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大学生择业趋势、特点调查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题目_大学生择业趋势、特点调查研究学院_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人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日期:2011年8月15日大学生择业趋势、特点调查研究【摘要】我们常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难就业。确实,大学生就业早就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今传统就业方法滞后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也成了大家谈之色变的社会难点。在理想的岗位中工作、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成为学生们奋斗十几年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的科学引导以及父母的关注支持,也需要大学生自身对就业问题的进一步理性思考、斟酌。【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趋势;就业矛盾;对策一、待就业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一)调查目标一方面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当今就业问题的关注,对自身待就业素质和心理的了解程度以及为就业奋斗方向等,既配合我此次的调查又使他们多了一份对就业的思考。另一方面,我希望通过此次调查我的调研能力、交际方面有所提高。(二)调查方法通过随机抽样问卷、文献法。随机抽样问卷分为网络发放问卷以及路边访问。(三)调查结果及分析于2011年8月份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到有效问卷126份,回收率79%。问卷设计比较全面,调查者也较为配合。以下是统计结果:1、学历:本科生为78%,大专生为22%。2、是否关心当今的就业形势:有87%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时常关注就业这个问题。3、是否有工作经验:63%的人回答在过去的节假日或兼职曾经工作过,有不同程度的工作经验。4、毕业后的择业观念:44%的人选择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尽快独立,14%的人则表示不急着马上就业,他们选择考研或是出国继续深造,而剩下少部分人对自主创业有着很大兴趣。5、最占优势的素质:有44%的大学生认为自身最占优势的素质是坚毅、负责、有耐性等其他优秀品质,有32%的人认为他们过硬的文凭就是最突出的优势,还有16%的人认为在学生生涯中锻炼起来的办事能力及交际能力是他们的最大亮点,剩余的极少部分人则认为他们强大的家庭背景是就业的最好保证。6、最欠缺的素质:有38%的人认为他们最欠缺的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样比例的人认为他们最欠缺的是工作实习经验,而15%的人在他们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上很不自信。7、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有31%的人选择了收入,有30%的人认为职业的发展前景最为重要,而24%的人认为择业时还是得看兴趣,少部分人认为工作稳定性是第一要素。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待就业大学生关注就业问题是一种“未雨绸缪”好的表现,大部分大学生都体现了对未来的自己负责的态度。毛泽东说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在工作岗位待过的人更明白工作的艰辛,更有责任感,知道自己要朝怎样的发展目标才能迎合市场的胃口。在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有过工作经历,这对他们个人的历练有很大帮助,也因此更有自信。关于就业观念,大部分大学生打算一毕业就投入到应征大军中去,其中一些人是希望尽早就业为家庭减轻负担,一些人是因为对书海的厌倦或是对独立生活的向往。随着我国对自主创业提出的一些支持政策的实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我们知道,自我评估在择业中也至关重要,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能理性分析自身优缺点,使以后的奋斗目标更有方向性,灵活调整培养方向,不断努力。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的今天,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择业观也是造成其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在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中,我总结出几个特点: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兴趣驱使、随机灵活。薪酬福利永远是一件吸引人的华服,也是很多人衡量工作好不好的标尺,大学生对收入的重视说明他们择业日趋现实化,这种行为有时会造成不好的攀比心理,把“最好的”与“收入最高的”等同起来,过于名利化,把物质价值作为衡量个人职业选择最重要的标准,这样做必然会使自身脱离精神追求而过分强调物质追求,在追求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过程中最终倾向于物质价值,使相当多的优秀毕业生只能从事与其素质、能力极不相称的工作。这些情况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施展个人才华,而且还造成社会范围内的人才浪费和闲置。关注发展前景让我们看到大学生们对晋升机会、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的关心,他们志向远大,趋高拒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拥有更广阔的平台。或许是受到过于严峻就业形势的震慑,大学生对在理想岗位中就业的信心不足,这可是一种“出师不利”的消极表现,希望我们都能以乐观的姿态迎接就业!二、大学生就业现状(一)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86.6%)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08届全国总体(85.5%)上升了4.1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87.5%)约2个百分点。可见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比2009届(88.0%)上升了3.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88.1%)比2009届(85.2%)上升了2.9个百分点。(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人,一路攀升到2011的622余万人,使得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快速增长,屡创历史新高,2011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25.8万人,比2009年增加2.5万人。我国每年的毕业的人数在以百万的数据增长,2011年毕业生数再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数总760万余人,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达到顶峰值。而我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退去,浙江省企业用工大大减少,企业关停(减)产、休假和裁员现象普遍存在,企业用工需求趋于谨慎,总的来说,用人需求量减少。由此可见,虽然前两年大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今年庞大就业大军的压力依然很大。三、大学生择业软肋及矛盾(一)大学生缺乏职业目标职业目标是指一个人根据自身情况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而当代的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迷迷糊糊度日,没做好四年的规划,也没确立职业目标。缺乏对职业目标的认识和分析,没有针对性的做好就业准备,既没有充实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职业技能。(二)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态度有些大学生有这样一个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十几载,临毕业了当然比那些学历比自己低的人高人一等,非高不就,基层的不想做,不愿从小事做起。而职业技能又不过强,眼高手低,高标准的工作又做不了。而且,许多大学生自小养尊处优,性格不够坚毅,往往遇到挫折就逃避,同时也缺乏负责、耐心等特质。(三)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我国目前大学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这宛然成为了大学生就业时的软肋。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应征者的实践能力,往往有经验者优先录用。当前,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制约着大学生难有实习机会,进而导致大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一是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的热情不高,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于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仍较粗浅,并且实习期比较短,能做的事情比较少,加上企业担心会影响正常工作,或者担心泄漏商业机密等原因,很多企业在接收实习生方面持保守态度。二是学校实习活动的组织有待加强。受师资和教学环境限制,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尤其缺少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大学生难以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同时,由于学校缺乏实习基地,校企联系不够紧密,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有组织地开展实习活动,而只能依靠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实习效果不高。三是大学生的实习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受GRE、托福、英语等级考试、会计师、司法考试、研究生和公务员等证书热、考试热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甚至假期里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各类考试的准备上,或忙于找工作,却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四)过于追求物质价值从大学生的择业现状中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由过去的“到农村去、基层去、最艰苦的地方去”演变成“到外资企业去、到最发达的地区去”。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物质利益追求,但又不愿意完全放弃自己的精神需要,表现出明显的矛盾,但最终多数往往无法权衡其中利弊,倾向于注重物质利益。就个人主体而言,物质需要是第一需要,也是基础性的需要,但精神需要的价值也同样是人不可或缺的价值。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消费,初次选择职业时重视物质利益本无可厚非,因为人的价值不能脱离物质条件只作为纯粹的精神追求。但部分大学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择业价值观发生了倾斜,大学生普遍留恋条件舒适的大城市,好高骛远,追求社会地位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作岗位,而不愿到边远地区或条件较差的地区去工作。过多地倾向于发达地区和城市,把物质价值作为衡量个人职业选择最重要的标准。这是种虚荣的表现也是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漠视的体现。(五)过于追求自我价值人生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的统一,即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而它们之间的纽带就是价值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和成果。对于大学生择业而言,实现个人价值就是选择能够将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二者统一起来的职业。但是,由于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差异,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又陷入了追求自我价值与追求社会价值的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比较淡化,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长远利益与社会终极目标发生冲突时,会有较多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只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实际物质利益的得失,这是种自私不负责的体现。另外,还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发展,集体和协助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强。(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还常常面对追求个人理想与面对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丰富多彩,在择业中对理想的追求更加强烈、更加远大,他们踌躇满志,豪情满怀,准备在社会上拼搏一番。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们在择业上与社会需要存在着差距,个人理想往往脱离社会客观现实与自身条件。他们并未真正思考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较少考虑所定的目标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甚至不了解自身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特点适合何种职业,因而出现追求个人理想与面对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出现这种矛盾往往使他们进退两难,不知所措。四、各方调整对策,迎合就业压力(一)大学生:了解形势,合理规划,革新就业观念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定位应该是大学生择业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应关注时事,关注人才市场动态,理性评估自身条件,对应市场供求关系,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因为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通过制定奋斗目标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大学生要革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调整,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应改变“一次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择业的岗位就十全十美。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宽松和广阔的市场就业环境,主动投身到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做好各种准备,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另外,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可以有大胆挑战意识,可以到非国有企业和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就业创业,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支持国家建设的体现。(二)高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强化职业生涯规
本文标题:大学生择业趋势、特点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393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