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医学检查技术X线检查一.X线检查的特点与临床应用1.X线检查的特点X线检查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无创伤的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病变的诊断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1)可直视人体内组织器官和病灶。X线检查不仅可以看到诸如心、肺、骨骼、消化道等体内组织器官,还可以看到病变形态特点、位置、大小、形状、毗邻关系等。(2)无创伤的观察活体器官的功能。X线检查能在不改变或破坏机体完整的情况下,对活体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进行观察,对其解剖和临床生理进行研究。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道系统、胆道系统等的X线造影检查。近年来,CT、CR、DR等数字X线检查的发展,更加拓展了X线检查的临床意义。X线检查影像的全面数字化,将为医院的医学信息进入PACS系统(图像管理与通讯传输系统)及远程会诊的实现做出贡献。(3)X线检查同时是一种有辐射损伤的检查方法。因此,X线检查必须遵循放射实践的正当化和辐射防护的最优化。-2-2.X线检查的应用范围X线检查可以应用于人体的各个系统。但其选择应考虑以下原则:(1)受检查部位应具有对比条件。(2)检查必须安全,不危及病人生命,不发生严重后果。(3)根据病情、临床需要及适应症选择最恰当的检查方法,采取最优首选检查制。3.X线检查的限度(1)病变密度的限制。如脓胸、血胸在X线检查中无法定性鉴别,密度一致。(2)病变反应时间的限制。某些疾病症状早于X线征象的出现。如大叶肺炎、急性骨髓炎等。(3)病变部位的限制。多数位于体表部位或一般视诊所及的部位,如皮肤、外耳等,临床检查优于X线检查。(4)发育方面的限制。人体某些部位的检查与年龄发育有关。如副鼻窦在新生儿尚未发育,无X线检查价值。4.X线检查方法X线检查方法分三大类,普通X线检查(透视与摄影)、X线造影检查和X线特殊检查。(1)X线透视检查优点:可转动病人体位,改变方向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3-化;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缺点:影像对比度、清晰度差,难以分辨密度或厚度差异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或厚度较大的部位;缺乏客观记录也是重要缺点。同时,透视检查的辐射剂量远大于同一部位的摄影检查。(2)X线摄影检查优点:成像清晰,对比度良好;密度、厚度差异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异较小的部位能得到显示;有客观记录。缺点:每一幅照片只是一幅相对的影像,要建立立体概念需要相互垂直的两个方法摄影;对功能观察不及透视;费用高。(3)X线造影检查人体组织有相当部分只依靠自身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不能在普通摄影检查中显示。此时,可将原子序数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影像,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造影检查方式有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两种方法。直接引入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如淋巴管造影)与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两种。(4)X线特殊检查在普通检查的基础上,利用特殊的检查装置,使受检部位显示出普通检查不能获得的影像,此称特殊检查。-4-由于CT、MR、DSA、CR、DR等成像系统的开发,特殊检查的应用在减少。目前仍使用的特殊检查方法有体层摄影、钼靶软组织摄影、放大摄影等。二.X线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的一般原则1.X线摄影体位(1)体位与X线影像X线影像是X线诊断的依据。然而,X线影像是人体三维立体结构的平面显示,它们相互重叠、干扰。为了对被照体形态的变化及其性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建立一个立体的概念,在X线摄影中就必须采取不同的体位和变换不同的特殊方向。体位选择的价值在于被检部位或病变的显示。病变的发现与显示取决于两点:•具有使病变显示出来的对比度。•具有显示病变的适当体位。什么是显示病变的最佳体位?①遵循X线摄影的常规体位,中心角度和投射方向。这些是最标准、最易发现和显示病变的体位。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常规体位能使病变充分显示出来。②当病变部位与常规体位不一致时,可利用荧光透视转动不同体位,找出其病变显示的特异征象。③对处于边缘部位的病变,只有采取切线位才能显示。-5-(2)X线摄影体位与方向•解剖学的基准线垂直线:与人体水平线垂直的线。水平线:人体直立下,与地面平行的线。正中线(或正中矢状线):将人体左右等分的线。矢状线:与水平线相交,与正中线平行的线。前额线(冠状线):与矢状面垂直相交,将人体前后分开的线。•X线摄影学的基准线人类学的基准线(ABL):眶下缘与外耳孔上缘的连线,也即听眶线。听眦线(OMBL):外耳孔中点与外眦连线。听鼻线:鼻前棘与外耳孔中点连线。听眉线(SML):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或眉间)连线。耳垂直线(ARL)通过外耳孔中点与听眦线垂直的线。眼窝中央线(眶间线)(IPL):从正面看左右眼窝中点的连线。眼窝下缘线(眶下线)(IOL):从正面看左右眼眶下缘连线。•摄影体位立位:人体直立姿势。坐位:人体坐立姿势。-6-半坐位:在坐位下,背后倾斜45仰卧位:背部向下的卧位姿势。俯卧位:腹部向下的卧位姿势。左侧卧位:人体左侧向下的卧位姿势。右侧卧位:人体右侧向下的卧位姿势。右前斜位(RAO第一斜位):人体右侧面向前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左前斜位(LAO第二斜位):人体左侧面向前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左后斜位(LPO第三斜位):人体左侧背向后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右后斜位(RPO第四斜位):人体右侧背向后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外展位(ABD):手或足沿冠状面运动,远离体轴向外侧(左或右)展开的肢体位。内收位(ADD):手或足沿冠状面向体轴方向移动的肢体位。外旋位:以手或足的纵轴(中轴)为中心,向外旋转的肢体位。内旋位:以手或足的纵轴(中轴)为轴心,向内旋转的肢体位。屈曲位:形成关节的两块骨骼之间,作减小角度的屈曲运动-7-的肢体位。伸展位:形成关节的两块骨骼之间,作增大角度的伸展运动的肢体位。•摄影方向矢状方向:前后向(A→P)、后前向(P→A)、腹背向(V→D)、背腹向(D→V)侧方向:左右向(L→R)、右左向(R→L)斜方向:背腹第一斜方向(D→V:RAO)、背腹第二斜方向(D→V:LAO)腹腹第一斜方向(V→D:LPO)、腹背第二斜方向(V→D:RPO)颈部摄影方向:枕额向(P→A)、额枕向(A→P)、颌顶向、顶颌向、枕颌向四肢部摄影方向:胫腓向(从胫骨向腓骨)、腓胫向(从腓骨向胫骨)桡尺向(从桡骨向尺骨)、尺桡向(从尺骨向桡骨)2.体表定位(1)颈部颈部的边界:颈部上方以下颌下缘、乳突至枕外粗隆连线与-8-头面部分界。下方自胸骨上窝、锁骨、肩峰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为界。以上与胸部、上肢、背部分界。颈部体表标志:颈部体表标志因年龄、性别和个体而异,儿童和妇女呈圆形,成人男性骨性标志突出。舌骨:位于颈中线最上方,相当第四颈椎水平。甲状软骨:成人男性在上缘处构成高突的喉结,其后方正对第五颈椎。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临床上常在此处作急救气官切开或用粗针头穿入,以解救窒息。它的后方对第六颈椎,它是喉与气管、咽与食道的分界点。胸骨颈静脉切迹:相当于第二、三颈椎水平;锁骨上窝位于锁骨中1/3分界处上方。(2)胸部边界:胸部的上界是由胸骨颈静脉切迹,沿锁骨到肩锁关节,再从此连线往后到第七颈椎棘突。胸部下界相当胸廓的下口,胸部和上肢的界限是三角肌的前缘。形状:胸部外形与骨骼、肌肉和内脏发育状况有关。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宽短型和狭长型。宽短型胸部特点是胸骨下角较大(最大到120°),肋骨近于水平;胸骨较宽,胸骨上凹不明显;胸围较大。狭长型胸部特点是胸骨角较小(90°~100°),肋骨倾斜角较大;胸骨狭长,胸骨上凹明显,胸围较小。-9-形状。如狭长型胸廓的人,膈穹隆较低,而心脏近于垂直。婴儿胸廓矢状与横径相等。此后横径逐渐增长,胸廓横断面呈肾形。老年人的骨骼和肌肉萎缩,肋骨倾斜角增大,胸廓相对变长,胸骨下角变小。到性成熟期,男女胸廓有明显区别,女性胸廓短而圆。胸廓也因发育不良造成先天性畸形或病理性变形。如佝偻病可引起胸骨前突(鸡胸),肋骨与肋软骨相连处形成珠状突起(串珠胸)。脊柱的病理性弯曲,如脊柱侧突也可造成胸部变形,胸椎结核可形成驼背,胸膜或肺内病变可使胸廓变形,严重肺结核胸廓扁平,肺气肿胸廓呈圆桶状,慢性脓胸、胸膜渗出病变致使胸廓运动受限呈扁平状。X线摄影的体位设计、摄影条件选择时,是常要考虑的因素。体表标志:胸骨柄与胸骨体处形成向前突的胸骨角,两侧连接着第二肋骨,可作为计数肋骨的标志。胸骨角相当于第四、五胸椎水平,后方对着气管分叉处。胸骨柄中分处相当于主动脉弓的最高点。剑胸关节相当于第九胸椎水平,剑胸关节可表示胸膜正中线的分界,也可作为心下缘膈肌和肝上面的前分界线。锁骨外1/3处下方为锁骨上窝,窝内可触及喙尖。肩关节做曲伸运动时,可感到喙突在移动。开始可摸到各肋。由胸锁关节到第十肋软骨角稍后划一线,-10-即可标出肋骨与肋软骨的交点。第二、三肋骨呈水平,往下各肋骨逐渐斜行,第二前肋间最宽,第五、六肋骨最狭。肋骨的最低点相当于第三腰椎水平。男性乳头对第四肋骨,相当第七、八胸椎水平。女性乳头位置低,个体差异较大,不宜做体表定位点。在左侧第五肋骨间锁骨中线内侧约2cm处,可见心尖搏动点。当左侧卧位时,心尖位置移往左侧,仰卧位心尖搏动点可升高一肋。肩胛骨根部对第三胸椎棘突,下角对第七胸椎。有关胸部的径线:前正中线:通过胸骨两外侧缘中点的垂线;肋骨线:通过胸骨两侧最宽处的两条垂线;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腋前线:通过腋窝前缘的垂线;腋中线: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腋后线:通过腋窝后缘的垂线;肩胛线:当两臂下垂,通过肩胛下角的垂线;脊柱旁线:相当于各椎体横突尖端的连线;后正中线:相当于各棘突的连线。(3)腹部边界:腹部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内脏器官。上界从前向后为-11-胸骨剑突、肋弓、第十一肋前端与第十二胸椎。下界从前向后为耻骨联合下缘、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与第五腰椎下缘。腹壁在后方为脊柱的腰部。前外侧壁均为扁平肌构成。个体差异:腹部外形与腹腔器官的位置,随年龄、体型、性别以及肌肉、脂肪发育程度而异。矮胖型的人,腹部上宽下狭。膈、肝、盲肠与阑尾等位置较高。胃趋于横位、瘦长型的人则与此相反。小儿因各系统发育不平衡,膈位置较高,肝比成人比例大,骨盆在比例上小于成人,因此腹部外形比例较成人大。老年人因肌肉乏力,韧带松驰,故内脏下垂,位置低下,下腹部呈明显隆凸状。体位改变对腹腔器官位置的影响也很明显。卧位器官上移、膈上升。直立时,则相反。体表标志:骨性标志有,剑突、肋弓、第十一肋前端。在下方有耻骨联合、坐骨结节、髂前上棘、髂嵴。脐的位置不恒定,约相当第三、四腰椎之间。三.X线摄影检查的技术要点在这里,我们只把作为X线摄影检查的最主要项目的四肢X线摄影、胸部X线摄影的摄影原则、摄影条件选择、摄影体位选择重点加以介绍。其它部位只介绍摄影体位选择。另外,可以说X线摄影检查的基本上没有禁忌征。所以,我们在的第二章中除特别交待外,将不再列出禁忌征。1.四肢X线摄影-12-(1)四肢X线摄影原则•病人体位要舒适。骨外伤摄影,要注意轻动病人的受伤肢体,避免产生新的创伤;•常规为正侧位,放于同张照片上,便于比较;•长骨摄影,至少包括一个关节,便于诊断与整复中参考。并使正、侧位关节显示在同一水平面上。•指、趾骨摄影,应包括邻近指(趾)骨,便于在诊断时比较,或在技术上左右肢体的鉴别审定。•骨折后如欲观察骨痂形成情况,应尽量取掉夹板或石膏后摄影;•骨病摄影,胶片使用面积应适当加大,以包括病变的全部区域;•对于儿童的骨关节摄影,一般需要两侧同时摄影,以便于鉴别诊断。如髋关节;•异物摄影,应将被照部位皮肤表面包括在照片内,以便确定异物深度的定位诊断,为出异取物提供依据;•四肢摄影一般不用滤线器;骨肿瘤、慢性骨髓炎要使用滤线器。股骨上端因部位较厚,一般也使用滤线器摄影;•摄影距离无特殊规定,一般100厘米。(2)骨骼X线摄影条件的选择对于骨骼系统来说,摄影条件选择必须保证影像的锐利度,能辨认骨纹理细微结构的变化。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13-•选用小焦点,以求得最小的几何模糊。•尽可能使摄影部位密着胶片。•同一部位不同
本文标题: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6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