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第一部分:第一讲:课程综述l第二讲:导论l第三讲:中国文化的精神l第四讲:伏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l第五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l第六讲: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宗教l第二部分:l第七讲: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我修养l第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l第九讲: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神l第十讲:中国传统与教育l第十一讲:中国古代的科技l第十二讲:挑战与机遇l学习方法指导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习文化典籍,考察名胜古迹,文化遗址,历史文物)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考核说明形成性考核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考核。形成性考核的成绩按20%的比例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终结性考核:本课程的终结性考核为闭卷考试,卷面成绩100分。总成绩计算公式:总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20%+终结性考核成绩×80%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二层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本教材注重四层次说。第二讲导论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的文化概况的一门课程,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惑;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中国文化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2、人种因素3、经济与生产方式•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之中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宗法制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重农轻商,形成一种万世不易的中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模式。•宗法制的实质:专制制度。2、中国古代的官吏制与等级制:金字塔形式•周秦两汉:三公九卿•魏晋南北朝:八公、三省、九卿。•隋唐五代:三师、三公、五省、三台、九寺。•宋辽金元:唐代的扩展•明清:三公、三孤、六部、六寺。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以能团结和谐。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中国文化的自强不息“斗争”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1、与自然斗争。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中国神话传说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2不畏强暴、坚持真理与正义。孟子、屈原、司马迁。岳飞、文天祥。历代明君帝王的励精图治进取精神3推陈出新的改革精神。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变法到我们现在的改革精神。三、龙马精神——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龙与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同步诞生。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美好和威力的象征,代表兴盛和发达,吉祥和幸运。龙成为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龙是以多元兼容、综合创新、开拓奋进、造福众生、与天和谐的精神底蕴,成为中华民族的图徽和象征的。而其中的开拓奋进及造福众生,就很适合马,尤其是骏马、千里马。可以这样说,龙的精神汲取、蕴含着马的精神,马的精神是龙的精神的一部分。龙马精神就是以强健的姿态开拓奋进,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第四讲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文字是伏羲炎黄历史时代的产物。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文字产生的直接渊源之一,是伏羲炎黄时期出现的刻画符号。刻画符号有一定的意义和相对固定的形状,但没有读音,是文字的前驱。炎黄部落与中原各部落的冲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一、南稻与北粟秦岭淮河以北,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主要以粟为主要种植谷物,可称为种粟农业。从时间上分析,中国史前期出土粟的最早遗址,是距今7000年以上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粟的种植最早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诸民部落是粟类谷物发明者和推广者。中国是世界粟类谷物的原产地。三、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是文化的载体,史前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律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从陶器和玉器的产地分析,可用“西陶东玉”来表述。黄河流域上游的仰韶文化以彩陶的制作为代表,东北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诸文化则以五器最为发达。炎黄时代的陶器和玉器涌现出大批珍贵的艺术品,开始形成中国造型艺术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方向。在中国文化中,玉器最初是装饰品。新后器时代中晚期以后,小型玉器被大型玉器所取代,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意义,渗透进社会等级观念和原始宗教意识。往后,又发展成为标志高尚道德品质、象征吉祥如意贵重器物,大地湾彩陶玉琮(周代)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核心地位.道德角度:中国哲学的思维功能有利于人的品德的塑造和提升.政治角度:哲学观注现世功利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文化角度:中国哲学是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入世1、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念: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隆礼重法。2、汉代儒家的天人观念: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代表人物是董仲舒。3、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修身成圣。圣人:存天理灭人欲。第五讲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三、道家思想的嬗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出世1、《老子》的思想:重天道自然无为,不讲人道反对新生事物反对严刑峻法。使民无知无欲。2、庄子的思想:相对主义最终目的达至精神上的绝对自由。3、合流中的道家思想。汉代衍变为黄老学说。魏晋的玄学。四、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翟,主强兼爱与非攻。法家的是商鞅与韩非子,变法革新,法术势三者合一。五、中国化的佛教与宋明理学1、佛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人内心世界的和谐。中国化了的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渗透了中国哲人的智慧,特别是道家、儒家及玄学的哲理,充满了人生哲学的色彩。中国化佛教的基本特征是:四大皆空,精神不灭,人人皆可成佛,不以暴力抗恶,佛学流派众多。代表是禅宗:五祖弘忍,培养了神秀与慧能等一批大师。慧能成为六祖。禅宗在社会上的影响极大,成为佛教中最有实力的宗派。本性是佛、自心是佛、凡夫即佛、心即真如、无念为宗。禅宗的理论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在自我修炼的前提下,人人可成佛,可成就人格。2、儒学的新形态---宋明理学。在方法论上,宋明理学把道德提高到本体的高度,要求人们的道德标准达到理性的境界,他们认为提高道德可通过强化“主意”多下功夫,以“内统外”,来提高道德境界,还要发扬儒家传统,实现有无合一的境界。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与“万物一体”的境界。六、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1、与政治伦理关系紧密。2、唯物与辨证思想的传统。3、重天人关系与人际关系。第六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一、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1、宗教: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宗教教徒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文化学家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存在物之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神、自然在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自然人的心灵死亡祖先等以超人间的形式出现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2、中国宗教的特征:•贫乏性。宗教在中国从未占统治地位。中国大众看待宗教没有特别的热情,只停留在实用的层次。没有为宗教献身的的事情。•实用性。为现实和今生求福免灾。功利性。•兼容性。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不同的甚至教义教理上水火不容的宗教在中国能长期并存。也表现为文化的兼容性。二、中国原始宗教:自然神崇拜:日神、月神、山神、河神、海神•动植物图腾崇拜:虎、熊、龙、凤、马、蛇•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形式。•祖先崇拜:只要定期祭祀,祖先的鬼魂会保佑自已。•天神崇拜:天帝。三、中国传统道教1、道教的形成与思想渊源: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或者说道教的起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特别是殷商时代的巫术祭祀鬼神二、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主要是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练丹术。三、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四、道家哲学与阴阳家思想的影响较大。2、道教的产生及流布:•道教的开创:东汉中晚期形成两支道教:一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二是张角等人创立的太平道。张陵后被尊为张天师,认为是道教的开创者.•魏晋时道教上升为理论阶段。东晋时的葛洪撰写了《抱朴子》内外二篇,内篇属道教,整理并阐述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理论,丰富了道教思想内容.南北朝是,道士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丰富了道教教义理论及组织形式。•形成宗派阶段:道教经过唐宋两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发展到鼎盛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因道法道术或师承不同分化出不同的道派,经过常期分化合流,流传至今的全真道和正一道成为道教最主要的两大派别3、信仰特征: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为万物之母。无所不在、无法不包、无时不存,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取得这种本源的体性便是德。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三清尊神。最终目的是得道成仙。基本教义:长生久视,全性保真。经典《道藏经》,道教经书总集的名称。修炼方法:炼丹服食、符箓咒语、科仪斋醮。道教的标记是八卦太极图。四、中国化的佛教1、佛教的教义与宗派•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三法印、“四谛八道”、十二因缘。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是苦、集、灭、道。缘是原因条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4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