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四章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
第四章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转变第一节:人口再生产概述第二节:出生人口分析一、分析出生人口的主要指标二、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三、世界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四、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第三节:死亡人口分析一、分析死亡人口的主要指标二、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三、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四、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第四节: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三、稳定人口或现代静止人口的实现第一节人口再生产概述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再生产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人口再生产属性:•对于人类来说,它是种的繁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它是构成人口状况的最基本的要素。•人口迁移通常被称为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再生产则被称为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的自然变动包括作为人的生物本性的直接后果和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群所固有的那些人口过程。人口自然变动的事件有:死亡、出生、婚姻关系的聚散。人作为生物钟别的特性,是上述每一事件的基础。但在人类社会中,这些事件都具有社会性。•归结来说:人口再生产是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它的运动规律要受到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尤其是生产力生平的制约。•人口的自然属性(或者说是人的生物属性)指的就是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在人口在生产领域表现为新陈代谢的机制和种的繁衍本能,人的出生、性别、发育、疾病、衰老、死亡、食欲、性欲、以及繁衍过程中的遗传变异等等,其本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然而,人口再生产又决不是一种纯自然的生理现象。自然属性并没有起着完全的作用。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使人类意识到必须与周围的其他人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的是生活在社会中。正是这种社会存在赋予人口再生产以社会属性,“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从此,它成了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立统一的过程,它影响和限制着自然属性的作用,使之与一般动物繁衍有了本质的区别。•社会属性•首先表现于婚姻制度和家庭的存在,它们均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到了阶级社会,更受到阶级关系的制约。例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从人身上占有奴隶,对之掌有生杀予夺的权利,直接干预他们的人口再生产。•社会属性还表现在社会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作用。存在于生物界的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受到了某种明显的限制,人的生、老、病、死不再是仅仅与个人有关的事,而是通一定的社会社会环境直接联系。例如:某些宗教对待婚姻、生育、死亡的观念和实践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在人口再生领域,计划生育正在排斥生育的自发性和无政府状态;对疾病和死亡的控制正不断取得新的发展。现在可以预测,在未来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人口再生产在发展过程中将产生一个飞跃,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那时人的自然属性的作用将进一步退居次要地位,生育中的自发性将减值最小,死亡率将大大下降,人口总量将趋于稳定,其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将更加合理化。第二节出生人口分析一、分析出生人口的主要指标出生和死亡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的基本的基本要素,人口再生产实际就是出生和死亡对立统一的过程。一般来说,人们绝不会有有意识的增加死亡,但受一个时期特定的社会、经济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也难以显著地减少死亡;而出生则不同,它更多的受到人们的生育意愿的影响。后者具有更强的社会性,是一个比死亡更活跃、能动的要素。正因如此,一般说的调节人口再生产实际就是调节人口的出生或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实际上也只是控制出生人口的数量。分析出生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1、人口(粗)出生率定义:一个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同平均人口数的比率即人口(粗)出生率。理论上说,对出生率进行精确统计并不困难,但一些社会因素的存在,往往干扰了这种统计的精确性。例如:旧中国,为了避免抽丁纳税,常使得父母有意识地隐瞒生育情况,溺婴、弃婴的影响更大。即使在现阶段,医疗保健网已基本覆盖的全国,户籍制度也相当的严密,但在生育统计上仍难以完善,尤其是对于私生子、计划外生育、无户口外流人员的生育以及生后不久即死亡的新生儿。瞒报漏报的现象并不少见。2、育龄妇女生育率由于生育率是以人口总数为基数计算的,但生育却只涉及一部分女性,一个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越是失衡,其出生率就越不能反映实际生育水平。为了对此加以修正,人口统计学上引入了“育龄妇女生育率”这个概念。所谓育龄妇女是指15—49岁的全体女性,而不考虑其婚姻与生育状况。生育率的具体指标有以下3个:(1)一般生育率定义:活产婴儿数与育龄妇女平均人数的比率为一般生育率。与育龄妇女生关系:一般生育率反映了这一代育龄妇女的生育强度,育龄妇女比重则反映了上一代人的生育强度,它们共同制约着当前的出生人口状况。可见,任何一个时期的人口再生产,都会对二三十年以后的人口生育发生影响,就是通常说的“人口惯性”或“生育惯性”。如果上一代人生育失控,导致大批青少年相继进入婚龄育龄,那么即使降低了一般生育率,甚至实现了一胎化,在一段时期内出生率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例如:我国在内的不少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这种局面。1990-1995年4个国家生育状况的对比指标阿联酋斐济乌干达泰国人口出生率(‰)23.223.751.819.4一般生育率(‰)129.093.7237.070.0育龄妇女比重(‰)18.025.321.927.8公式:人口出生率=一般生育率×育龄妇女比重表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出生率比斐济低,但一般生育率却显著高于后者,原因就在于育龄妇女比重极小;乌干达的一般生育率比泰国高2.4倍,但出生率仅高1.7倍,如果乌干达的育龄妇女比重达到泰国的水平,出生率就将由51.8‰上升至65.9‰。(2)年龄别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可以反映育龄妇女作为一个总体的生育强度,但它不能反映不同年龄妇女的生育强度,或者说,不能反映生育率在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为此,必须计算年龄比生育率,其定义是1年中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妇女的活产婴儿数与该年龄妇女平均人口数的比率。通过这一指标可以清楚的看到生育高峰期年龄阶段的存在,并可描述不同的人口生育模式。(3)总和生育率计算年龄别生育率的年龄分组组距为1岁的情况下,总和生育率等于各年龄生育率之和。定义:假定一批同期出生的妇女按这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并度过整个育龄期,她们每个人平均剩余的子女数,就是总和生育率。请看不同国家的年龄别生育率表5010015020025030001520253035404550④③①②①----全世界(3.10)②----发达国家(1.70)③-----发展中国家(3.48)④----最不发达国家(5.48)(括号内为总和生育率)生育率(‰)育龄妇女年龄(岁)从表中看出人类的生育高峰期总是在20—30岁之间,但发达国家的最大峰值出现在27岁左右,发展中国家却在22岁左右。越过高峰期,生育率即迅速下降。改图还反映不同生育模式的差异: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年龄别生育率竟显著超过发达国家,其中最不发达在15—40岁之间的年龄别生育率竟显著超过发达国家在27岁前后达到的最大峰值。总和生育率就是年龄别生育率曲线与坐标横轴之间的面积。数值在2.1左右的意味着总和生育率代表着世代更替水平,它意味着每对夫妻生育2.1个孩子,扣除死亡几率,正好维持世代更替。高于2.1时个抵消,人口总量趋于膨胀,低于2.1时则有可能趋于减少(人均寿命延长是一个抵消因素)二、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在不受任何条件和人为措施的限制的情况下,人类生理上能达到的最大出生率可超过60‰,总和生育率可达17。但在实践中,这样的水平并不多见,主要是由于人口再生产不可避免的得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影响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因素有以下几个:(一)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任何社会中,人口的再生产都取决于物质的生产方式对人口经济的需求,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当人口数量超越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所能提供的消费总量时,生育将受到抑制;当人口数量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时,生育将受到刺激。例:旧中国生育率一向很高,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那时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为什么说:现代化是控制人口的最好方法?原因在于:当一个国家不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人们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育意愿都将发生显著的变化,这是推动生育率下降的基本动力。(二)人口政策当人口再生产与生产力发展不协调时,有关国家的政府往往采取各项政策,如人口政策、经济政策等试图干预。常见的,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1、鼓励生育采取这类措施的国家大都是人力资源不足或严重老龄化的发达国家,以及某些地广人稀的国家。如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口损失,战争尚未结束即从经济补贴、社会福利、行政法律到文化宣传上提出了一整套鼓励生育的政策,先后颁发400多万枚“母亲英雄”和“光荣母亲”勋章养育7个子女以上的妇女。2、节制生育采取这一政策的大多为人口压力较重的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即以实行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剩一个孩子。态度过高适中或满意过低政策抑低不干预抑低促升不干预促升不干预国家数(个)7983571186代表性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伊朗尼日利亚越南缅甸中国委内瑞拉科特迪瓦芬兰韩国沙特阿拉伯巴西意大利英国美国法国希腊保加利亚匈牙利新加坡乌克兰伊拉克日本德国俄罗斯瑞士世界各国政府对目前本国人口的生育率的态度和政策(三)婚姻家庭状况在多数国家中,婚姻家庭状况与生育仍与生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中直接起作用的因素首先是婚龄。一个刚刚性成熟就结婚的妇女,一生中平均可生育10胎,若在20岁结婚,平均只可能生育8.4胎,25岁为6.2胎,30岁只有4.2胎。从世界范围看,高生育率国家普遍早婚,低生育率国家普遍完婚-见表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的结婚夫妻年龄结构%年龄(岁)--------15--------20-------25------30-----35-------40-----乌兹别克斯坦(1994年)新郎新娘0.312.611.036.765.639.515.05.93.62.41.01.21.91.7日本(1995年)新郎新娘001.22.719.333.341.543.922.012.48.13.57.94.2注:1990-1995年间育龄妇女一般生育:乌兹别克斯坦为131‰,日本为38‰(四)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近几十年来避孕和人工流产的先进方法日益普及,对降低生育率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上述普及程度在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相差悬殊。目前,全世界仍有3.5亿对育龄夫妇缺乏避孕知识和服务,每年计划外怀孕人数多达7500万,其中至少有40%最终生下了孩子。在世界总出生人数中几乎占了1/4。只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普及避孕知识和服务,这分计划外生育是可以避免的。(五)其他社会因素包括教育及职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它们都对生育率有直接影响。例: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育龄妇女的平均活产子女,文盲半文盲为2.40,初中毕业为1.08,高中毕业为0.87,大学毕业本科毕业为0.44,平均每多受一年学校教育,以后将少生0.15胎。就其原因,除了婚龄早迟以外,很重要的就是文化层次上升对其社会经济职能及生育意愿必然造成变化。三、世界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一)人口出生率的变动趋势产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40‰乃至更高的水平上,只有这样才能略微超过死亡率,使人口总量得以缓慢增长。19世纪后半期,即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
本文标题:第四章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32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