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近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正式发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鉴此,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组,近一年来持续开展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系统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拔尖计划”“强基计划”“101计划”……一个个培养计划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一项项与高校科研密不可分的关键技术助力大国工程纷纷“亮相”;一节节慕课“出海”,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生,引入中国大学的课堂……高校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202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3年的60.2%,高等教育进入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2024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此外,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面对人口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与国际竞争新形势,如何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如何深挖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如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量质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竞争。2009年,拔尖计划启动实施。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姚班”、复旦大学“相辉学堂”、武汉大学“弘毅学堂”……新型育人载体百花齐放。16年来,我国累计建成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人才培养品牌不断“出圈”。随之相伴的还有“强基计划”“英才计划”。在计算机探索基础上,我国启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以课程、教材、教师、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小切口”,牵引教育教学模式“大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培养出1亿多毕业生,其中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在学研究生从172万人增加到388万人,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才、国家重大工程领域领军人才和拔尖创业人才,为提升国家整体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注入了强劲动力。科学研究水平实现跃升因路而生、因路而强的北京交通大学,不仅为中国轨道交通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还通过科研攻关、加强国际交流等方式,为擦亮高铁名片提供了有力支撑;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团队专注于高性能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成功构建了国际首个单根纳米线电子/离子输运原位表征平台,实现了单纳米基元电化学储能器件的重大突破……各高校纷纷围绕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领域的问题,充分结合资源条件和区位特点,发挥学科交叉与跨学科集成攻关优势,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目前我国高校建有60%以上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集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高校两院院士在全国院士总数中占比超过40%。服务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当前,世界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源源不断地涌现、新兴技术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各高校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开展国家战略导向的重大研究。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依托试验示范站和产业研究院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支撑小麦、苹果、葡萄酒、秦川牛、奶山羊等特色产业发展。郑州大学利用xx省在金刚石产业方面的优势,致力于服务国家超硬材料产业发展,与多个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研发出高纯度、大尺寸金刚石晶体的合成技术。该项目负责人单崇新教授表示:“高校汇聚着大量不同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有利于主动对接各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对外开放步伐更加稳健当前我国一大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以2003年上海软科首次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仅位列全球排名前200名至300名之间,当时我国仅有6所高校进入全球前400。如今,在2024年该排行榜上,内地共有203所大学上榜,其中13所位列世界百强,在其他国际上公认的QS、THE、U.S.News等大学和学科排行榜上,我国高校排名均取得了大幅度提升。“近几年,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科研环境越来越好,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院长李振洪,在英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十九载后回国。如今像他一样,选择归国发展的科学家比例逐渐攀高,其中不乏各个领域的学科领军人才。与此同时,我国已同183个建交国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与4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学历互认覆盖5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留学目的地国。“留学中国”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海外优秀人才来华留学。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实现国际多边互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快构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持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2.高等教育发展既要攀高峰又要补短板我国高校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既拥有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高校总体规模较大,但整体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区域、学科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还不够紧密,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高校在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方面,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同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高校肩负着重要使命,未来仍需持续深化改革,努力攻坚克难。高校在国家战略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方面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十分注重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避免高校走同质化道路,然而高校分类发展仍是一个难题。许多高校在类型、层次上的分工与协作尚未形成合理梯度,不少高校办学定位还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特色。首先,部分高校目标定位不够精准。高校在培养国家战略人才时,已逐渐聚焦到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力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其次,随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高校的学科调整与课程更新速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调整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前沿科技研究成果未能及时融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次,科研与教学资源不足。高校课程和教材建设滞后于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数智化、场景化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应用不足。实践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尚需提升,特别是在战略科学家和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上未能满足高精尖领域的人才储备需求。高校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力度仍有待加强高等教育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提升支撑引领能力方面各显神通,但是在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应对全球科技竞争、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等方面仍需向纵深发展。首先,高校在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贡献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在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的环节中支撑力尚不足,难以实现对战略性技术突破的高效支持。在6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基因生物技术、外空探测等新兴领域,高校的科技创新引领能力还需突破,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满足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上还有待提高。其次,科技创新组织形式仍不够完善。虽然高校汇聚了大量科研人才,但在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组织多学科大团队、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方面仍存在短板。高校科研力量未能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战略科技力量的体系化功能和实际影响力较弱,导致高校在推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再次,产学研协同不足。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多以短期项目为主,需要建设更为长期、稳定的协作平台。当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成果转化和利益分配方面仍需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机制尚不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制约了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实际贡献。高等教育区域发展还不够均衡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政府给予了高等教育资金和政策倾斜支持,处于东部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受惠于所在城市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水平等,发展势头较好。但中西部地方高校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仍较难相互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给不足、区域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紧缺、发展受限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首先,中西部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目前,中西部地区拥有高等学校1465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3%,专任教师71万人,占全国教师总人数的54%;在校生1334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57%,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水平大学数量和办学经费相对较少。其次,中西部高校在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高端科研资源布局上明显落后,学科平台建设仍面临较多困难。科研条件的不足进一步制约了中西部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中的作用。再次,由于区域经济水平较低,中西部不少高校虽然纷纷采取有力举措不断优化现有师资队伍,但因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方面还处于劣势地位,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亟待解决。3.加强“三个有组织”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要统筹好“三个有组织”,在加强科学研究、面向产业和区域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助力人才培养的功能;以创新链引领人才链发展,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科研实践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有组织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构建有组织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李曼丽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不乏有组织推进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培养“科学登山队”,从而有了核研院“二十三岁半”的传奇。未来,高等教育要有组织地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我国的人才竞争力。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与布局协调。要协同好科技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平衡好大学内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目标,建强特色专业,布局新兴专业,提高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提升高校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契合度。打破现有壁垒,贯通人才成长路径。从学科角度,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跨学科人才培养;从学段角度,推进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从主体角度,深化产教融合,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与顶尖科技企业人才培养的合作。面向未来需求,逐步完善前瞻性要素保障。高等教育要瞄准产业迭代前沿,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数智化转型赋能教学手段升级,创造性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院长郑泉水指出,进入数智时代,应尝试打破学段、学科、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以重大科研问题为牵引,会聚顶尖导师和有创造性天赋的学生,激发其创造天赋,助力顶尖创新人才培养与个性化发展。加强有组织的科技创新完善有组织的科研机制。高校在科研布局上,要强化传统优势领
本文标题: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421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