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在教授荣休仪式上的讲话
在教授荣休仪式上的讲话尊敬的x老师、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作为x老师的学生,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与大家分享我对他的学术生涯中转向的一点个人看法。回顾x老师多年来的研究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学术兴趣和方法论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丰富了他的研究成果,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由于x老师在二十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早期的研究焦点集中在纯粹的拉美历史问题上。例如,他在《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发表的《现代墨西哥社会持久稳定的原因》一文中,从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及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分析了墨西哥社会稳定的原因,旨在从历史角度为国家改革和转型提供借鉴,其中法律只是诸多因素之一,并未赋予特殊意义。同一时期,x老师的其他文章如《印度军队职业化探因与巴基斯坦军人干政的原因比较》、《巴基斯坦军人政治浅论》、《当代拉美军人政治撤退的原因》等,也遵循了类似的路径,专注于历史视角下的制度和社会现象分析。因此,这一阶段可视为x老师学术研究中的纯粹历史研究时期。但x老师并未满足于停留在历史研究的舒适区,而是迅速开始了学术转型。1997年7月,《齐鲁学刊》上发表的《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良性化的思考》一文标志着他首次尝试从历史转向政治哲学领域,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尽管该文仍保留了其历史思维的基本框架,但已明显涉足不同于纯粹历史的主题。同年12月,与李龙教授合著的《论结社自由》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新方向,成为这方面尝试的典范。在此期间,x老师并未完全放弃历史问题的研究,但这些成果开始有意无意地与法律相关联,如《墨西哥总统制剖析》、《法国律师与政治自由主义的产生》等。这种转型在他2003年出版的专著《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法治》中达到顶峰。该书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强调民主化过程中的权力制衡机制,并讨论司法独立、反腐败斗争及公民社会成长等议题,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路径,并提出建设性改革意见。这本专著不仅总结了早期历史研究的成果,也开拓了法治、平等、自由等政治哲学关注点。随着入职浙江大学法学院,x老师的转型步伐明显加快。2006年发表于《浙大学报(人文社科版)》的《农民•农民工•艾滋病——一种人权视角下的分析》,几乎完全脱离了拉美史背景,聚焦中国本土问题,批评传统疾病观,指出艾滋病不仅是生物学现象,更是社会不公的结果,反映了社会和谐程度的低下。这一时期的x老师更关注人权、平等、自由等法哲学和政治哲学问题,而非单纯的历史研究。因此,这一阶段可称为以历史视野为基础的法哲学、政治哲学研究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3月我的硕士入学面试中,x老师曾问及我如何看待如下现象:作为浙大法学院副院长,每次进校门都会被门卫敬礼,而一般老师则无此待遇。我当时回答说这违反了平等原则,因将法学院老师分为“当官的”和“不当官的”是不合理分类——现在想来这样一个问题本身也反映了x老师当时思考的基本理论背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x老师的学术范式主要围绕着历史视野下的法哲学研究展开。这一时期的论文如《艾滋病群体权利与残疾人权利并轨保护刍议》探讨了对艾滋病人的平等对待问题;《自由与平等关系析要》则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深入分析了自由与平等的关系。然而,有一类文章特别值得关注:如《土地改革的法理初探——基于财产权的社会功能学说》虽表面上与其他基于历史探讨法哲学问题的文章相似,但已蕴含着x老师研究转型的苗头——从纯粹的法哲学转向具体的制度研究。因为财产权的社会功能不仅是一个法哲学问题,还涉及具体的财产权制度建构。这种研究思路在x老师最近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中财产权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得到了延续。而2022年发表的《民法典评价的方法论——基于对〈智利民法典〉的解读》则标志着这一转向的定型。在这篇文章中,x老师以《智利民法典》为例,将民法典纳入政治与学术、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历史主义维度中考察,并从民族性与世界性、自由性与保守性的理性主义角度对其进行评估。这表明x老师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法哲学探讨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具体制度分析。德国法学家希尔根多夫曾指出,法学是一门惯性特别强的学科,其他学科的知识很难被法学所接受。然而,x老师的理论研究恰恰展示了他从历史学专业逐步适应并融入法学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x老师个人学术转型的体现,也为其他学科进入法学领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范例。x老师通过亲身实践证明了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与价值,为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开辟了道路。这也是x老师不可忽视的学术贡献之一。谢谢大家!在教师节荣休仪式上的发言各位领导、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8月29号,当我打开办公系统、看到学校文件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37年前的许多许多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真的在xx待了37年了吗?这听起来时间很长很长......但这快乐的时光对我来说可能只相当于在阳光明媚的星期五下午上一节微积分。1986年7月初来到xx,和亲爱的同事们朝夕相处的37年里,我感觉不仅仅是“育人”也是“育己”啊。首先,我很荣幸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同事,我会永远记得我们一起并肩的日子以及自己在工作中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其次,我也很荣幸去课堂上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一课一课地积累,他们教会我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与学生们的灵感灌输,帮我建造了一座桥,使我悟到了真正的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伙伴关系。只有我们老师能够看穿外在,深入内心,并能理解尊重学生所看到的,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大学作为学生们通往社会之前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大学老师对初心与使命的践行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责任,作为老师,我们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们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大学老师的初心与使命是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服务的。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老师们要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建好他们自己内心的“防火墙”,从而去应对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我们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利用研究和学术探究的优点,使学生们能够将重要的思维技能带到大学以外的追求中,大学毕业后既具备劳动技能又具备创业所需的社会能力。回顾过去,正如我们开场视频提及的一样,教育、学习是一种传承,可能表象一直在改变,正如我们数学的各种题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事物的内核与基础是不变的。今天我看到在坐的有许多年轻的同事,看到你们就仿佛看到了当年入职的自己。“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你们一定能更好地践行传承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培养出”进取,自信、富有创造力”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最后,请允许我再称呼大家“亲爱的同事们”,我非常珍惜这种称呼,我会想念你们的!
本文标题:在教授荣休仪式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42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