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学与胚胎学提纲(人卫版第8版)
临八12室女座出品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一、绪论1.石蜡切片术(1)用蛋白质凝固剂(甲醇)固定新鲜的组织块(1.0cm3左右);(2)用乙醇脱去固定好的组织块中的水分,再用二甲苯置换出乙醇;然后将组织块包埋在石蜡中;(3)用切片机切为5~10μm的薄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进行染色;细胞核与核糖体内物质(嗜碱性)被染成蓝紫色,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嗜酸性)被染成红色。2.超薄切片术(1)用蛋白质凝固剂(戊二醛)和脂肪凝固剂(锇酸)两次固定组织块(不超过1mm3);(2)脱水后用树脂包埋;(3)用超薄切片机切为50—80nm薄片,再经醋酸铀和柠檬酸铅染色。3.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4.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人体组织可归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二、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构成。根据功能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2.上皮细胞具有极性。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腔面的为游离面;游离面相对的朝向深部结缔组织的为基底面;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为侧面。3.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或波浪状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其他:肺泡、肾小囊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4.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呈六棱柱状,核长圆形。肠道单层柱状上皮中,还散在分布杯状细胞。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5.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形似多层,实为单层,由柱状细胞(最多)、杯状细胞、锥形细胞、梭形细胞组成,柱状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分布:呼吸道6.复层扁平上皮:基底细胞矮柱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表层细胞呈扁平状角化:皮肤表皮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7.复层柱状上皮:浅层为柱状细胞,深层为多边形细胞。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8.变移上皮:细胞形状和层数随器官的空虚与扩张而变化。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9.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构成的器官或结构。10.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称外分泌腺;有的腺分泌物一般释放入血液,称内分泌腺。11.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根据导管有无分支,分为单腺和复腺,分泌部的形状有临八12室女座出品泡状、管状、泡管状。12.浆液性细胞:核圆,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较多嗜酸性酶原颗粒;电镜下可见基底部粗面内质网发达,核上区有高尔基复合体和酶原颗粒。13.黏液性细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核周少量胞质呈嗜碱性染色,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杯状细胞是散在分布的黏液性细胞14.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底部,常形成浆半月。15.微绒毛: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光镜下所见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16.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较长突起,纤毛中央有两条单微管,周围有九组二联微管17.注:细胞侧面的细胞连接参考细胞生物学相关详细内容18.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和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靠近上皮的部分为基板(透明层+致密层),与结缔组织相连部分为网板(网状纤维+基质)。三、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内,无极性。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物质运输等功能。2.疏松结缔组织内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脂肪细胞。细胞外形胞核胞质功能成纤维细胞细胞较大,多突起胞核较大,着色浅弱嗜碱性;电镜下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合成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蛋白多糖等,构成纤维和基质纤维细胞细胞较小,长梭型胞核小,着色深嗜酸性损伤时,逆转为成纤维细胞,修复损伤巨噬细胞伸出伪足而形状不规则核小,呈圆或肾形,深染嗜酸性;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吞噬作用;抗原呈递作用;分泌功能浆细胞卵圆形核圆,偏于一侧;异染色体在核内辐射状分布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合成分泌抗体参与免疫应答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圆形核小而圆,居中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分泌组织胺、白三烯等参与过敏反应;分泌肝素参与凝血作用间充质细胞形似纤维细胞干细胞;参与创伤修复3.胶原纤维:由成纤维细胞分泌的胶原蛋白在胞外聚合成束,再黏结成胶原纤维;被HE染成粉红色;电镜下可见周期为64nm的横纹;韧性大,抗拉力强4.弹性纤维:纤维较细,可被醛复红染成紫红色;电镜下可见弹性蛋白(核心)+微原纤维(外周)5.基质中的大分子主要为蛋白聚糖和纤维粘连蛋白。蛋白聚糖可形成分子筛,有利组织液通过,限制细菌扩散;纤维粘连蛋白是将细胞、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有机连接的媒介。6.毛细血管动脉端的血浆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组织液的不断更新,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构成细胞赖以生存的体液环境临八12室女座出品7.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而细胞较少,纤维粗大,排列致密8.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群集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为脂肪小叶。由于脂滴溶解,脂肪细胞胞体呈空泡状。9.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网状细胞是有突起的星形细胞,突起互连成网。10.线粒体发达的细胞胞质呈嗜酸性;内质网发的的细胞呈嗜碱性。四、血液1.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血细胞约占45%,血浆占55%2.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血象。3.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µm;中央较薄,厚约1µm;周缘较厚,约2µm。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120~150g/L,女性110~140g/L4.红细胞具有形态可变性,当它通过小于自身的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5.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6.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直径10~12µm;核呈曲杆状或分叶状(2~5叶),叶间由缩窄部相连。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作用。机体受严重细菌感染时,1~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时,4~5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右移。7.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少,直径10~12µm;核分叶、S形或不规则,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可将核掩盖。分泌物同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8.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0~15µm,核多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其分泌物能分解组织胺,灭活白三烯,抑制过敏反应。9.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直径14~20µm;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成巨噬细胞。10.(小)淋巴细胞:6~8µm,胞质少,强嗜碱性,核圆有侧凹,染色质块状着色深。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11.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双凸圆盘状,直径2~4µm;受刺激后伸出突起;在血涂片上常聚集成群;分中央颗粒区(含血小板颗粒)和周边透明区(含微管和微丝)。12.血细胞正常值:血细胞正常值血细胞正常值红细胞男(4.0~5.5)×1012/L嗜碱性粒细胞0%~1%女(3.5~5.0)×1012/L单核细胞3%~8%白细胞(4~10)×109/L淋巴细胞25%~30%中性粒细胞50%~70%血小板(100~300)×109/L嗜酸性粒细胞0.5%~3%13.原始血细胞于胚胎第3周在卵黄囊壁的血岛生成;第6周于肝造血;第12周于脾造血;胚胎后期和出生后,主要于红骨髓造血。14.网状组织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环境称造血诱导微环境,核心成分为基质细胞,包括骨髓基质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窦内皮细胞、网状细胞等。分泌造血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造血组织造血细胞红骨髓基质细胞血窦临八12室女座出品15.血窦为管腔大、形状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内皮基膜不完整,呈断续状,有利于成熟血细胞进入血液。16.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1)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反之(2)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核最后消失,粒细胞核由圆形变成杆状、分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染色质由细疏变粗密,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渐消失(3)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渐变弱,单核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特殊结构从无到有,逐渐增多(4)分裂能力:从有到无,淋巴细胞除外17.红细胞系发生: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血红蛋白出现)—→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去细胞核)—→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18.粒细胞系发生: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出现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19.单核细胞系发生: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20.巨核细胞系发生: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五、软骨和骨1.软骨由软骨组织和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内无血管。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2.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软骨细胞所在的腔隙。3.越靠近软骨中心,细胞越成熟。2~6个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成熟软骨细胞聚集成群,称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产生软骨基质。4.软骨基质中紧靠软骨陷窝周围硫酸软骨素较多,呈强嗜碱性,形成软骨囊。5.软骨表面被覆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为软骨膜,内有血管、淋巴和神经,血管可为软骨提供营养。6.软骨可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1)透明软骨分布于肋、关节、呼吸道;纤维主要为Ⅱ型胶原蛋白组成的胶原原纤维;基质中含大量水;抗压性强,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2)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胶原纤维束平行或交叉排列;基质较少,弱嗜碱性;韧性强(3)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咽喉及会厌;大量弹性纤维交织分布;有较强的弹性7.骨由骨组织和骨膜构成。骨组织由骨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骨基质)构成8.骨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有机成分为胶原纤维(Ⅰ型胶原纤维)和基质(蛋白聚糖及其复合物)。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主要是羟基磷灰石结晶。9.骨板内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同一骨板内纤维相平行,相邻骨板纤维相垂直,增加了骨的强度10.密质骨:大量骨板紧密规则排列;分布于长骨骨干、短骨和扁骨表层11.松质骨:数层不规则排列的骨板形成针、片状骨小梁,交错成为多孔的网格样结构;分布于长骨骨骺、短骨中心12.骨祖细胞分布于骨组织和骨膜的交界面,可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13.成骨细胞单层排列于骨组织表面,呈矮柱状;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见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能分泌类骨质并释放基质小泡,促进类骨质钙化。成骨细胞被自身产生的骨质包埋,转变为骨细胞14.骨细胞是位于骨组织内部有多个细长突起的细胞,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所在腔临八12室女座出品隙称骨陷窝,突起所在腔隙称骨小管。骨细胞具有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15.破骨细胞分布于骨组织表面,直径30~100μm,形态不规则,核6~50个,紧贴骨组织一侧有突起,构成光镜下的皱褶缘;具有很强的溶骨、吞噬、消化能力,参与骨的生长和重建。16.哈弗斯系统(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筒状结构,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17.间骨板是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的骨板聚集体,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未被吸收的残留骨板18.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之间,以及骨单位之间有一层骨盐较多而胶原纤维很少的骨质,光镜下呈折光较强的轮廓线,称黏合线。19.骨单位表面的骨小管在黏合处折返,一般不与相邻骨单位的骨小管连通。20.骨外膜外层为致密结缔组织,有穿入骨质的穿通纤维;内层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血管、神经和骨祖细胞。营养骨组织;为骨生长和创伤修复提供骨祖细胞。21.长骨的构成:骨干、骨骺,表面覆盖骨膜和关节软骨;内为骨髓腔,骨髓充填其中。22.骨组织形成的一般过程:骨祖细胞增殖分化—→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类骨质包埋成骨细胞—→骨细胞—→类骨质钙化为骨质—→骨组织形成23.骺板分为五个区域:(1)软骨储备区:软骨细胞较小,圆形或椭圆形,分散存在。(2)软骨增生区:细胞为扁平形,同源细胞群形成纵行的软骨细胞柱。(3)软骨成熟区:软骨细胞仍柱状排列,细胞明显变大变
本文标题:组织学与胚胎学提纲(人卫版第8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4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