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四川省普通高中试用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高中一年级·全一册)
四川省普通高中试用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用书高中一年级·全一册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目录第1课迎接新挑战——适应学习生活新环境/1第2课让梦想导航——人生要有方向/22第3课行动的指南——学会制定目标/26第4课把握人生关键期——高中三年生涯规划/36第5课课堂学习“金钥匙”——提高课堂学习效率/41第6课记忆的诀窍——与遗忘抗争/47第7课时间去哪儿了——科学管理时间/55第8课别与自己过不去——悦纳自我/61第9课超越自我——走出“自我中心”的怪圈/68第10课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掌握交往技巧/74第11课拒绝的艺术——学会拒绝/82第12课我的情绪我做主——学会情绪管理/88第13课神奇的力量——积极的心理暗示/98第14课透过阴霾是阳光——学会应对悲伤/105第15课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从我做起/109第16课快乐健康e起来——合理使用网络/1171第1课迎接新挑战——适应学习生活新环境设计:尧逢品(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教师:曾宁波(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一、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一)设计意图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高中新生面临的第一关,可以说,高中的竞争与发展是从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开始的。对学习生活新环境适应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高中学习的评价和发展成败。对于大多数高中新生来说,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生活适应是高中新生面临着的常见问题。适应学习生活新环境的关键是高中生对自我的调节。本主题属于“自我版块”,其目的在于引导高一新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己面临的不适应,掌握适应新环境的方法,学会自我调节,以尽快适应高中生活。(二)教学目标1.认识到环境变化会产生适应期(在新的学校生活中会经历适应期),并主动掌握缩短适应期的方法;2.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缩短适应期的方案。(三)教材结构本课分为“心有所惑”“心有所思”“心有所悟”“心有所动”“心有所获”五部分。心有所惑:本部分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发现同学中间有人适应,有人不适应,引起对“适应”的关注与思考,确立本课教学的主题。心有所思:本部分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发现高中新生普遍存在着“适应”问题,并主动将“适应”问题聚焦到自己身上。心有所悟:本部分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适应”及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时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心有所动:本部分的主要目标是告诉学生增强适应能力的基本方法,并对学生进行适应性训练。心有所获:本部分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升华,提高学生对适应的感悟、认识,2自觉地增强适应意识、提升适应能力。(四)教学建议1.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适应方法训练。教学难点:发现学生的不适应,并分析其原因。2.教学准备对高中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常见问题的典型案例收集与分析;课前对学生不适应的调查。3.课时建议1课时。二、活动过程示例该设计对应教材“心有所惑”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生成相应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出本课教学的主题;并初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是源于生活,并将回归于学习生活的。1.案例分享1.1分享本班学生对新学习生活环境适应较快或适应较慢的表现。1.2教师组织学生发表对案例中表现的看法。交流分享内容,辅导教师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在实际教学时,可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重点关注。同时,注意剔除与本课主题无关的内容,引导学生聚焦到“适应问题”上。2.阅读教材2.1学生阅读教材“心有所惑”内容,并思考:上述同学的对话,你们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谈谈自己的看法。2.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简要点评,进入课题。实际教学时,注意逐步回归于“似曾相识的感觉”,引导学生产生与案例中的人物相似的共鸣,聚焦于本课的教学主题。热身活动3该设计对应教材“心有所思”“心有所悟”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发现“身边同学的不适应故事”,引出对自身“不适应问题”的思考。总体上可考虑采取“由人及己”“由经验到科学”的思路,引导学生将“适应问题”聚焦到自己身上,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运用科学的理论对自己的“问题”加以分析,为后续的感悟、体验、升华奠定基础。1.发现不适应1.1组织学生发现同学中间的不适应;1.2教师宜就学生的发现,点出“适应问题”不可回避。就适应问题来看,学生的发现可能会是方方面面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归类。2.适应能力测试2.1学生完成“适应能力自测”小测试,了解自身的适应能力现状;2.2教师总结过渡,引出“心有所悟”版块。教师宜说明测试应基于客观的评价才具有意义,测试的内容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要与测试者的实际情况一致;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3.了解“不适应”的原因与应对方法3.1引导学生思考高中学习生活不适应的类型及其造成的危害;3.2教师总结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环境的原因,并点出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要点。该设计对应教材“心有所悟”的内容,旨在澄清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教师与学生宜以互动的方式完成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等方式,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入。该设计对应教材“心有所动”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亲自参与“适应性训练”体会如何尽快地适应高中学习生活新环境,为形成适应意识、自觉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把“适应性训练”升华为自觉行动奠定基础。主题活动(Ⅰ)主题活动(Ⅱ)41.清零行动1.1学生梳理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或不足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言语鼓励,让更多的学生完成挑战。1.2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或不足进行比较分析1.3随机抽取3—4个学生对自己梳理出来的成绩或不足进行评价,及如何“清零”。1.4教师总结点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纵向(学生与自己)、横向(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环境)比较,明白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环境,放弃过去才会面对未来。在新环境里,大家的区别并不大,关键是要适应新环境的新要求。2.改变自己2.1教师宣布“改变自己”的活动规则,学生分成小组,各自根据规则进行客观、积极的自我反思。2.2首先,小组内交流各自“改变自己”内容、原因、方式;然后,小组推荐一个发言人在全班交流、分享。活动过程中,教师宜将学生交流、分享的内容归类,并将其改变自己的关键要点板书。2.3教师总结活动过程中,教师宜与学生互动,共同总结、概括出大家认可的基本观点、“改变自己”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该设计对应教材“心有所获”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互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自觉的适应意识、主动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把“适应性训练”升华为自觉行动。1.阅读教材1.1学生阅读教材“心有所获”内容,并自由发言,交流化。1.2教师总结。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宜仅局限于教材,更多的是立足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突出对未来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的信心和应对策略。2.拟定学习生活适应计划拓展/升华52.1针对自己当前最难适应的问题,制定一份如何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计划,并在学生生活中尝试执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活动过程中,教师宜着眼于计划的实施与实效,强调计划要突出可行性、操作性,在执行计划时要注意加强自我监控或邀请同学、朋友监督自己,及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三、教学辅助资源(一)相关心理学理论1.相关概念(1)心理适应心理适应是指个体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以保持与环境协调一致的一种心理状态。对高中生而言,高中生心理适应可以视为高中生根据内外环境,如学习、生活、人际环境、情绪变化等做出调整,以保持与环境协调一致的一种心理状态。高中生心理适应主要包括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和情绪适应四方面的内容。学习适应,即由学习活动及其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人际适应,即由人际关系及其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情绪适应,即由情绪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生活适应,即由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2)学习适应性学习适应性是构成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指的是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其主要因素包括学习热情、有计划的学习、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记忆和思考的方法、应试方法、学习环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2.相关理论(1)心理适应能力是人的必备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初,便在其宪章中将健康明确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well-being)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阐述21世纪健康新概念时再次强调社会适应良好的重要意义,认为适应是健康的重要内容。王登峰(1998)将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至少应具备的四6个条件之一。黄希庭、郑涌(1999)也将适应能力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适应性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因为“作为整体的人在社会当中能否健康地生存与发展的主要表现就是适应。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是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通常,从心理上的适应和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的综合来进行研究。适应与发展,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青少年的发展成长,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从而适应社会,并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努力发展自我的历程。学习适应是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是否适应学习要求,学校环境以及与学习过程中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青少年适应社会和发展自身的重要环节,是青少年在学校取得良好发展的前提,也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学会学习,适应学习,是21世纪世界各国对教育发展的共识。(2)高一新生心理适应的特点西南大学唐远琼硕士对高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发现,高一新生在适应总分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情绪适应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存在更多的情绪适应问题。在学习适应方面,省重点中学和其他中学的高一新生没有显著差异,但两者均比国家重点中学的高一新生显著存在更多的学习适应问题。在生活适应方面,国家重点中学和省重点中学的高一新生没有显著差异,两者均比其他中学的高一新生显著存在更少的生活适应问题。在适应总分方面,国家重点中学和省重点中学的高一新生没有显著差异,两者均比其他学校的高一新生显著存在更少的适应问题。高一新生在情绪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及适应总分方面存在就读形式差异,走读生在情绪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及适应总分方面均存在更多的适应问题。在情绪适应、学习适应、适应总分方面,成绩自我评估“较差”、“一般”、“较好”的高一新生均存在两两显著差异;在生活适应方面,成绩自我评估我评估“较差”“一般”和“较好”的高一新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均比成绩自的学生显著存在更少的生活适应问题。7在情绪适应方面,尖子班学生比实验班、其他班学生均显著存在更多的情绪适应问题,而尖子班学生与其他班学生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适应方面,尖子班学生与实验班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班学生比尖子班、实验班学生均显著存在更多的学习适应问题;在适应总分方面,尖子班学生与实验班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均比其他班学生显著存在更少的适应问题。在情绪适应方面,初中毕业于城市中学的高一新生与毕业于区县中学、乡镇中学的高一新生均无显著差异,而初中毕业于区县中学的高一新生则比毕业于乡镇中学的高一新生显著存在更多的情绪适应问题。在生活适应方面,初中毕业于城市中学与区县中学的高一新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两者均比初中毕业于乡镇中学的高一新生显著存在更多的生活适应问题。在适应总分方面,初中毕业于城市中学的高一新生与毕业于区县中学、乡镇中学的高一新生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初中毕业于区
本文标题:四川省普通高中试用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高中一年级·全一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4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