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体育教师的课前准备房松安阳市教育局体卫站二o一o年七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推广,体育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导下,认真研究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不断提高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创造性地开展体育课教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更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就更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五个方面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手段备学生,备场地、器材。一、备课标小学阶段,了解打基础阶段。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阶段。高中阶段,是运用阶段。大学阶段,是专功阶段。所以根据课标的要求,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充分体现它的有效性。既制定目标不要太笼统,而应具体、明确、细化,要做到这点,就需要体育教师正确理解与分析教材、把握教材中运动技术要领、技术重点与难点及关键技术。目前课堂教学目标写法分二大类:一类是按课程标准的四大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二是按照教育学三大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无论学生在哪个学习阶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一致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定位和设计一节课的核心。一个目标的确立是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情况下,先解决“为什么教这个内容”的问题,其次才是围绕着问题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简言之,就是了解课标,熟悉你所教学的年级的要求,制定好课时目标。二、备教材教学内容选择原则1、健身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文化性原则5、趣味性原则6、针对性原则7、适应性原则8、安全性原则1、健身性原则“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是体育课程最重要的目标,是体育课程本质的反应,是体育课程区别于文化课程最主要的标志。因此,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必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形式,具有较高健身价值的锻炼方法、运动项目与练习形式,而非身体练习的内容与健身效果差的内容,不宜选作教学内容。2、教育性原则由于体育精神与现代人的观念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又由于体育活动具有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特征,因而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极其生动、直接、有效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那些健身效果好,而又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体育活动内容,势必成为我们的首选,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的活动方式,就不能选作教学内容。3、发展性原则作为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发展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实质上就是指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即所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身体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具有奠基的价值。4、文化性原则体育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出现的,其内容就必然具有独自的课程文化特质。学生只有通过体育课程文化学习,其体育与健康才能得以发展。运动文化是体育课程文化的基本内容。学生学习、掌握与运用运动文化,是体育课程教学本质属于的重要反应。5、趣味性原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选择那些既有健身、教育、发展与文化价值,又具有趣味性,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健身方法与运动项目教学内容,是我们必然追求。6、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指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体育需要。也就是说,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应当针对本校不同水平阶段学生身心特点、体育基础,以及地域与学校的传统来进行。教师针对目标,能够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针对目标,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7、适应性原则所谓适应性原则,就是指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除了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外,还要与本校体育场地、器材、体育教师及地域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只有从实际出发选择的教学内容,才是可行的,可供实施的。否则,无论其价值多高,都是无用的,没有实际意义的。8、安全性原则安全是对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顺利开展体育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事关学生、家长、教师与学校切身利益的大事,毫无疑问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在动作结构与技术难道上,应当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经过教师精心准备后,可以保证学生安全地进行学习和锻炼”。简言之,就是熟悉教材,能够按照教学原则、规律来安排教学。三、备教法、手段在教学方法、手段中,应遵循有教无类、教无定法的规律。具体方法新授课方法:讲练结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共存。复习课方法:精讲多练。在“练”字上下功夫,学生主体重之,教师主导次之。考核课方法:串讲即练即考。学生主体主之,教师主导忽略。理论课方法: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次之,教师主导重之。新授课:1、关注新知识、新技术引入环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2、学生在新知识、新技术学、练、思环节教师对课堂生成和学生学习差异的关注。3、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与反馈。复习课1、教师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进行回顾、分类和梳理,特别要有别于新授课,要善于借助情境将学生的身体活动和思维串起来。2、教师善于通过提问和运用多层次、系统化的练习让学生找出问题与不足,对学生掌握知识点、技术要点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3、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兼顾能力发展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对能力发展较好的学生适当地创设综合性、开放性或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综合、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运动能力;对运动能力发展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提高。4、关注学生面对现实的技术学习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和方法,发展运动能力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简言之,就是通过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把所教教材内容教会学生。四、备学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要“吃透”学生。“吃透”我们所教的学生,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宜性,只有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最好教学。如何判断最合适的教学?就是要遵守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长发育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动作发展规律、技能形成规律、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规律和体育学习规律。如何判断最合适的教学?就是要遵守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长发育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动作发展规律、技能形成规律、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规律和体育学习规律。简言之,就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五、备场地、器材场地、器材是我们开展体育教学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有了场地、器材,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达到锻炼的效果,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在选择场地、器材时,一定要根据你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场地、器材设计合理、利用率高,同时要注意安全使用。简言之,就是了解本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保证安全,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1、研究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关注每一位具体的学生,研究学生的体育知识背景、运动技能水平、健康状况、智力类型与学习风格;在教授运动技能时,可根据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身体素质和能力的差别,在一定范围内因人而宜、因材施教。2、明确目标与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并有效把握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加以陈述;把目标告诉学生。3、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在体育课上教师设置一些有探索性因素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能够燃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追求的热情。4、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方法构建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相适应的群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例如在学习排球垫球时,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储备时,可以两人一组、多人一组、自由结合分组或固定分组,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垫球接力等方法。5、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从重“教”向重“学”转变,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多元化教学策略;利用电脑多媒体、照片、图画、录像资料,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智力类型,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进行指导。6、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当实践者在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时,通常会对当时这面对的问题进行反思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案,寻求与同事极其他教育专业工作者交流与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分享、专业评论的机会,互为反思的参照。谢谢
本文标题:体育教师的课前准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5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