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出口、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2期经贸论坛出口、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张公嵬梁琦摘要: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07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指标,并将出口、集聚与TFP放在统一的框架下分析出口与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TFP年均增长4.3%,其中90%以上是由技术进步贡献的;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差距较小,技术效率变化差异较大,而后者是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出口和集聚的相互作用削弱了对TFP增长的影响,即便如此,出口仍显著促进了TFP增长,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市场化程度是制造业TFP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关键词:出口;集聚;全要素生产率;DEA-Malmquist指数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快6.8个百分点。然而,这种高速增长却呈现出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增长是由大量投入资本、能源和劳动力推动的,而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我国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高度集聚的现象,江浙地区的“块状经济”和广东省的“专业镇经济”是典型代表。这些集聚经济呈现出个体规模小、民营化、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集聚是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型组织,兼具市场与企业的双重优势,同时运用价格机制和权威机制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是,在集聚中技术溢出和“搭便车”行为更容易发生,使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所以,集聚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很难定论。一、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1.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出口提高生产率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较大的市场使企业可以利用可能的生产规模经济或者是降低本国需求;二是出口企业为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被迫持续改进技术和提高产品标准,即“竞争效应”;三是接触国际市场接受技术和知识溢出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即“出口中学”。而国际贸易理论文献则认为因果关系的方向是从生产率到出口,较高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出口,即,“自我选择”效应。从生产率到出口根植于自我选择假说,按照这一假说,较高生产率的企业更可能承担进入国际市场的沉没成本,也更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存活下来,这一发现来自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自我选择进入出口市场(BernardandJensen,2001等)。“出口中学”与“自我选择”两种观点并非相互排斥,并且这两种理论解释能够同时塑造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国内对于出口与生产率关系的研究较少,海闻(1995)、李平(2002)对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理论和机制进行了探讨;包群、许和连和赖明勇(200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出口主要通过对非出口部门的溢出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李小平和朱钟棣(2004、2006)研究发现,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需要条件,国际研发投资通过国际贸易促进了我国生产率的增长;何元庆(2007)利用我国省际层面的[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与产业集聚”,项目号:07AJY021。张公嵬:中山大学管理学院510275电子信箱:gwzhang1978@126.com;梁琦:中山大学管理学院。--12《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2期经贸论坛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对外开放与TFP增长的问题,结果发现,出口对于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正向作用,但是对于技术进步和TFP增长有轻微的负向影响;李小平、卢现祥和朱钟棣(2008)运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32个工业行业的TFP及其分解指标,结果发现出口与生产率增长的关系不显著。2.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TFP)马歇尔指出集聚来自于中间投入品的多样性、劳动力和知识溢出的共同作用,集聚的外部性既是集聚的成因,也是集聚的结果,这些外部性可归结为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由劳动力市场共享、本地市场需求和前后向关联导致,并通过价格机制降低企业成本。技术外部性强调基于技术交流和扩散的关联,企业间不一定存在投入——产出关系或交易关系(梁琦、钱学锋,2007)。上述两种外部性具体体现在:企业之间彼此接近,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供应的时效性;通过协商和默契以及习惯等非正式契约的协调,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知识的黏性决定了知识的传播囿于空间范围的限制,地理上的接近将有助于知识在企业间的扩散;专业人才的集聚,使知识和信息在不经意间的非正式交流中得以扩散,人员在企业间的便利流动,加速了企业间的模仿与学习,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效率;另外,集聚企业可以共享营销网络和品牌效应。集聚对于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两类研究。一类是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对于生产率的影响;另一类是集聚对于劳动生产率或TFP的影响。Dogan(2001)测算了土耳其工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发现地方化和城市化在一些行业显著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Mukkala(2004)运用相同的方法测算了芬兰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认为地方化对于区域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Lucio(2002)用索罗余值法测算了西班牙26个行业的TFP,发现专业化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梁琦、詹亦军(2006)利用长三角区域内16个城市1998-200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地方专业化能促进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范剑勇(2006)研究了非农业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用就业密度反映非农产业的集聚特征,发现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高于欧盟的5%;柴志贤、黄祖辉(2008)研究了集聚经济对我国19个行业TFP增长的影响,他们发现专业化有利于促进行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却不利于技术进步,多样化对生产率有促进作用,但是与行业特征无关;张宇、蒋殿春(2008)研究了FDI、集聚与产业技术进步的关系,结果发现FDI促进了我国的产业集聚,并由此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3.出口与集聚出口与产业集聚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出口促进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又会促进出口。国内对出口与集聚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很少。袁欣、李深远(2007)指出广东省电子产业的产业集聚与出口存在协整关系,产业集聚促进了电子产业的出口;杨丹萍(2009)以浙江省纺织产业为例,运用1988-2007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产业集聚与出口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出口贸易对产业聚集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和促进作用,产业聚集程度的加深同样对出口贸易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和促进作用。综上可以得出,集聚通过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促进TFP增长,而TFP增长又会对要素产生高额回报,促进产业集聚,二者形成累积循环的因果关系;出口则通过出口中学和竞争效应提高行业的TFP,较高的TFP增长又会通过自我选择效应来促进出口;出口导致市场范围扩大,促进分工,专业化分工带来规模经济和前后向关联,进而加速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又会通过克鲁格曼所说的“本地市场效应”促进出口。三者之间互相形成了累积循环的因果关系(见图1)。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出口和集聚的衡量1.行业TFP的测算笔者运用产出导向的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07年我国制造业行业的TFP,受资料限制,剔除了“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2个行业,故选取28个行--13《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2期经贸论坛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两要素投入(即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和单一产出(行业工业总产值)为变量。考虑到工业行业的共同特征是固定资本投入较高,但各行业的绝对值差异较大,而且流动资本的需求变化较大,如果仅以固定资本作为资本投入变量,可能会造成固定资本依赖性强的行业产出率偏低的结果。因此,笔者以固定资本投入与流动资本投入之和作为资本投入。流动资本投入用流动资本净值年均余额按照“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折算成2000年不变价格下的流动资本投入。资本存量基期为2000年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然后用每年的新增固定资产除以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累加,得到资本存量。其中,2004-2007年的新增固定资产在《中国统计年鉴》上有数据可直接用,2004年以前用基建新增固定资产和更新改造的新增固定资产之和代替。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按照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1987)的规定,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分为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设备价格指数和其他费用价格指数。受朱钟棣、李小平(2005)文章的启发,笔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其计算表达式如下:Pit=ωjtPjt+ωstPst+ωqtPqt(1)其中,Pit、Pjt、Pst、Pqt和Pqt分别表示t年i行业的投资品价格指数、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设备投资价格指数和其他费用价格指数,ωjt、ωst和ωqt分别表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投资和其他费用投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份额。其中按行业划分的权重指标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只有2004-2007年的,经计算发现各行业的比重比较稳定,所以,2000-2003年的权重指标用2004-2007年的平均值近似代替。Pjt、Pst和Pqt的数据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全国按固定资产构成的价格指数。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以行业年均就业人数代表劳动投入。TFP及其分解指标的测算结果见表1。在表1中,EC表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这个指数测度在规模报酬不变并且要素自由配置的条件下从t到t+1时期每个制造决策单位(MDU)的实际生产与生产前沿面的最大可能产出迫近程度的变化。TC表示技术进步指数,这个指数测度生产前沿面从t到t+1时期的移动。其中,TFP是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乘积的结果。表1显示,我国28个制造业的年均TFP增长4.3%,EC年均增长仅有0.3%,TC年均增长4%,TFP增长90%以上是由技术进步贡献的,并且各行业之间技术进步的差异较小,除了家具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技术进步较快外,其他各行业均在4%左右;各行业之间的技术效率差异较大,技术效率最高的造纸及纸制品业与技术效率最低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之间的技术效率年均差距达到7.45%,正是由于行业间的技术效率差异较大导致了TFP增长的差异也比较大。2.产业集聚程度的衡量笔者用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来衡量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其计算表达式如下:G=12n2-skåi=1nåj=1n||ski-skj(2)图1出口、集聚与TFP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4《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2期经贸论坛ski和skj是地区i、j在产业k中所占的份额,n是地区个数,-sk是各地区在产业k中所占份额的均值。显然,如果所有地区k产业的销售份额都相等,则G值为0;当k产业完全集中在一个地区,则G值接近于1。这样,基尼系数的上升意味着产业集中度的上升(n趋于∞时,G趋于1)。其中指标用销售产值计算,用G表示,计算结果见表1。表1的第一列显示了我国2000-2007年制造业各行业的平均集聚程度,整体制造业表现出较高的集聚程度,空间基尼系数达到0.655,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要素密集度特征,集聚程度较高的超过平均水平的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其行业平均集聚程度都在0.73以上;集聚程度较低的14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集聚程度平均在0.57左右。3.出口程度的衡量笔者使用行业的出口交货值与行业总销售产值的比值,即出口密集度来衡量出口。从表1的结果看,行业之间的出口密集度差异较大,出口密集度最高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平均达到65.57%,而出口密集度最低的烟草制品业仅有0.88%。整体上看,制造业的年均出口密度在20%左右,出口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也表现出具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出口密集度低的行业集中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这与我国的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从表1统计数据的整体来看,出口和集聚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并不能直观地反映出口、集聚与TFP、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为弄清上述关系并找到影响生产率的因素,对此进行实证检验。表1
本文标题:出口、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4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