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二章 设备的安全设计理论与技术
第二章设备的安全设计理论与技术第一节材料的选用了解材料各项性能的意义、碳钢与铸铁、常用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分类。熟悉化工设备中常用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指标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掌握化工设备材料选用的原则,掌握几种常用化工设备材料(普低钢和低合金钢)的牌号、性能、用途;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热处理的方法和作用。-、概述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各种化学生产工艺的要求各不尽相同,如:压力从真空到高压甚至超高压、温度从低温到高温以及腐蚀性、易燃、易爆物料等,使得设备处在极其复杂的操作条件下运行。由于不同的生产条件对设备材料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合理的选用材料是设计化工设备的主要环节。例如:对于高温容器,由于钢材在高温的长期作用下,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金属组织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加之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因此在选材时必须考虑到材料的强度及高温条件下组织的稳定性。容器内部盛装的介质大多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需要考虑材料的耐腐蚀情况。对于频繁开、停车的设备或可能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的设备,还要考虑材料的疲劳等;而低温条件下操作的设备,则需要考虑材料低温下的脆性断裂问题。二、材料的性能材料的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物理性能材料的化学性能材料的加工性能1、力学性能力学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或破坏的能力,如强度、硬度、弹性、塑性、韧性等。这些性能是化工设备设计中材料选择及计算时决定许用应力的依据。㈠强度材料的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外加载荷而不致失效破坏的能力。一般来讲,材料强度仅指材料在达到允许的变形程度或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像弹性极限、屈服点、抗拉强度、疲劳极限和蠕变极限等。材料在常温下的强度指标有屈服强度和抗拉(压)强度。屈服强度表示材料抵抗开始产生大量塑性变形的应力。抗拉强度表示材料抵抗外力而不致断裂的最大应力。在工程上,不仅需要材料的屈服强度高,而且还需要考虑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屈强比),根据不同的设备要求,其比值应适当。屈强比较小材料制造的零件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因为在工作时万一超载,也能由于塑性变形使金属的强度提高而不致立刻断裂。但如果屈强比太低,则材料强度的利用率会降低。因此,过大、过小的屈强比都是不适宜的。在化工炼油设备中,很多零部件是长期在高温下工作的,对于制造这些零部件的金属材料的屈服限δs、抗拉强度限δb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必须考虑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通常随着温度升高,金属的强度降低而塑性增加。另外,金属材料在高温长期工作时,在一定应力下,会随着时间的延长缓慢地不断发生塑性变化的现象,称为“蠕变”现象。例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虽然其承受的应力远小于工作温度下材料的屈服点,但在长期的使用中则会产生缓慢而连续的变形使管径日趋增大,最后可能导致破裂。材料在高温条件下抵抗这种缓慢塑性变形的能力,用蠕变极限δn表示。蠕变极限是指试样在一定温度下和在规定的持续时间内,产生的蠕变变形量(总的或残余的)或第Ⅱ阶段的蠕变速度等于某规定值时的最大应力。对于长期承受交变应力作用的金属材料,还有考虑“疲劳破坏”。所谓“疲劳破坏”是指金属材料在小于屈服强度极限的循环载荷长期作用下发生破坏的现象。疲劳断裂与静载荷下断裂不同,无论在静载荷下显示脆性或韧性的材料,在疲劳断裂时,都不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断裂是突然发生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常常造成严重的事故。㈡硬度硬度是指固体材料对外界物体机械作用(如压陷、刻划)的局部抵抗能力。它是由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来表征不同的抗力。硬度不是金属独立的基本性能,而是反映材料弹性、强度与塑性等的综合性能指标。在工程技术中应用最多的是压入硬度,常用的指标有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C、HRB)和维氏硬度(HV)等。所得到的硬度值的大小实质上是表示金属表面抵抗压入物体(钢球或锥体)所引起局部塑性变形的抗力大小。一般情况下,硬度高的材料强度高,耐磨性能较好,而切削加工性能较差。根据经验,大部分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之间有如下近似关系:低碳钢sb≈0.36HB高碳钢sb≈0.34HB灰铸铁sb≈0.1HB因而可用硬度近似地估计抗拉强度。(三)塑性塑性是材料或物体受力时,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应力与变形不再是线性关系,产生残余变形(塑性变形)而不立即断裂的性质。工程上一般以延伸率或断面收缩率作为材料的塑性指标,通常以延伸率大于5%的材料划分为塑性材料。延伸率的大小与试件尺寸有关,为了便于进行比较,须将试件标准化。断面收缩率的大小与试件尺寸无关。材料的延伸率与断面收缩率值愈大,材料塑性愈好。塑性指标在化工设备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有良好的塑性才能进行成型加工,如弯卷和冲压等;良好的塑性性能可使设备在使用中产生塑性变形而避免发生突然的断裂。承受静载荷的容器及零件,其制作材料都应具有一定塑性,一般要求d5=10%~20%。过高的塑性常常会导致强度降低。(四)韧性对于承受波动或冲击载荷的零件及在低温条件下使用的设备,其材料性能仅考虑以上几种指标是不够的,必须考虑抗冲击性能。材料的抗冲击能力常以使其破坏所消耗的功或吸收的能除以试件的截面面积来衡量,称为材料的冲击韧度,以αk表示,单位J/cm2。韧性可理解为材料在外加动载荷突然袭击时的一种及时并迅速塑性变形的能力。韧性高的材料一般都有较高的塑性指标,但塑性指标较高的材料,却不一定具有较高的韧性,原因是在静载下能够缓慢塑性变形的材料,在动载下不一定能迅速地塑性变形。因此,冲击值的高低,决定于材料有无迅速塑性变形的能力。材料力学性能的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有些材料强度较高,但它的伸长率及冲击韧性却很低。因此选材时不能只看其单一的性能指标,而应对材料力学性能的诸因素作全面分析。2、物理性能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有密度、熔点、比热容、热导率、线膨胀系数、导电性、磁性、弹性模量与泊松比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热导率,或称“导热系数”,是物质导热能力的量度。线膨胀系数:温度每变化1度材料长度变化的百分率。弹性模量:在比例极限内,材料所受应力(如拉伸,压缩,弯曲,扭曲,剪切等)与材料产生的相应应变之比泊松比:在材料的比例极限内,由均匀分布的纵向应力所引起的横向应变与相应的纵向应变之比的绝对值熔点低的金属和合金,其铸造和焊接加工都较容易,工业上常用于制造熔断器等零件;熔点高的合金则可用于制造要求耐高温的零件。金属及合金受热时,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积膨胀,因此双金属材料的焊接,要考虑它们的线膨胀系数是否接近,否则会因膨胀量不等而使容器或零件变形或损坏。有些设备的衬里及其组合件,其线膨胀系数应和基本材料相同,以免受热后因热胀量不同而松动或破坏。3、化学性能金属的化学性能是指材料在所处介质中的化学稳定性,即材料是否会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腐蚀。金属的化学性能指标主要有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㈠耐腐蚀性金属和合金对周围介质,如大气、水汽、各种电解液侵蚀的抵抗能力叫做耐腐蚀性。化工生产中所涉及的物料,常会有腐蚀性。材料的耐蚀性不强,必将影响设备使用寿命,有时还会影响产品质量。㈡抗氧化性在化工生产中,有很多设备和机械是在高温下操作的,如氨合成塔、硝酸氧化炉、石油气制氢转化炉、工业锅炉、汽轮机等。在高温下,钢铁不仅与自由氧发生氧化腐蚀,使钢铁表面形成结构疏松容易剥落的FeO氧化皮;还会与水蒸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产生高温氧化与脱碳作用,使钢的力学性能下降,特别是降低了材料的表面硬度和抗疲劳强度。因此,高温设备必须选用耐热材料。3、加工工艺性能金属和合金的加工工艺性能是指可铸造性能、可锻造性能、可焊性能和可切削加工性能等。这些性能直接影响化工设备和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方法和质量。故加工工艺性能是化工设备选材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㈠可铸性可铸造性主要是指液体金属的流动性和凝固过程中的收缩和偏析倾向(合金凝固时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析出叫偏析)。流动性好的金属能充满铸型,故能浇铸较簿的与形状复杂的铸件。铸造时,熔渣与气体较易上浮,铸件不易形成夹渣与气孔,且收缩小。铸件中不易出现缩孔、裂纹、变形等缺陷,偏析小,铸件各部位成分较均匀。这些都使铸件质量有所提高。合金钢与高碳钢比低碳钢偏析倾向大,因此,铸造后要用热处理方法消除偏析。常用金属材料中,灰铸铁和锡青铜铸造性能较好。㈡可锻性可锻性是指金属承受压力加工(锻造)而变形的能力,塑性好的材料,锻压所需外力小,可锻性好。低碳钢的可锻性比中碳钢及高碳钢好;碳钢比合金钢可锻性好。铸铁是脆性材料,目前,尚不能锻压加工。㈢焊接性这是指能用焊接方法使两块金属牢固地联接,且不发生裂纹,具有与母体材料相当的强度,这种能熔焊的性能称焊接性。焊接性好的材料易于用一般焊接方法与工艺进行焊接,不易形成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焊接接头强度与母材相当。低碳钢具有优良的焊接性,而铸铁、铝合金等焊接性较差。化工设备广泛采用焊接结构,因此材料焊接性是重要的工艺性能。㈣可切削加工性切削加工性是指金属是否易于切削。切削性好的材料,刀具寿命长,切屑易于折断脱落,切削后表面光洁。灰铸铁(特别是HT150、HT200)、碳钢都具有较好的切削性。三、碳钢与铸铁钢和铸铁是工程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金属材料。它们是由95%以上的铁和0.05%~4%的碳及1%左右的杂质元素所组成的合金,称“铁碳合金”。一般含碳量在0.02%~2%者称为钢;大于2%者称为铸铁;当含碳量小于0.02%时,称纯铁(工业纯铁);含碳量大于4.3%的铸铁极脆,后二者的工程应用价值都很小。1、铁碳合金的组织结构金属的组织与结构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碳钢的基本组织: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马氏体碳对铁碳合金性能的影响很大,铁中加入少量的碳,强度显著增加。这是由于碳引起了铁内部组织的变化,从而引起碳钢的力学性能的相应改变。碳在铁中的存在形式有固溶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在固态下互相溶解,而仍然保持溶剂晶格原来形式的物体)、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这三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形成了不同的碳钢组织。2、钢的热处理钢、铁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不同的冷却方式,改变金相组织以满足所要求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能,这种加工工艺称为热处理。热处理工艺不仅应用于钢和铸铁,亦广泛应用于其它材料。根据热处理加热和冷却条件的不同,钢的热处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㈠退火和正火退火是把钢(工件)放在炉中缓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慢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处理工艺。退火的目的在于调整金相组织,细化晶粒,促进组织均匀化,提高力学性能;降低硬度、提高塑性、便于冷加工;消除部分内应力,防止工件变形。正火与退火不同之处,在于正火是将加热后的工件从炉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正火和退火作用相似,由于正火的冷却速度要比退火快一些,因而晶粒变细,钢的韧性可显著提高。铸、锻件在切削加工前一般要进行退火或正火。㈡淬火和回火淬火是将工件加热至淬火温度(临界点以上30℃~50℃),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投入淬火剂中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淬火后得到的组织是马氏体。为了保证良好的淬火效果,针对不同的钢种,淬火剂有空气、油、水、盐水,其冷却能力按上述顺序递增。碳钢一般在水和盐水中淬火,合金钢导热性能比碳钢差,为防止产生过高应力,一般在油中淬火。淬火可以增加零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淬火时冷却速度太快,容易引起零件变形或裂纹。冷却速度太慢则达不到技术要求。因此,淬火常常是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回火是零件淬火后进行的一种较低温度的加热与冷却热处理工艺。回火可以降低或消除零件淬火后的内应力,提高韧性;使金相组织趋于稳定,并获得技术上需要的性能。回火处理有以下几种:低温回火:淬火后的零件在150℃~250℃范围内的回火称“低温回火”。低温回火后的组织主要是回火马
本文标题:第二章 设备的安全设计理论与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14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