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版第5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五章生产者行为理论探求生产者(厂商)的行为企业的形式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现代企业的实质—委托~代理1X非效率作为厂商(企业),其目标应该是利润最大化,但这并非厂商所有人的目标。股东、经理人、工人等有各自的目标,这些目标与厂商的总体目标并非总是完全一致,这会使企业管理效率下降。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把这种不是由于资源配置所引起的效率损失称为X非效率。解决方案——委托~代理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现代公司就是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的总和。委托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这一目标要通过代理人的行为来实现。委托人不可能事事亲自做,没有代理人的努力,他们的目标无法实现。但是委托人的目标并不一定就是代理人的目标:总经理可能要追求(下续)现代企业的实质—委托~代理2企业规模扩大,以便为自己的事业创造一个更大的平台,也可能追求自己的收入与名誉的最大化;部门经理可能追求自己本部门职工利益的最大化;职工可能追求工资收入最大化,或者在工资既定时追求闲暇最大化。机会主义行为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由合约决定,合约规定了双方的责权利,是委托代理的基础。但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合约不可能对委托代理关系做出完全有效的规定。在许多情况下,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难以衡量,需要在合约之外再实行监督则成本过大。这样代理人就可以在不违背合约的情况下,以违背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代理人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机会主义行为。其解决办法则是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也译作“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企业组织形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包括组织机制、控制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内容。这里以激励机制为例:激励机制是鼓励代理人为企业目标努力工作的一套制度,其核心是把代理人的业绩与其利益联系在一起,使代理人自觉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也就是说,它作为一种次优合约,目的是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激励机制包括对总经理的激励和对职工的激励,这种激励的中心是设计一套合理的薪酬与奖励制度。如对总经理可将其薪酬分为合约规定的固定工资、分红、股票期权等。对职工的激励如:计件工资或按销售额提成、奖金、员工持股、分享制、效率工资、合理的晋升机制……案例研究:小说《抉择》的经济学含义张平的《抉择》拍成电影后轰动一时。许多人把它看成反腐败力作,实际上它更多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小说描写了一家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营私舞弊,使企业走向破产的故事。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正是特殊产权结构下的机会主义行为。国有企业在理论和名义上是全民所有,实际上是国家(政府)所有。政府作为委托人,企业领导和员工都是代理人。但政府作为委托人由政府官员代表,官员不断地更换,使国有企业实际上成为无主所有,即没有所有者。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对代理人缺乏监督与激励,这就形成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即公司的领导人实际上控制了企业。企小说《抉择》的经济学含义(续1)业领导人不受所有者制约,其责权利并不一致。当企业领导人控制了企业时,他们无法像市场经济的所有者那样得到货币收入,于是就大搞机会主义——例如,以开拓市场为借口出国考察,收购不合格棉花为自己获得回扣,借工作之名吃喝玩乐,甚至(包括部分政府官员)贪污行贿受贿以实现自己的私利(权力职务“寻租”)。这种机会主义行为远远超过了私有制下的企业——因为私人所有者总要对代理人进行某种监督。类似这种情况,在一些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这家企业的情况说明了国有企业的两个问题:一是产权不明晰,缺乏委托人的有效监督,代理人控制了企业,用国有资产为自己谋私利,机会主义行为极为严重。二是没有完善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各级代理人从厂长、部门负责人到员工都没有积极性。小说《抉择》的经济学含义(续2)对国有企业来说,产权改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才是走出困境之路。可惜作者不了解这一点,把希望寄托在李高成这样的理想化人物之上,这又回到了人治的老路。所有按作者的思路去做,实际上这个国有企业是走不出困境的。读《抉择》深感国有企业改革之艰难。一.生产要素L、K、N、E的投入与产量Q的关系二.一种生产要素L的连续合理投入三.两种生产要素L、K的连续同比例增加投入四.两种生产要素L、K的最适组合五.成本与收益厂商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涉及三个问题:1.产量Q与生产要素投入的关系2.收益P*Q—成本C的关系3.市场上的竞争与垄断问题一、生产函数2.生产函数产量Q与要素L、K、N、E等投入存在着一定依存关系生产函数Q=f(L、K、N、E)1.生产四要素劳动L、资本K、土地N、企业家才能E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简化为:Q=f(L、K)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1982年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提出的。A为规模参数,A0,a表示劳动贡献在总产中所占份额(0a1),1-a表示资本贡献在总产中所占份额ααKALQ13.技术系数技术系数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分为可变和固定技术系数。可变技术系数: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各种要素的配合比例可变,表明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固定技术系数:生产一定量产品只存在唯一一种要素配合比例,即要素之间不可替代,要素投入必须按同一比例增减。生产同样产量,可采用劳动密集型(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也可采用资本密集型(多用资本少用劳动)。一人一台缝纫机一个萝卜一个坑二、一种生产要素的连续合理投入1.边际收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连续增加一种要素投入,当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当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特定值时,边际产量递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生产理论中的应用或转化形态。KLfQ,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生产中,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合比例所需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即最佳技术系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条件第一以技术水平不变为前提;第二以其它生产要素投入不变为前提;第三并非一增加投入这种生产要素就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是投入超过一定量时才会出现;第四所增加的生产要素在每个单位上的性质都是相同的,先投入和后投入的在技术上没有区别,只是投入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收益的变化。例证【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1958年大跃进中,不少地方盲目推行水稻密植,结果引起减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三阶段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分为三个阶段:总产量要经历一个逐渐上升加快增长趋缓最大不变绝对下降的过程。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增加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开始减少QLTPAPEL2ⅠⅡⅢGMPOL3L1FAB马尔萨斯预言的失败马尔萨斯预言由于土地报酬递减限制了农产品数量,而人口又在不断地增长,因此最终会有人挨饿、出现饥荒。数据显示食品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技术已经导致了产品过剩和价格下降马尔萨斯没有考虑到技术的潜在影响,即食品供给增长速度会超过需求增长速度。2.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总产量TP(totalproduct):投入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averageproduct):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AP=TP/Q边际产量MP(marginalproduct):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MP=TP/Q举例:连续投入劳动L劳动量L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平均产量AP00001666213.57.56.753217.574287753466.863846.373805.4837-14.6都是先递增后递减MP、AP和TP关系MP与TP之间关系MP0,TP↑MP=0,TP最大MP0,TP↓MP与AP之间关系当MPAP,AP↑当MPAP,AP↓MP=AP,AP最高,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如果连续增加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QLTPAPEL2GMPOL3L1FAB练习:错误的一种说法是(1)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也一定是减少C.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2)A.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均呈先增后递减的趋势B.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会下降C.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最大D.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上E.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交于边际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上3、单一生产要素连续投入的三个生产阶段第一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增,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一个和尚挑水吃)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3阶段有点区别:MP和AP最高点第二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速放慢;(二个和尚抬水吃)第三个阶段,边际产出为负,总产出绝对下降。(三个和尚没水吃,需减员增效)L不足K不足合理区域QLTPAPEL2ⅠⅡⅢGMPOL3L1FAB进一步图示MPAPAPMPAPAPMP0TPQLTPAPEL2ⅠⅡⅢGMPOL3L1FABMP=APAP最大MP=0TP最大三、两种要素连续同比例增加投入1、规模问题技术水平不变,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起初产量的增加要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生产规模扩大,超过一定的限度,产量的增加将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地减少。这就使规模经济逐渐走向规模不经济。2、规模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规模收益递增产出扩大规模大于生产要素扩大规模。QL、KOabcb.规模收益不变产出扩大规模等于生产要素扩大规模。c.规模收益递减产出扩大规模小于生产要素扩大规模。3、规模经济(EconomyofScale)规模经济:技术不变,两种要素同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最初产量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即规模经济。但当规模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减少,即规模不经济。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规模扩大后降低了生产效率。(1)企业内部合理分工被破坏,生产难以协调;(2)管理阶层的增加;(3)产品销售规模庞大、环节加长;(4)获得企业决策的各种信息困难。4.适度规模适度规模:使两种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根据经验判断:企业规模应该最大的行业是?服装业·钢铁业·饮食业确定适度规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1)本行业的技术特点.需要的投资量大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就大。(2)市场条件.生产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厂商,适度规模也应该大。浙江到了出大企业的时候浙江企业特别是温州企业以“小型”、“民营”、“低成本”和“劳动密集”而著称。这些特点在过去是优点,在今后还是优点。经验都一再证明,“小”不一定弱(正像“大”不一定强一样)。而且,从企业竞争的逻辑来说,能够长成大企业的小企业终究是少数。浙江企业已经度过初创期。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就是通过竞争不断培育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以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为龙头,带动钢铁、机械、建材、石化、能源等行业快速增长的阶段。在这些行业中,多数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要求,也就是说,投资就要上大项目。最大的挑战在于,企业从无到有不易,从小到大更难。如果说第一阶段成功概率是百分之五十,第二阶段的成功概率可能不到百分之一。5.内在经济、内在不经济内在经济: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
本文标题:《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版第5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2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