉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是满、汉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汇,并真实地记录了皇太极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大清门,也就是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五间硬山式建筑,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按规定,文武群臣候朝时,只能站在门内或门南,东西对面而立,而不许“背惋”(背向北)或“面阙”(脸朝北);当官员们升迁调任或者是获罪恩免时,都要到这里遥向门北的祟政殿叩谢“天恩”。当年,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祖大寿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门前谢罪请降,候旨传召,受到皇太极的接见。大家请跟我来,这就是故宫中路的一进院落。正中是崇政殿,东有“飞龙阁”、“东七间楼”,西有“翔凤阁”、“西七间楼”。飞龙阁、翔凤阁都是二层,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里面陈列着乾隆东巡时带到故宫的乐器,陈列分为三组,即丹陛大乐、中和韶乐和卤簿乐。我们看到的东面的那个院落是“祖庙”,它是爱新觉罗家族祭祖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所以也称“太庙”。请前行几步,面前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崇政殿,也叫“正殿”,我们常称它为“金孪殿。它建于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636年皇太极的登基大典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并把国号由“金”改为“大清”。1644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时都是在这里临朝听政。我们走过去看一看。祟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栏杆。大家请往上看,崇政殿的外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顶的黄琉璃瓦绿剪边,是墀头、搏风、螭吻、山顶、殿脊等处的五彩琉璃构件,以及浮雕的各色行龙和奇花瑞兽,它们把整个大殿装点得庄严、高贵、肃穆、富丽,十分悦目,非常壮观。这种装饰形式还使用在殿前的大清门和殿两侧的左有翊门,反映出设计者尽力使皇宫殿廷主要建筑绚丽华贵的审美心理,这也是沈阳故宫的建筑特色之一。崇政殿建筑的另一个独具匠心之处,是前后1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头梁部位做成龙形,龙首从柱头探出,两两相对;而龙身则穿过廊间直通殿内,彷佛群龙从大殿飞腾而出,极具装饰效果。此外,方形的檐柱、覆莲式的柱础石、殿门上方莲花如意蜂窝状的木装修、柱顶的兽面纹饰等,与大政殿的同类装饰一样,都来源于藏传佛教的建筑艺术,体现出了多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我们来看看祟政殿里面。现在的格局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面貌。殿内顶棚为“彻上明造”,没有装饰天花,椽间绘满飞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玺彩绘”,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殿内明堂设有堂陛,前为金龙蟠柱,柱后有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金龙宝座,宝座两侧有鼎式香炉、轩辕镜和太平有象等装饰之物。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殿前的大月台。台东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西南有“嘉量亭”,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月台上还设有四口大缸,都盛满清水以防火灾,古代称它是“门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镇火灾,所以又称作“吉祥缸”。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每到冬天要给缸穿上棉衣,并在缸底点燃炭火,用以防冻。请各位走下大月台。崇政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组建筑群,俗称“东所”和“西所”,都是乾隆十年(1745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成。东所是清帝东巡盛京时皇太后居住的行宫,包括颐和殿、介祉宫,宫后另有敬典阁,是藏(玉牒)的地方。西所是皇帝东巡时办理国政和居住之处,包括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宫后另有崇谟阁,是存放《清实录》、《满文老档》等典籍的地方。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中路的二进院落。东面是师善斋、日华楼;西面是协中斋、霞绮楼,都为硬山式建筑,青布瓦顶,前有出廊,是一个过渡性院落。其中的师善斋和协中斋是皇帝东巡时皇子的书房和寝所。在古代宫殿建筑中经常提到的“前朝后寝”,对少数民族满族来说,到皇太极时期已初步形成。从大清门到凤凰楼可以说是外朝,而由凤凰楼到清宁宫便是皇帝起居生活和后妃居住的内廷了,这与努尔哈赤时期的“宫”与“殿”分建两处截然不同,反映了满族在向汉族文化学习过程中有了明显的质的进步。眼前这座高大的建筑就是凤凰楼,它与崇政殿同期建成,原名叫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清入关之后,曾用以存放帝王像、行乐图及清初十宝。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改成今名。凤凰楼建在约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共三层,为三滴水歇山式建筑,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连接台上、台下的通道。凤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当时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并被列为盛京八景之一。请各位抬头看,凤凰楼正门上方悬挂着“紫气东来”金字横匾,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大清朝国力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的盛京来的,表达了清代帝王对祖先创业之地的顶礼膜拜。关于“紫气东来”,出自“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传说当年函谷关令尹喜夜梦次日清晨老子要路过函谷关,于是非常惊喜。第二天天没亮便清扫庭院,登上城楼,焚香相迎。不久,果然老子骑着青牛,在冉冉紫气缭绕下,伴着仙乐来到此地,为他写了“五千字文”,这便是道教圣典(道德经)。其实这是借道家语来说明北京的大清帝国是始于东方的盛京皇宫。请大家随我上台阶,走进这故宫中路的第三进院落,一睹当年神秘的清帝后宫色彩!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便是皇太极和后妃们的生活区。正北面是清宁宫,清宁宫的两侧有东西配宫。清宁宫原叫“正宫”,是五间十一檩硬山式建筑,是沈阳故宫中最具满族住宅特色的建筑。门开在东面第二间南面。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正中隔一间壁,把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南北各有火炕,又称“龙床”。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就在南炕“端坐无疾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西四间是举行家祭的神堂及会见、宴请亲眷的厅堂。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称为“万字炕”;东边开门,形如口袋,称为“口袋房”。清宁宫的烟囱在清宁宫后面,从地面垒起,略低于房脊,从正面看不见,非常有特点,一会儿再绕过去看。这就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萨满教是过去满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原始信仰,人们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祈祷消灾避祸,国泰民安。清宁宫和满族民居一样,在西墙正中供奉神龛,前面摆放供品祭器。举行祭祀时按例要杀猪献神,参加者同吃“福肉”,门间北窗下的两口大锅就是煮肉用的。室内还悬挂着当年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在此祭祖时题写的匾额和诗句。除了在西屋杀生、祭神,还要在室外祭天。院内东南角的这根朱红色木杆就是祭天用的“索伦杆”,满族人称它为“神杆”。顶端有锡斗,里面放五谷杂粮或猪的杂碎,以敬乌鸦,这反映了满族萨满教的灵禽崇拜观念,同时也和乌鸦救主的传说有关,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清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都是皇太极和妃子们的居住之所。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崇德三年(1638年),清世祖福临就出生在永福宫。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6岁的顽童福临在乳娘和侍臣的扶持下,走出永福宫,下凤凰楼高台的石阶,到崇政殿前登上龙辇,出大清门,再到大政殿举行登基典礼,开始了做皇帝的生涯。第二年,清军入关,福临成为清王朝统治全国的第一个皇帝。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极称帝后册封的五宫后妃全部来自蒙古草原,其中永福宫的庄妃是清世祖福临的母亲。这位科尔沁的蒙古女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除了辅弼过夫君皇太极以外,尤以辅佐她的儿子福临(顺治帝)和孙子玄烨(康熙帝),成就了大清基业,成为清初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女性杰出人物。在皇太极之前和之后,满族皇室与蒙古部落的通婚一直不断。这不仅是因为满、蒙两个民族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由于清朝崛起之初,巩固满蒙联盟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清初帝王的婚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为清朝的逐步强大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参观到这儿我们可能想到,在北京紫禁城里,前朝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而后妃们的生活区即乾清宫、坤宁宫却相对低矮得多。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则与北京故宫恰恰相反,大政殿、崇政殿台基都不足两三米,而帝后寝宫却居高临下。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这是满族的习俗。满族先人曾是一个以游猎为主的山地民族,长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渐形成了代代相传择高而居、把山寨首领的住宅建在地势最高处的生活习惯,因此沈阳虽然地处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台,在高台上建寝宫。同时也是为了防御和安全的需要。清入关前,后金国家一直处于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满族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时时受到威胁,使他们不论在心理上或现实中都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而后宫建在高处,随时可以登高远眺,全城景物可尽收眼底,敌情也不例外。这样就出现了沈阳故宫“宫高殿低”的建筑特色。眼前这个平地而起的烟囱,是沈阳故宫里惟一的一个烟囱。它不是附建于山墙之上,而是在距离墙不远的地方建起,好像一座小塔。当年设计这个烟囱时,颇费了一番心思。工匠们将宫内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沟,上面盖上方砖,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烧火的灶门,所以宫内既取了暖,又不受烟熏,由此可以充分体会到满族建筑的精妙之处。宫中把这种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称作“暖阁”,清宁宫的东暖阁就是这种结构。因为皇宫只有这一个烟囱,所以皇太极下旨,盛京城内所有的烟囱都不得高过它,这就叫“大清朝一统天下”!这里取“筒”的谐音。各位游客,参观了故宫的中路建筑,接下来我们去参观东路建筑。【东路】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的东路,首先看一看这里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从建筑形式上看,正中的八角大殿和两侧的方形旗亭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帐殿”依次排列在宽阔的广场中。满族早期狩猎和行军时,类似蒙古包的帐殿就是驻扎的临时房屋,这些建筑
本文标题:景点导游词详细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99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