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湘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观书有感》
教学教学湘教版语文五下:5、《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教学过程:一、知诗人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宋朱熹活到老,学到老。──宋朱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宋朱熹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宋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宋朱熹课件再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二、解诗意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1、出示: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交流自学情况(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2)理解一、二句诗意学生先讲解:“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补充。教学教学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这是用拟人的方法阐述了这句诗的意思,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吗?把这两句诗读好。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说说整首诗描绘的景色。出示方塘美景图和优美词语,激发学生的表达。(半亩大的一方水塘,就像一面被打开镜袱的镜子,池水清澈明净,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水中,随着细波荡来荡去,风和日丽,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池水为什么会这般清澈呢?哦,原来有一股清泉正源源不断地注入池中。)好美的景致呀!真让人喜欢。读好这首诗?配乐读4、背诵这首诗。三、解诗题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那么,我们这首《观塘有感》也学完了(师强调“观塘有感”),“观书有感”师:可是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四、明诗理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天光云影”好比。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正如“源头”好比,“活水”好比。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教学教学许”,“源头”“活水”,及问号。)五、拓展延伸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倦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板书:观书有感景色说理池水清澈读书《观书有感》教学反思朱熹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给我们诸多启示,他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也告诉了我们,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教学这首诗时,我是这样这样设计的,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看来必须要去寻找些活水了呀!
本文标题:湘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观书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4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