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3.13.23.33.4可持续发展理论物质平衡理论生态学理论ISO14000管理系列标准第三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3.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3.1.13.1.23.1.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一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著名思想家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30~前354年)认为人口和土地需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人口多而耕地少,那么人口会出现过剩,人口过剩就意味着浪费。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主张限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保持适当的规模,以维持人口和土地的平衡。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先儒就有了保护正在怀孕或产卵期的鸟兽鱼鳖的“永续利用”思想,和定期封山育林的法令等明确的对可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在近代社会,英国经济学和人口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年)可以说是论述人口和资源关系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首先看到了人口迅速增长和粮食需求不足的巨大矛盾,并提出限制人口增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1962年:《寂静的春天》美国Carson1972年:《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第一声呐喊的前奏20世纪中叶,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粮食,研制了多种基本的化学药物,用于杀死昆虫、野草和啮齿动物。——有机氯农药DDTDDT多种昆虫的接触性毒剂,具有很高的毒效,尤其适用于扑灭传播疟疾的蚊子,可杀死农业害虫,增加农作物产量。负面作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灾难性后果《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作为一个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根据当时美国使用DDT而产生危害的种种迹象,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预感到滥用杀虫剂问题的严重后果。她经过几年艰苦的调查和研究,最终以其科学独到的分析和雄辩的观点,以及惊人的胆魄和勇气写下了《寂寞的春天》,勇开先河地就环境污染问题向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蕾切尔.卡逊的个人悲剧和时代影响蕾切尔.卡逊受到攻击和污蔑,1964年死于癌症;蕾切尔.卡逊的警告唤醒了人们;人们将永远纪念这位对地球充满爱心,并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二《增长的极限》——引起全球思考的“严肃忧虑”罗马俱乐部俱乐部于1968年成立10个国家30位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和实业家参加宗旨和目标: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使国际社会包括制定政策的人们和公众,对人类困境包括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诸多复杂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提出应该采取的能扭转不利局面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二《增长的极限》——引起全球思考的“严肃忧虑”成立了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D.L.Meadows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选择了人口增长、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环境污染等五个决定和限制全球增长的基本因素,以1900-1970年的历史数据为依据进行研究,完成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二《增长的极限》——引起全球思考的“严肃忧虑”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1972年发表,全书分为指数增长的本质、指数增长的极限、世界系统中的增长、技术和增长的极限以及全球均衡状态等5部分。它以其对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人类困境的深入研究,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观点之争《增长的极限》及其结论ForresterJW(福罗斯特)和DennisMeadows(梅多斯),认为如不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社会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悲观派”梅多斯等人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1972)人口增长粮食供应人均工业产值环境污染资源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113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中国派出了代表团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环境宣言37个共同观点,26项共同原则向全球发出呼吁,已经到了这样的历史时刻,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观点: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人民的福利和经济发展,是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各国政府的责任。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如妥善地加以利用,可对人类带来福利,如运用不当,则会对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于发展迟缓引起的,因此应致力于发展,同时注意保护和改善环境;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多是由于工业和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人口不断增长引起环境问题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必须运用知识与自然取得协调,为当代和子孙改善环境,这与和平和发展的目标完全一致;每个公民,机关,团体和企业都负有责任;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对于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应由各国合作解决,并由国际组织采取行动。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1983年3月,成立了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挪威前首相G.H.Brundland夫人任主席;工作目标: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环境策略,推动各国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方面广泛的合作,研究国际社会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协助人们对长远的环境问题建立共同认识并为之付出必要的努力,制定长远的行动计划,确立世界社会目标。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三大部分: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人口、粮食、生态、能源、工业和城市共同的努力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是超越国家和地区的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和责任。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观点: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对环境与发展认识的重大飞跃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83个国家,102位国家元首,70个国际组织参加通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地球宪章),是一份纲领性的文件,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27条基本原则21世纪议程,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是向各国政府和全球人类发出的总动员是人类跨向新的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3.1.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重要的概念:“需求”指世界上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应将这类需求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上来考虑;“限制”指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所施加的限制;“平等”,即隔代之间的平等,以及当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平等。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当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经济体能够连续地提供产品和劳务,使内债和外债控制在可以管理的范围以内,并且要避免对工业和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极端的结构性平衡。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保持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过度地对资源系统加以利用,维护环境吸收功能和健康的生态系统,并且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程度控制在使投资能产生足够的替代作用的范围之内。社会的可持续性:通过分配和机遇的平等、建立医疗和教育保障体系、实现性别的平等、推进政治上的公开性和公众参与性这类机制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性。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根本上说,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平衡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大关系。人与自然必须是平衡的、协调的。归结起来: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本区域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或全球发展为代价。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一是追求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全球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并给予全体人民平等性的机会以满足他们实现较好生活的愿望,贫富悬殊、两级分化的世界难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各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和发展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需求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要给后代人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需求的权利。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社会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包括两个方面:耗用资源及排放废物。为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强度应限制在其最大持续收获量之内;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速度不应超过寻求作为代用品的资源的速度;对环境排放的废物量不应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共同性原则不同国家、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及现阶段发展水平的制约,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实施步骤并不统一,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总目标及应遵循的公平性及持续性两个原则是相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共同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发展目标的共同性,这个目标就是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全,并以最合理的利用方式为整个人类谋福利;二是行动的共同性。因为生态环境方面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没有国界的,必须开展全球合作,而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全世界的事。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3.2物质平衡理论克劳修斯: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热源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开尔文: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在一个热力学系统内,能量可转换,即可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但不能自行产生,也不能毁灭。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废物再生利用水平,从而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减少废物的排放,降低物质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排放速率,使之与自然系统吸纳废物的速率相一致——物质平衡。3.2物质平衡理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3.2物质平衡理揭示了环境污染的经济学本质对废物减量化的研究有启发意义物质平衡理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3.2物质平衡理论在生产过程中,物质按照平衡原理相互转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越多,则原料(资源)消耗也就越大,即废物是由原料转化而来的,清洁生产使废物最小化,也等于原料(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1.揭示了环境污染的经济学本质此外,生产中的废物具有多功能特性,即某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又可作为另—种生产中的原料,即资源与废物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治理污染物只是改变了特定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污染物的物质实体。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3.2物质平衡理论2.对废物减量化的研究有启发意义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垃圾填埋处理)虽然能够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但是容易造成其他形式的污染——污染水体和大气,破坏土地资源,而不能最终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对垃圾的减量化管理要优于对垃圾迸行末端治理。最根本的方法是采取清洁生产工艺.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
本文标题: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04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