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1/10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1.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2.“竹林七贤”,所绘为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他们“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竹林七贤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4.《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A.道德教化B.兴办教育C.克己复礼D.礼法并用5.“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2/10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6.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8.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治大国,若烹小鲜D.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9.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A.无为而治B.礼法并用C.礼乐仁政D.严刑峻法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3/1010.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B.无为而治C.仁政D.兼爱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4/10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分)。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概括其政治思想?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概括其政治思想及人性观?材料三:“治之经,礼与刑。”:“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3)材料三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概括其的政治思想及人性观?材料四:《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五:“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春秋繁露》(4)材料四、材料五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概括其思想内容?1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恩惠于民”。——《南阳日报》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原因。1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5/10材料一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意识到人口增殖快于财货增加会导致“人民众而财货寡”,希望通过“务法”、“务农”使“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认为:“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故人人贫困才会加倍努力,而“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材料二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加导致贫困,故应减少人口,理由是人口增加的速度快于生活资料增加的速度,则“次一等的打算自然就该使人口去适应生活资料了”。马氏强调,私有制以及个人负担养育子女的责任是控制人口的最有效制度,认为公有制会导致普遍贫困,贫困救济则会创造更多的贫困人口。﹣﹣改编自魏忠《韩非与马尔萨斯人口思想之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韩非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韩非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上述不同的相似社会背景是什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韩非子和卢梭的)信仰大同小异,但一个主张君主专制,通过限制臣子的权力,进一步否定人民的权力;一个主张民主政治,通过各种代议制赋予臣子一定的权力而恢复人民的自然权利,这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从中是不是可以说明人类信仰实现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千差万别的信用路径呢?——郭生祥《韩非子和卢梭:国家信仰的两种解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类信仰实现的道路”提出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5.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这说明荀子A.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B.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C.适应需要将儒学政治化D.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6/10试卷答案1.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加强在史料解读方面的训练,不断总结归纳,提升解题的能力。2.B材料中“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反映出“竹林七贤”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这明显受到老庄道家学派所主张“道法自然”和反对积极入世为官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孔孟之道的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和建功立业,故A错误;韩非强调强化君主专制和依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故排除C、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皆崇尚虚无”“遗落世事”联系道家“道法自然”、消极避世的思想特点分析解答。3.B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本题的材料是在强调荀子的思想在强调礼的同时,也肯定了法的重要性,荀子这样做其实就是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也就是说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4.A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7/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所以孟子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作用。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5.C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兼爱”和“尚同”的思想,因此它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故选C项;A强调“仁”,为儒家思想,B强调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属道家主张,D强调“以法治国”和加强专制统治,为法家学说,均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的思想6.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政治主张。而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和强化中央集权,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是墨家学派的政治主张;B项战儒家学派,荀子的政治主张;C项儒家学派,孔子的政治主张。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7.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故本题选B项。A、C、D与材料不符。考点: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8.C根据题干可知,司马迁评价的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指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也是道家主张。AB属于儒家思想,D属于墨家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9.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明君懂得这些,所以不培养仁爱之心而加强威严之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材料主张“有为”,故A项错误;儒家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材料只强调“法”的作用,故B项错误;儒家孟子主张礼乐仁政,与材料强调严刑峻法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8/10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的严刑峻法。10.C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对孔子推崇备至,认为“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他以孔子的继承人自任,自以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从尧舜到商汤,从商汤到周文王,都是经过五百年,从周文王到孔子有五百多年,到他那时又有一百多年,因此“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他自居于从尧舜至孔子以来的“圣人”传统的。这就是儒家所谓“道统”的先声。孟子鼓吹效法先王和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就是要继承这个“圣人之世”的传统的。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孟子强调保护小农经济,以此来维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从而奠定政权稳定的基础。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
本文标题: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6445 .html