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辣椒中辣椒素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姓名:高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有机化学指导教师:周春山20050405辣椒中辣椒素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作者:高艺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成善汉.贺申魁.陈文斌.吴艳阁.CHENGShan-han.HEShen-kui.CHENWen-bin.WUYan-ge不同基因型辣椒的辣椒素含量测定和辣度级别分析-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1)以15种不同辣度辣椒基因型为材料,测定辣椒果实发育至成熟期间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质量浓度变化,并对这些辣椒进行辣度分级和辣味程度分类.结果表明,随着辣椒果实的发育成熟,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呈先上升后小幅下降的趋势.印度极辣辣椒的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质量浓度最高,SHU达93.2万,是所有参试辣椒基因型中最辣的辣椒;海南黄灯笼椒的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质量浓度次之,分别为6.21mg·g-1和2.55mg·g-1,SHU为15.0万,是国内辣椒参试品种中最辣的辣椒,上述2类型归为极辣辣椒.而小米椒、朝天椒的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印度辣椒和黄灯笼椒以外的其他品种,属高辣辣椒.2个甜椒品种的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基本检测不到,属不辣辣椒.2.期刊论文何国菊.牟祥干红辣椒中辣椒红素和辣椒素的提取-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以贵阳的干红辣椒为原料,选用二氧六环为最佳提取溶剂.采用正交实考察了固液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辣椒色素及辣椒素提的影响,影响辣椒色素提取的因素从高到低为: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影响辣椒素提取的因素从高到低为: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然后通过方差分析和提取次数的单因素考察,确定了二氧六环提取辣色素与辣椒素的最优条件为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1h、固液比1:1(分3次提取).在此优化条件下辣椒红素和辣椒素的累积提取率均可到97%左右.3.学位论文张珍辣椒果实中辣椒素变化规律的研究2006本试验以中椒6号、辽椒7号、日本朝天椒、寿光羊角黄、天鹰椒、益都红、汴椒十六及茄门甜椒为试材,从栽培条件、果实发育期以及贮藏时间三方面对辣椒果实辣椒素含量变化规律作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栽培技术对辣椒果实辣椒素含量的影响较大。辣椒不同品种间果实辣椒素含量差异显著,供试的8个品种果实辣椒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天鹰椒>日本朝天椒>益都红>寿光羊角黄>辽椒7号>汴椒十六>中椒6号>茄门甜椒。天鹰椒中辣椒素含量最高为230.26mg·100g-1·DW,茄门甜椒中辣椒素含量为7.51mg·100g-1·DW。光照条件对辣椒素含量有显著影响,中椒6号和辽椒7号在不同光质下,辣椒素含量不同。其中紫膜处理显著高于自然光处理,黄膜处理显著低于自然光处理,白膜处理略高于自然光处理。适度遮阳可以提高辣椒素含量,中椒6号和辽椒7号在疏网遮荫下分别高出自然光处理18.4%、12.3%。但是光照太弱就会降低果实中辣椒素含量,密网遮荫中椒6号和辽椒7号分别低于自然光处理23.55%、12.13%。土壤含水量对辣椒素含量影响较大。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越低辣椒素含量越高,土壤含水量20%时中椒6号果实辣椒素含量最高,可达46.2mg·100g-1·DW;土壤含水量80%时,最低为23.5mg·100g-1·DW。采收期对果实辣椒素含量有一定影响。花后45~50d采收的辣椒果实辣椒素含量最高,过早或过晚采收都会降低果实中辣椒素含量,花后40~45d是辣椒的最佳采收时期。此外,施肥数量及种类对辣椒素含量影响较大。在施肥试验中,通过对主因子效应、单因子效应、单因子边际效应及交互效应分析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施肥对辣椒素的作用效果依次是硫酸钾>过磷酸钙>尿素,三者的适宜用量分别为尿素3.457~5.511g·盆-1、过磷酸钙6.625~10.563g·盆-1、硫酸钾3.18~5.07g·盆-1。2.随着果实发育,辣椒果皮与胎座辣椒素含量逐渐增加,但后期略有下降。果实发育前期,即花后15~22d辣椒素、自由酚与黄酮含量都增加,随着果实发育,22~43d辣椒素含量开始急剧增加,而自由酚与黄酮含量急剧下降,果实发育后期,辣椒素含量略有降低,而自由酚含量有所回升,黄酮含量趋于平稳。辣椒果实发育中后期辣椒素含量与自由酚、黄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中椒6号果实中PAL活性在开花15~29d比较稳定,29~36d酶活性迅速升高,36d活性达到最高,36~60d酶活性下降。辽椒7号果实中22~29dPAL活性急剧升高,29d胎座与果皮均达到最高,之后PAL活性开始下降。辣椒果实中辣椒素合成酶活性在开花前15d较低,15~22d有略微上升趋势,22~36d活性急剧提高,并于36d活性达到最高,36~60d酶活性开始降低。比较辣椒素含量的变化可知,在果实发育过程中两种酶活性变化与辣椒素含量变化有很大关系。POD活性在果实发育前期较高,随着果实发育,POD活性不断降低,但在果实发育后期酶活性有所增加,中椒6号在50~60d酶活性提高,辽椒7号于花后43~60d酶活性提高。结合这一时期辣椒素含量变化情况,推测POD可能参与了辣椒素的降解。随着果实发育,可溶性蛋白质与Vc含量均增加,两个品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在花后36~43d增加迅速,43~50d含量有所下降,之后又有所增加。Vc含量在花后50d达到最高水平。结合果实中辣椒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可知,可溶性蛋白质与Vc含量变化与辣椒素含量变化呈正相关。以日本朝天椒与天鹰椒为供试品种,测定了辣椒果实不同部位辣椒素含量变化及贮藏过程中辣椒素含量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辣椒素含量大小趋势依次为,胎座>果皮>种子。3.日本朝天椒与天鹰椒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辣椒素含量前期上升后期下降,贮藏10~20d辣椒素含量最高,30d后辣椒素含量比较稳定。4.期刊论文胡振帮.王金玲.吕长山.于广建.HUZhenbang.WANGJinling.LVChangshan.YUGuangjian光暗条件对储藏期辣椒果实中辣椒素含量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3)试验主要针对采后辣椒果实中辣椒素的变化,采用两个不同的辣椒品种景尖椒3号和家园1号(均为高辣度品种),青熟果采摘,采后分别以室内散射光、无光两种不同的光条件储存,晒干、阴干两种不同光条件干制,对辣椒果实采后辣椒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在辣椒采后储存期中,辣椒素含量随储存期延长先增加后减少,储存第6~9天,辣椒素含量达到最高值;在辣椒果实采后干制过程中,辣椒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在干制第20~25天,辣椒素含量达到最大值.晒干更利于辣椒素含量的增加.5.期刊论文富宏丹.何莉莉.陈俊琴.赵瑞.王丽红.FUHong-dan.HELi-li.CHENJun-qin.ZHAORui.WANGLi-hong不同品种辣椒POD和PPO活性与辣椒素含量的关系-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3)对3个不同辣椒品种胎座和果肉中的辣椒素与其降解相关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辣椒,不同发育时期辣椒素含量及积累特点不同,其中牛角椒胎座中辣椒素含量最高,沈椒4号次之,农大40最少;沈椒4号果肉中辣椒素含量略高于牛角椒中含量,农大40果肉中最少,仅在花后36d检测到极少量的辣椒素,并且胎座中辣椒素的含量均高于果肉中.在整个辣椒果实发育时期,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和辣椒素含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因此,这两种酶有可能参与了辣椒素的氧化降解,且在该过程中有互补的作用.6.学位论文王岩辣椒素合成酶(CapsaicinoidSynthetase)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对甜椒的遗传转化与功能验证2006辣椒(CapsicumannuumL.)是非常重要的蔬菜作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辣椒的主要辣味成分辣椒素(Capsaicin)具有多种药理与生理学活性,其含量是辣椒品质鉴定的重要指标之一。辣椒素合成酶(CapsaicinoidSynthetase)是辣椒素合成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酶,也是关键性的限速酶。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将编码该酶的C基因(即辣椒素合成酶基因)导入甜椒和辣椒品种,通过转化植株的表型分析探讨其是否具有使甜椒合成辣椒素的功能,以期为高含量辣椒素的品种选育提供新的育种途径。通过对该基因表达的调控必将大大提高辣椒辣味程度及辣椒素含量的人为可调控性并有效改变辣椒食用品质,从而推动辣椒育种工作的发展。本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以4个甜(辣)椒品种为试材,分别就无菌苗苗龄,不同辣椒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培养基成份等对子叶离体再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建立了辣椒子叶高效植株再生体系。(1)芽的诱导分化:以子叶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对辣椒不定芽的诱导分化的研究结果为:16d苗龄的中椒5号和湘椒八号的子叶外植体的再生率最高;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0mg/LAgNO,3可有效避免外植体分化时期的褐化现象;分化培养基中生长素IAA对诱导芽分化的作用远高于NAA。筛选出子叶不定芽高效分化培养基:MB+6-BA5.0mg/L+IAA1.0mg/L+AgNO,310.0mg/L+蔗糖20g/L+卡拉胶8g/L,分化率达80%以上。(2)不定芽的伸长:激素组合为6-BA2.0mg/L,IAA0.3mg/L时不定芽生长最为旺盛,可基本满足芽正常生长对激素的需求;添加GA,32.0mg/L时芽伸长效果最好;芽伸长阶段培养基硬度和三角瓶中的空气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卡拉胶用量为6g/L,采用塑料薄膜封口,可基本达到芽迅速伸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伸长效果明显。最终确定最佳不定芽伸长培养基为:MS+6-BA2.0mg/L+-IAA0.3mg/L+蔗糖20g/L+GA,32.0mg/L。(3)生根:在辣椒芽的生根上,1/2MS培养基优于MS培养基,低浓度的IAA优于高浓度的IAA。最终确定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1mg/L+IAA0.2mg/L+蔗糖20g/L+卡拉胶8.0mg/L。从外植体接种到完整再生小苗获得,大约需要50~60天。2.以16d中椒5号和湘椒八号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在芽分化培养基上预培养2d,当农杆菌菌液的pH值为5.2,OD,600为0.8时,浸染子叶15min,置于添加200μMAS的共培养基中在23℃黑暗条件下共培养2d,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选择分化培养基中添加抑菌素Ticarcillin200mg/L,可有效的抑制共培养后农杆菌的生长并不会对外植体的再生造成太大的影响,效果优于氨苄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菌液浸染外植体20天后调查出芽率,Kan浓度250mg/L时中椒5号和湘椒八号子叶外植体的分化被完全抑制,作为选择压。转化芽在含相同浓度的抑菌素和卡那霉素的伸长培养基中伸长至2~3cm时,移入含Ticarcillin150,Kan浓度175mg/L的选择生根培养基中生根,每14d继代一次。3.以中椒5号、湘椒八号,05RW21和04QR3四个辣椒品种的子叶为受体,以C基因为目的基因,应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遗传转化。通过卡那霉素选择培养,C基因特异引物PCR检测和去除农杆菌污染PCR检测得到了16个阳性株,6株为中椒5号,5株湘椒八号,3株05RW21和2株04QR3。选其中4株中椒5号和3株湘椒八号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证实7株阳性株的C基因已经整合到辣椒基因组中。RT-PCR检测转化C基因阳性植株中2株有较高表达,一株表达较弱,4株表现为转基因沉默。4.利用美国康乃尔大学构建的含C基因的双元表达载体pBIAT,3通过序列测定和比对获得C基因的编码序列。该序列包含一个1323bp完整开放阅读框,648bp的内含子和182bp的3’末端,共编码一个由44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其核苷酸序列与乙酰基转移酶具有87.6%的相似性。5.以特异引物CS-F/CS-R扩增36个品种(包括甜椒自交系、辣椒、牛角形甜椒及微辣型辣椒F,2(辣×甜))的基因组DNA。统计扩
本文标题:辣椒素分离提纯工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022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