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三章-制陶的工艺流程
第三章制陶的工艺流程第一节炼泥炼泥是陶器生产工艺流程中的第一步,炼成的好陶泥能为后期制作陶艺精品提供可靠地保证,反之,会给后期制作带来困难,甚至是功亏一篑的遗憾。泥的炼制一般可分为手工炼泥和机械炼泥两种。1.手工炼泥:(1)晒泥。一般粘土(陶土)从矿山开采出来后,要经过3~6个月的自然风化,通过风吹日晒和雨淋,坚硬的粘土矿会松散,便于粉碎,同时雨水也会冲去部分可溶盐类及其他对制陶无益的矿物,从而提高粘土的纯度;(2搅泥。将晒好的陶土放入水中慢慢搅拌,使陶土融化变成泥浆;(3)过浆。把一大块海绵放在竹扁上,使泥浆通过海绵,过滤掉其中的碎屑、杂质,得到干净细腻的泥浆。再将过滤后的泥浆沉淀,排放掉表层的水,就得到了完全细腻的泥浆;(4)晾晒去水。将完全细腻的泥浆堆放在平台上晾晒,待泥浆边缘出现裂纹、表面已无水分为最宜;(5)柔泥。先用棍子打泥,目的是将经过一系列过程后结成块的泥打松散,然后再用手不断地揉搓,去除泥中的气孔,使泥的质地更细腻,这样才得到最终用来做陶的陶泥。2.机械炼泥:开采出来的粘土矿经过晒泥之后得到松散易于粉碎的粘土,将粘土放入打浆机中强行打成浓度较低的泥浆,经除砂间除砂去杂后,放入沉淀池中存放一段时间,再使用水泵抽取沉淀后表层的水,然后直接通过过滤机使泥浆压滤脱水成泥饼,再经真空炼泥机炼泥,炼好的泥需放入真空室,通过压力差,排除泥中的空气,最终得到适合做陶的陶泥。真空炼泥机的优点:制作陶泥耗时短,可使陶器生产过程连续化,并可排除泥饼中的残留空气,提高泥的致密度和可塑性,并使泥组织均匀,改善其成型性能,提高干燥强度和烧成后的强度。真空炼泥机的缺点:真空炼泥机在使用时,泥段容易出现螺旋状开裂、断裂等缺陷。炼好的陶泥要通过割泥器分隔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制作时使用。第二节泥料成型陶器的造型千变万化,大到数米高的花瓶,小到精巧玲珑的小碗,薄如蝉翼的薄胎瓶、薄胎碗等更是让人惊讶不已。根据造型实现的不同途径,我们可以简单的将泥料成型方式划分为泥板成型、手工捏制、盘条成型和手工拉坯四种。1.泥板成型。该手法最常用到的工具是擀泥杖、泥拍。用擀泥杖操作时,(1)将所需量的泥料置于平整的底板上,擀泥杖从泥块的中心擀起(就像擀面一样),使泥块像四周伸展开来,伸展的范围要四周兼顾;(2)擀制过程中,达到的范围最好是大于所需大小,厚度亦达到所需即可。对于厚度的掌控,可以借助已知厚度的木条,将木条置于泥板两侧作为参考;(3)待泥板晾干到一定程度后,按所需尺寸切好;(4)用刀片将泥板四周修齐整。用泥拍操作的方法也就是陶艺当中的拍片法,该方法最常用于紫砂壶的制作。其滚压原理与运用擀面杖的原理相似。根据以下步骤,制作一个简易的笔筒,再根据喜好进行装饰。a.制作一块面积较大的长方形泥板。b.裁出一块块较小的长方形的泥板和一块圆形泥板。c.把圆形泥板放在桌垫上,再把长方形泥板沿着圆形泥板边缘竖起围成筒状,切除多余的泥后进行粘接。d.成型后,晾晒到一定程度,再在表面刻画各种图案。2.手工捏制。在陶器成型技法中,徒手捏制是最生本的方法。作者可按照自己所需捏制动物造型、人物造型等,还可以借助雕塑刀进行刻花、勾画等。此种手法能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思,也如我们儿时的玩泥巴游戏一样“原始”“简单”。通过手捏成型这一过程,作者可对陶土的干湿泥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俗话说熟能生巧,时间久了,经验就学到了;也能加强我们对泥土的感觉,激发创作欲望和想象力。捏制时应该注意,选择的泥料软硬度要适宜。泥料太干燥就不宜成型或成型后会龟裂,反之,成型后容易垮塌。此外,一件作品不可捏制过久,因为手温会使泥料中的水分蒸发,导致不易塑形。手工捏制不易控制坯壁的厚薄,所以,此法一般仅限于小型作品。凭借自己的想象制作一个立体的海底世界。a.擀一块厚度约为8毫米的泥片。b.运用捏制法捏制海底各种动植物造型,如珊瑚等来做装饰。c.将捏制好的造型粘嵌在泥板上。3.盘条成型。盘条成型法又称泥条盘筑法,是人类最早掌握的泥料成型手段之一。该法是将泥料搓成均匀圆柱条状,再跟据所需造型将泥条层层叠加或用一根足够长泥条螺旋盘筑而成。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就已经大量运用了泥条盘制的方法,日本的绳纹古陶也是利用了该方法制成的。盘条成型的工艺步骤如下:工具:转台一个,旧报纸一张,泥料,陶艺工具一套。准备工作:用旧报纸剪一个面积略小于转台的圆平铺于转台之上,这样是为了将转台上盘筑成型后的坯体从转台上分离下来。(1)搓泥条。将泥料分离成体积大小适当的块儿(太大搓成的泥条太长,太小搓成的泥条太短或太细),在一个平整且不粘连的面板上将小泥块搓成泥条,双手用力均匀,保证泥条粗细均匀。(2)盘底座。将搓制的泥条盘成一个圆饼状(外形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用的蚊香),这样就制作成一个底座(底座的大小根据自己作品的需要而定),在盘“圆饼”时要使泥条之间相互粘连紧密,之后也可以用陶板轻轻拍打底座,使其粘连结实。(3)起型。选一根长度适合的泥条,沿着底座的外周边缘盘筑,同时用手指把泥条与底座牢牢地捏合在一起。(如下图)用左手在一旁扶正胚壁,以防止盘筑起的坯壁向外拖踏,右手食指与拇指轻轻下压泥条,使其与底座粘连为一体。(4)继续起型。重复上一步,将新的泥条与坯体上前一根泥条尾部捏合在一起,根据所需陶器的高度不断的重复盘筑。要保证泥条的首尾捏合在一起,尽量光滑。注意事项:a.如果泥料盘条成型一次没有完成,要用塑料袋把已筑起的坯体封起来,以免其失去水分,下次再做的时候拿开塑料袋继续盘筑。如果坯体已干,为了使泥条衔接,就用毛刷粘水给胚体刷水,再用泥条盘筑。b.在进行泥条的首尾相接时,可将上一根泥条的末端和即将要盘筑的泥条首端斜着切断,以使泥条间相互吻合。(如下图)每层泥条不要在相同的横坐标处进行连接,这样坯壁会支撑不住,要有意的错开连接点。c.如果所需的形状是朝外伸展的(如图6),那么连接的新泥条都应该依次向外平移一定距离。反之,如果形状是向内收缩的,那么连接的新泥条都应该依次向里平移一定距离。泥条盘制的制陶方法应该说是陶艺成型技法中最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它几乎可以制作出任何其他技法能做出的形体。古人在创造出辘轳拉坯之前,就已经用泥条盘筑法制作了大型器物,如大缸、大罐儿。现如今,西双版纳等地的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这种方法来制作日用陶器。国外常常将手工捏制和泥条盘筑两种陶器成型方法通称为“千筑”指不借助任何工具而是纯碎用手制作。现代陶艺家之所以喜欢用泥条盘制法制作陶塑,一方面是由于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和变化,方便制作一些不太规整的、随意的陶塑;另一方面是他们更倾向于保留陶塑上留下来的手工盘制痕迹和一道道盘旋的纹理。运用盘条成型法尝试制作一个别致的小花瓶。重点:练习盘条成型法、花瓶的造型设计。难点:重心的掌握。a.先用泥条盘制一个圆形底座作为瓶底,用泥拍轻轻拍打底座,使其粘连结实。b.在底座的边缘盘筑泥条来起型。盘筑的高度要根据自己所设计的高度而定,形状、样式要以预先准备的花瓶作为参照,也可以做适当的变化进行创意设计。运用盘条成型法尝试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笔筒。重点:练习盘条成型法、笔筒的造型设计。难点:重心的掌握。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盘条成型法设计创作一个别致、有特点、有创意的笔筒。作品完成后用牙签在作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班级、日期,放在博物架上,待干透后再烧制成成品。4.手工拉坯。我们的祖先早在半坡族时期就已用原始的辘轳制作鱼面网纹盆,这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这种泥料成型手法的工艺步骤如下:工具:古老的辘轳机一个或者现代的电动拉坯机一台。准备工作:揉泥。揉泥是拉坯成型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陶艺制作对土的要求很高,如果出现硬度不一、陶土中有空气,那么,在干燥或烧成的过程中坯体会裂开。太硬的陶土在揉泥的过程中需加水保持它的软度。总之,要将陶泥不断的揉制,反复多次,将陶泥中的空气挤压干净。(1)泥的固定。在拉坯机转盘上抹一定量的水,将足量泥对准盘心砸下固定。泥在转盘上固定后,在泥团上抹适量水,打开拉坯机开关,双手再向下将泥团按牢。(2)在拉坯机转盘上练泥。即使经过揉压的泥土,在用拉坯机拉时,也会出现气孔及泥土的硬粒,所以仍无法直接拉坯,因此,在成型之前,需消除泥中的空气及软硬不一的泥粒。练泥时调整拉坯机与自身坐姿的高低,然后弯腰,双臂的肘关节顶住双腿膝关节的内侧,使双手保持稳定。双手握住(抱住)泥块外壁,合力相向压泥,此时,泥块因受力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双手均匀用力将泥柱捧正、捧高,并且使泥柱由上至下逐渐变粗,这样反复2~3次,彻底挤出泥中的空气。(3)定中心。右手食指和拇指并拢,左手拇指伸出,顶着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双手手掌保持握(抱)泥体状,直至将泥体拉成一个平顶的小火山状。(4)开坯。左手护住泥柱,右手拇指从泥柱的平顶中心向下插入泥体,同时保证拉坯机的旋转,拇指顺势缓慢将“洞”开大。(5)成型。随着“洞”的逐渐开大,我们可以变换各种手法进行拉坯、修型。比如,可以一只手的四个手指都伸进“洞”里,然后拇指留在坯体外壁,随着坯体在转盘上的旋转,我们可以向上、向外拉坯,使其鼓出“肚子”。若要将鼓出来的“肚子”渐渐收缩回去(比如制作坛坛罐罐的时候),就可以用双手的两虎口“掐”住“肚子”,然后缓慢均匀向内用力,同时,向上提泥柱,就可以达到收缩的目的。但不论是什么样的手法,都应该保持手型的稳定。这就是“手随泥走,泥随手变”,巧夺天工的拉坯成型。(6)收口。在坯体成型并确定了陶口的大小后,要进行收口的工序。手法如下图所示:(7)取坯体。这一步骤就运用到了割线。左右手拉紧割线,拉紧的割线水平置于坯体底部与转盘的粘合处,与坯体底部边缘相切,然后转动转盘,这样,割线就将坯体从转盘割离了开来。如下图所示:注意事项:a.手工拉坯的整个过程中,双手的用力一定要均匀,否则泥柱就会倾斜。b.不同的手法运用时,手型一定要稳,因为处于拉坯过程的陶泥湿滑,形随手动,手型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坯体外形的塑造,进而会影响到坯体的稳定,如出现倒塌。c.关于泥的捧正。泥的捧正是在挤压泥中空气的同时完成的,在挤压空气时,需注意均匀用力并使泥柱的每段横截面能成为一个正圆形。泥的正斜直接关系到拉坯的成功与否,也是初学者所较难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多次实践,领悟其中的要点、掌握用力的方法、熟练后方能成功。d.检测泥柱是否捧正。①观察泥柱顶部的圆心是否与机盘圆心在一直线上,在一条直线上,说明中心正。②泥柱是否摇晃,若出现摇动,说明两侧不对称。运用拉坯成型的手法制作一只直桶茶杯。a.选取制作一只茶杯的土量。b.用课文内容所讲解的挤压空气的方法将泥柱捧正。c.将陶泥做成圆锥形,双手扶住泥柱,以中指配合转盘的速度将坯土做出葫芦腰状。d.找准圆心,用右手拇指对住顶部中心点下压进行分泥,同时用左手将右手拇指慢慢下压,右手虎口卡住泥坯的边缘进行横压,之后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缝卡住坯边,使其规整。注意:分泥过程要适量加水。第三节印坯、修坯与晒坯通过前面的两节内容,我们完成了陶器制作的前期过程。接下来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陶器的修饰过程。首先是印坯。此过程用到了印模。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这就完成了印坯的过程。然后是利坯。将半干的坯放于辘轳机上,转动转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利坯的工人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来说,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体厚度各不相同,因为不同部位在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致,因而利坯时应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烧造时变形。利坯时对于坯体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识别方法是掌握利坯技术和确保利坯质量的关键。按一般经验,测定坯体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抚摸并轻轻弹叩,听其不同部位的响声。坯体较厚者,弹之发出“咯咯”之声,修至中等厚度时则发出“咚咚”之声,高档瓷坯体修至适当薄度时,弹之则发出“
本文标题:第三章-制陶的工艺流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8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