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机械化步兵班火力配置
机械化步兵班火力配置1.机械化步兵的应用范围机械化步兵诞生在二战,他们往往搭乘坦克、履带车等装甲车辆行动,到达战场后,伴随坦克和自行火炮等机动装甲平台发起冲锋,消灭试图接近的反坦克手,清扫和巩固冲击后的敌军阵地,并在城市、山地攻防战中和坦克配合作战。为了跟进坦克部队的机动速度,又出现了各种履带式轻装甲输送车,成为机械化步兵的专用承载工具。坦克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战争,一战中的堑壕战模式被推翻,战争的节奏大大加快,纯步兵已难以和装甲部队在开阔地交锋(除了中东战争中反坦克导弹刚出现时的那次“意外”,那次意外也就造成装甲部队的“合成度”再次跃升),装甲尤其是空中打击力量劣势的一方往往要退守优势地形(空间有限而复杂,坦克群难以展开,难以发挥火炮威力,难以提高机动速度,并暴露防御薄弱部位),并不时依靠自己的装甲兵作短促反突击,才能迟滞对方装甲铁流的冲击,所以现代战争中的激战往往复杂地形的边缘展开。二战后,东西两大集团的机械化装甲力量迅速壮大,专业化的步兵战车纷纷装备。在开阔地形上,步兵战车及近来发展的“坦克支援车”成为坦克的贴身保镖,步兵们已很难无法在重火力摧残下生存,更难以在开阔地依托平台就地防御(而PLA军演中十分常见,悲哉~~),必须搭乘车辆,跟进坦克的推进速度,尽量减少“裸体暴露时间”。但是,除了个别地区,战场并非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或沙漠,坦克遇到天然(山地、林地)和人为(城市)障碍,必然收拢队形、放慢速度,可视距离也大大缩短,这就给了对方反坦克武器发挥的空间。此时各种威武的平台反倒称为显眼的靶子,其重型武器也难以达到及时、全方面、高射速的火力反应,防御单薄的底部、侧面和背面也会暴露,这是就需要高密度轻火力予以保护。(注意上图的美军占位、姿势和视线方向!)在美军这些年的“非对称战争”中,野外开阔交战都成了一边倒的“地空联合打靶”,激烈的战斗往往发生在山地丛林和城市中,这才是机械化步兵得以施展的空间。甚至,经常出现步兵战车无重火力支援独立战斗的局面。有朋友说,中国仍是战略防御的态势,但可以不留情的指出,几十年来是PLA的海陆空军在抵挡着一度虎视眈眈装备精良的美苏大军吗?显然不是,而是二炮和国际形势本身!在美苏大战似乎一触即发的年代,中国不论军事、资源还是经济(围堵苏联)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棋子,是双方争取的对象,而既然PLA不构成对美(连台湾海峡都过不去,更别说跨太平洋了)苏(PLA步兵难以通过开阔地带到达苏联要害地区)的实质性威胁,谁又肯来进攻一个有核国家?若不是放弃野战而保存实力,何必掏空大山+上山下乡?即使到了现在,哪个国家会真的试图对中国进行占领性的大规模强攻?保持一定的战略威慑是不错的,但如果把思维死死的束缚在“打大战”甚至“核大战”的局限上,就会在“中间状态”应对失措,处处尴尬。(如果用“现实主义”的眼光去看待美苏冷战时期的几次核威慑,也不过是“战争游戏”罢了,是牟取个人和国家领导权威的“战略心理战”罢了,任何有理智的大国都不肯冒着人类全体灭亡的风险进行核大战。当然,除非原子弹只在对方领土上爆炸~~所以“专业化的精良的常规军队”+“高性能的核武器及反核武器(NMD)”才是攻守兼备的国之重器,数量型的军队往往只在维持治安上有些优势,但因为军队属性的制约,此类任务往往由武装和防爆警察承担更妥。)实际上,PLA在建国后得以发挥的惩戒性战争都是边界(高山大河是天然的稳定的边界,殖民者瞎画的那些不算~~)的复杂地形上,不论朝鲜、对印还是对越,北方强邻和PLA是两头怕,其他邻国都远比中国弱小,很难和中国进行大规模装甲对战。(也许印度还有可能,但不论是阿三的装甲部队攻占北京,还是PLA的装甲部队攻占新德里,都显然不太“现实”;虽然愤青们总嚷嚷要“东京大屠杀”,但以PLA的渡海实力而言显然也不现实,同样,鬼子冒着全体被“核平”的风险再次攻占北平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至于美国,连伊拉克都拖到现在还搞不定呢,难道会冒着至少沿太平洋基地百年基业被毁的危险来决战?)这就意味着,未来可能的中国陆地边界战争,多是以中小规模、高科技、惩戒性的。不论白皮书怎么写,中国已经事实成为一个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资本循环链条的畅通,不致陷入两千年来帝制王朝那种“完全的内循环经济”导致“资本堆积”造成“链条崩溃”的死结(被围堵的苏联同样陷入这个经济困境),就必然要经营自己的资源地和市场并保护渠道安全,也就会和老牌既得利益强国、地区强国、市场份额受影响国等发生或大或小的利益冲突。没有海外投送能力的PLA,就仍然会被冈比亚土酋之流嗤笑,甚至被海外势力控制的武装团伙劫杀外派人员。虽然现在还不致设想会发生美国入侵伊拉克那种大规模战争,但没有实力撑腰,没有达到力量相对均衡,就会处处受制于人。在此类可能发生的海外战斗中,也很难会是坦克装甲部队的对冲,也依然会主要发生在山地丛林和城市等复杂地形上,也依然是中小规模、高科技、惩戒性的。似乎,在这种交战场合时,机械化步兵和普通步兵相比并无太大的优势,这就要看车步协同度,即车辆平台要充分发挥:火力支持、防御支撑、运输工具、补给基地、指挥中心的综合作用,才能在战略机动优势的同时发挥战术优势,以达到战争目的,同时避免自身伤亡。“零伤亡”应该是任何军队的追求,只不过不能因为这个追求而压制战斗目的本身。如果PLA的预案仍是机械化步兵在平原展开,依然是在平地上依托平台就地防御,依然是战车进行反复大迂回冲击,那么,很遗憾的指出,这是在“玩命”,在作“无谓的牺牲”,并且难以适应未来战情需要。否则,真打起来,恐怕还不如久经阵战的“共和国卫队”。就算取胜,也是惨胜,难道俺们希望PLA去和土蛮们1:1的去拼数量吗?2.可能的作战方式因为必须要发挥机动装甲平台的优势,所以机械化步兵只要没有沦落为“平台全部被毁的轻步兵”,他们无论是进攻和防御态势,都将处于机动的攻击型作战,这是机械化部队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尤其在现代战争中,停滞的平台就是绝好的靶标(除非象以色列那样搞“重型移动堡垒”,也是欺负巴勒斯坦没啥重武器罢了),即使“撤退”也将是“转进”,而非就地定点防御,并在过程中不时做“短促反突击”和“大迂回反攻”。前面说了,当在开阔战场,机械化步兵是“有劲使不上”,只有到了复杂地形,才以他们为主力进行攻守防御。一般可分为三种战情:1.渗透式攻坚战:进攻指定目标,对手往往是对方“处于复杂地形防御态势的”“具有反装甲能力的”“轻步兵”。(注意上图4人小组的视线和武器指向!)2.车队遭遇战:车队突进/巡逻时无准备遭遇上述步兵的伏击。3.步兵防御战:失去平台依托,阻击对方机械化部队。“二战”模式的“万岁冲锋”+“定点防御”不在考虑之列。这三种作战的主要区别是:己方进攻时,对手处于伏击状态,但一般缺乏重火力支撑掩护,对于己方的火力威力要求不高,但对于突击速度、反应时间、近战火力密度、中远距离精度要求很高。己方先处于防御,随后应转入反击,对手具备地形优势,但车队进入的地区应该已经被“清扫”过,那么敌军人数也不可能太多(连级以下,班级最多,甚至单个狙击手),火力也不可能太猛(手持式轻武器居多,配合狙击手和火箭筒),坚持作战时间不可能太长(防止被我方机动部队反包围)。对于近战反应能力,预案处置决断,近战火力密度,反狙击能力要求较高。己方防御时,对手处于可大致预计的路线,但一般有重火力掩护,所以必须配备发射式和埋设式反装甲武器,远距离高精度狙击武器,和足够的近距掩护火力,并能高速进入和转移阵地。它们共同需求在于:1.突击速度。停滞就意味着死亡。2.近战火力密度。复杂地形视距受限,交火距离必然很近,突击队员很可能来不及构成瞄准线,而靠火力反应时间和密度打击对手。3.远距离精确点杀。不论是进攻时狙击对方反坦克手,驱逐对方狙击手;还是防御时狙击对方指挥官、重武器操作员和狙击手,都必须有足够精准的中远距离火力。它们的不同在于:进攻时和遭遇伏击时的压制/摧毁性武器针对人员,而防御时针对装甲平台。既然己方的机械化步兵进攻,对方的重型平台肯定已经被摧毁,至少难以发挥火力,所以无需反坦克导弹/火箭,而需针对人员的多用途火箭弹/榴弹;当己方机械化步兵处于防御时,首先要用反坦克导弹/火箭摧毁攻方的优势——火力平台——才能与对方步兵达成基本均势,再借助地形和预置阵地获得战术优势。还要注意到,在机械化步兵班前出进攻的同时,车队本身也需要一定的防御火力,仅靠每车一个中等武器站(25~40mm速射炮/35~40mm榴弹发射器/中口径加榴炮)的火力密度和角度、角速度,难以有效防御近距死角出现的大批敌军的,需有步行或车载机枪/自动榴弹发射器进行遂行补充掩护。上述要求,就对机械化步兵班的武器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基本配置为:武器均需便于携行,足够数量的自动步枪,专业狙击步枪,压制用机枪或自榴。补充配置为:多用途火箭筒或反坦克火箭筒。————————————————3.机械化步兵的装备对于整个机械化步兵师而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装备体系,但如上所述,当机械化步兵作为主力的场合,往往得不到太多的重武器直接支援,总不能设想把城镇全部轰平~~本帖只来说说步兵战车和步兵轻武器。3.1步兵战车步兵战车的目的、历史、过程等等就不废话了。步兵战车按行走装置分为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前者通过能力强,防护较好,火力较猛;后者较为轻便,战略机动能力强。轮式步兵战车逐渐成为主力是因为:一是车辆技术的进步,轮式车辆的通过性能大为提高;二是随着重火力武器的增加,既然履带式步兵战车也难以承受重型武器的直接打击,那么比轮式战车稍厚的装甲也就失去了意义。正是因为前面所说的战情判断,所以一般步兵战车的“基本装甲”要求前方能防25mm弹药较远距离打击,侧面能防7.62~12.7mm弹药中近距离打击也就可以了,对于反坦克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则靠“步兵猎杀+火力压制+栅栏式装甲+主动防御系统”进行防御。三是各强国之间很难发生装甲军团的硬撞,多是海外剿匪任务,则战略机动能力(运输和自身机动)的需求大大提高;四是随着轮式车辆承载能力和武器技术的共同进步,轮式车辆已经能配备105mm甚至更大火炮,火力并不比履带步兵战车弱;五是轮式车辆的很多部件多和民用通用,行走装置的磨损也小,采购和维护成本均低。对于中国这个“山寨大国”来说,用“底盘+悬挂+发动机+变速箱+操作装置+箱体+武器站”迅速“拼凑”出一台步兵战车并非什么难事,也就是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性能稍差点而已。对于武器战而言,中小口径速射炮是公认的主流,因为它具有快反应、全射向、高火力密度、高精度等优势,适合复杂战场的近战要求。苏式的中口径炮虽然单发威力较高,但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只适合在开阔战场攻击敌据点(前面说了,这其实很难遇到,或者步兵战车本身作为主要武器去剿匪,但此时完全可以配105mm轮式突击炮车进行更有效的火力支援)。苏式步兵战车较为重视前方火力强度和密度,并习惯开有侧方射击孔,是因其作战思路就是以“开阔地决战+纵深突击”反复循环的“大纵深作战”,以达到迅速“推平”北约的目的,但显然在复杂地形作战时,难以满足“全向”和“及时”的火力要求,甚至往往此时步兵均必须下车,根本无法利用射击孔开火。(如上图,BMP-1是“背靠背”坐,用射击孔还算方便点,而PLA新车都是“面对面”坐,还舍不得射击孔,这射击姿势实在……幸亏中国是体操大国,PLA士兵柔韧性不错,但能命中不?)虽然各国国情和具体设计不一,但步兵战车的人数就相对统一的,即:车长,驾驶员,炮手(单人武器站)和8名乘员,这是由车辆的体型约束、机动性要求等决定的。由于座位固定,战时只能加强车组,而不能在班组内增加人员,同时车内外空间有限,武器弹药需做好预案。欧美国家的步兵战车并不太注重火力威力,防御也针对步兵轻武器,现阶段主要提高的是信息化能力,即车辆作为“作战系统终端节点”和“班组的指挥平台”作用的发挥,达到力量倍增器的作用。这一点恰是PLA的弱项,甚至可以认为,只要超出视距或视距受到遮挡,PLA的步车协同、车组协同就被截断了,只能各自“摸黑”作战,而美军的指挥官完全可以象玩“即时战略游戏”一样指挥~~这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对于车组
本文标题:机械化步兵班火力配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