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800字]出路观后感【推荐4篇】
[800字]出路观后感【推荐4篇】影片深刻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追寻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挣扎,令人深思,启发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出路观后感相关文档,供您借鉴参考!出路观后感800字【第一篇】纪录片《出路》由中国导演郑琼执导,跟踪拍摄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少年,历时六年追随三位主人公,记录下他们的梦想与当代中国(2009-2015)现实的碰撞,向观众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阶级的中国年轻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成长故事。《出路》的主人公有三位,分别是12岁大山女孩马百娟,19岁复读生徐佳,辍学在家的17岁北京少女袁晗寒。这三位主人公里,马百娟是社会底层的极端个例,我将用她作为参照人物,分析导演如何用三线对比的叙事结构展示三位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一,马百娟的两次希望破灭马百娟的希望来源于义务教育和纪录片镜头。马百娟,一个被教科书植入理想的大山女孩,老师拿着教科书描绘城市的图景,小学课本教她用一盒彩笔去勾画梦想,义务教育给予她理想,给予她做梦的空间与权利,当她昂首挺胸地走在上学的路上,当她捧着教科书坐在玉米地上,当她在课堂上朗读课本时,她对未来充满希望。当马家在政府的帮助下条件得以改善时,她被放置在了乡镇中学,脱离了只有两个学生一个老师的大山小学,进入充满竞争的中学后,马百娟才意识到自己与同龄人的悬殊差距,她的梦醒了一半,她丧失求学的志气,主动要求辍学。大山里的教育教会她做梦,大山外的现实社会击碎了她的`美梦。所谓理想,在马百娟身上只是梦中的呓语,梦醒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马百娟的第二个希望来源是纪录片的摄像头。在纪录片开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底层的马百娟是三个主人公里精神状态最好的,纪录片一半的内容里,马百娟都以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出现,比起被复读焦虑压迫的徐佳,迷茫辍学的袁晗寒,她眼里的光和快乐显得难得可贵。她或许以为被摄像机关注的自己一定是个特殊的个例,或许这个摄像头的存在会令她出名,会给她带来利益,带来机会,所以她眼里有着和其他同龄人不一样的光芒。试想一个青春期的女孩,能成为摄像机里的主角,这确实容易给人造成炫目的幻想,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独一无二,马百娟也曾以为自己独一无二。马百娟再次出现在镜头里是三年后,这时的她已经没了小时候的精神面貌,没有了乐观与快乐,眼睛里出现了类似复读时期徐佳的迷茫与麻木,她凝视镜头时,眼里已经没有充满希望的光亮,只是一种失望的凝视。她认清了现实,开始回避镜头,而她的爷爷也拒绝继续被拍摄。最开始,马百娟的爷爷愿意让导演的摄像头存在,是因为他以为导演是共产党派来的。在这三年时间里,共产党给了他们房子,给了他们温饱,共产党是能给人带来美好新生活的。马百娟也曾这样期盼过,期盼这个“共产党的摄像头”能改变她的命运。没有了共产党的信任背书,这家人对镜头充满排斥,要求导演支付两万块才能继续拍摄,导演没有支付这笔钱,马百娟的第二个希望来源终于也破灭了。马百娟面对的现实就是中国社会里大多数大山女性的现实,她在影片里的结局是一行字幕,16岁,嫁给了表哥,她被家中重男轻女的观念提前放弃,小小年纪成为妻子,再成为母亲。课本里勾勒出来的对城市的幻想,给了这个大山女孩对外的向往,摄像机的存在为她种植了遥不可及的理想,最终全部被现实击垮。二,徐佳与袁晗寒:生存与体验生存19岁的徐佳在高考失利后选择复读,经历了大部分普通人在高三阶段都会经历的迷茫与焦虑,家中的观念也是唯有上大学才有好出路,他比马百娟幸运,家里人支持他复读,支持他考上大学。如果徐佳不是男生,而是女生,同时有一个哥哥,他的家庭还会这样支持他继续复读上学吗?这个答案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其实很好窥见。徐佳最终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在择业时通过不断地竞争,最终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经过奋斗,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在徐佳的身上,他已经完成了他人生中力所能及的逆袭之路,他在这个社会博得了生存的空间。袁晗寒是三个主人公里家境最好也是最叛逆随性的一个,在她身上,没有马百娟那样的生存压力,没有徐佳那样只能靠高考才能改变命运的压迫与焦虑。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袁晗寒出生就在罗马。她可以在青春叛逆期选择辍学来开咖啡馆,仅仅只是为了体验生存。她可以在最宝贵的16岁无所事事几个月,可以舒适地在北京胡同边画画写字,拥有一位开明的母亲,不会给她施加任何压力,有天生的艺术细胞,可以轻松地考上自己的梦校,在留学期间收获爱情,回国时可以在上海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最终她成为了一名艺术家。全片她的挣扎只体现在精神的空虚上,她追求的是自我实现这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是马斯诺需求层次最高一级,她不需要去操心其余的问题,因为她生而在罗马。徐佳只有实现阶级跨越,或许能让他的下一代成为袁晗寒。而对于马百娟而言,袁晗寒的人生早已超出马百娟的认知,是马百娟连梦里都不会梦到的,马百娟的梦想还局限在一个月一千块工资和给家里种粮食,在她主动辍学选择16岁就结婚生子时,她的人生已经被定型,观众已经可以预见她的未来。三,结语导演将三位主人公的成长线交织在一起,阶级之间的差异形成鲜明对比与强烈的撕裂感。当徐佳通过高考逐步改变命运时,马百娟已经在考虑辍学结婚,而袁晗寒已经出国留学走上艺术家之路。这三位主人公被放置在一个纪录片里或许是他们人生中唯一的交集,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有相交的点,就像中国社会现实环境中,阶级划分明确,且极难打破界线,产生交织。出路观后感800字【第二篇】最近《出路》《村小的孩子》两部纪录片火遍灵宝大地,实验二小的师生和家长也深深被剧情所吸引,1500余名学生,2000余名家长,90余名教师的寒假生活,在两部纪录片陪伴下以点窥面,温润心灵。教师:在教育中我们要“启智”还要“启志”《出路》中三位不同的主人公代表着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马百娟、袁晗寒就如同《村小的孩子》一样,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但是,两人的人生出路却截然相反,究其原因“启志”比“启智”更重要,这是李田老师在观影后最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外,我们还要肩负起对家长、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调动起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与动力,让家长成为孩子教育路上的合伙人......家长:孩子的教育我们不是旁观者作为农村的家长通过观看两部纪录片对我触动很深,以前总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我们家长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配角,通过两部纪录片彻底颠覆我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家长素养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一定要多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建立平等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与鼓励中成长。学生:路在脚下拼搏方可不负韶华对于两部纪录片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其中深意,作为普通人的袁晗寒成为了学生不懈努力向上攀登的榜样,大家也深刻地认识到读书是鲤鱼跃龙门的有效途径。出路观后感800字【第三篇】今天在上班的空隙时间突然打眼到了一部记录电影,名字叫做《出路》。郑琼导演的作品。他跟拍了不同家庭出身的3个孩子。第一个甘肃山沟沟里的小女孩马百娟,第二个湖北的高三复读生徐佳,第三个家境优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这三个出身各不相同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完全不同的境遇,虽然或者完全不同的生活,但他们在自己人生转折点上都做除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选择马百娟在16岁时,她嫁给了表哥作为自己的出路徐佳则是高考、工作、结婚,这是他的出路袁晗寒高中退学后,去国外留学,毕业后开了一个艺术投资公司,这是他的出路其中最令我感触的几个点分别是马百娟早上起床后掰了几块馍用热水就着当早饭然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黄土高坡崎岖的山路上她像一只小兔子一样奔奔跳跳…放学回到家后一个人做了猪食提着小桶去后山喂猪…16年西北山区小孩子的一天徐佳复读三年,小学文凭的妈妈干着苦力活来维持他的学业,他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去他爸爸的坟前给他看一眼,可考上大学等待着他的却是迷茫…他卖过保险,做过流水线工人,当过工程师,他一直寻找着自己的出路袁晗寒喜欢画画,高中辍学迷茫的她靠着妈妈的帮助在北京郊外开了一家咖啡店,后来只身去往德国,停滞一年后考上了自己原本喜欢的大学,大学期间像丢了自己的钱包这种对一个学生来说无法弥补的意外也被她和她妈妈在聊天中一笔带过…上学期间走遍欧洲,后来回了北京也顺理成章的创业剧中就像徐佳说的,我知道我们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但我们可以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片后我了解到,导演郑琼给徐佳讲过袁晗寒的生活和选择,包括她的个人作品。徐佳表示他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接受这种不公平,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下一代会达到袁晗寒的状态。但相比马百娟,他说他要好很多。导演也问了袁晗寒,问她怎么看,她拥有这么多机会,可以走遍欧洲,而其他人不行。她说她在出生的时候,也不能站在天上看,哪个好她就选哪个。而对于马百娟,她对另外两个人的生活完全没有兴趣。的确,出身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小地方的一个企业可能加起来也没一个一线城市的家庭有钱,我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决定自己孩子的出身。记得初中班主任和我们说过的一句话:你们现在包括将来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给你们的孩子获取一个更考前的起跑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不是一句不理智的空话。虽然很夸张,你可能听了会感到厌烦,不屑。但是只要有人去做了,而你却没做,那落后的距离要是一辈子没赶上,可能几辈子也追不回来……所以趁现在孩子还没出生,你的阶级还没有完全固化,尽可能的去争取吧…出路观后感800字【第四篇】贫穷,对一位出身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多少熟悉的词,走出大山,只要踏入了城市那一步,就会在无数个梦里,梦见自己睡在城市的草坪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你有,我有,家庭贫穷的男孩、女孩也有,都说付出总会有回报,那他们的付出却换来了什么呢?纪录片的内容主要讲了三个主人公,弘博软件机构王振祥,断手妈妈的女儿王盼,还有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的毕业生万超,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虽然还有一年多才能真正的接触社会,但是经过看完这集纪录片后,又学到了很多,其中毕业生万超的情况和即将要毕业的我们情况差不多,他在找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也是我们以后的缩影,这也让我瞬间产生了很多想法和共鸣。高考那无烟的战场已经离我很久了,可是在纪录片中又让我感到了沉重的压抑,考场外面全是充满期待和盼望的父母,他们焦急的等待着,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微笑的走出考场,断手妈妈的女儿王盼,这个来自大山里面的孩子,即使很努力,也会因发挥失常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妈妈的残疾,爸爸的辛苦,房屋的残破,支撑整个家庭的希望,就是王盼能够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给家庭减轻负担,可是388分的成绩毁灭了全家人的希望,世上最爱我们永远是父母,不管有多苦,他们总是时刻为我们着想,同样王盼的父母也是,他们付出自己的努力去供女儿念书,就是为了让女儿学到知识,走出大山。纪录片的第二个内容讲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私立教育机构,他们总是打着教育的幌子,去做事,但是当他们卸掉光环后,全是黑心的企图,因为他们没有良心的欺骗,断送了多少学子的前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网络上会经常看到和听过类似的教育讲座,有时也会被他们慷慨激昂的话震撼,现在反过来想一想,并不是所有的讲座都是真正为我们着想,片中讲到一位老师王振祥,说了他们中一些招生内幕,看的过程中,好想去骂他们,什么叫做把他们忽悠进来,再把他们送出去,中间也不管他们的死活,只是去骗那些贫困农村大学生的钱,来满足自己的金钱欲望,我现在还是一名大学生,也没什么社会经验,但是总会有这个观点,我们每个人做事都要凭着自己的良心去做,当教育真的变成一个产业之后,那也许真的是社会一种悲哀吧。记录片的最后一个内容讲的是武汉大学珞珈学院一名叫万超的毕业生,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大学生,朴实的外表,平常的家庭,虽然扣上了武汉大学的头衔,但是找工作还是到处碰壁,对于万超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呆呆的,虽然会说好,会与人沟通、交流。但是感觉还是很可怜,值得同情,他学的是国际交流与贸易这个很热门的专业,但看起来找工作还是不被人家看重,看到万超这样,自然就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是快要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和他比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学历低,学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那些本
本文标题:[800字]出路观后感【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00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